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及注释(76句精选好句)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1、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论语》十二章注释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3、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4、(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5、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6、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长,年长。毋吾以也:吾,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以,动词,用。居则曰:居,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就。如或:如果有人。如:假如。或:无定代词,有人。则:连词,那么,就。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

7、大意: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8、文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晳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着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的语句是:          ,          ,            。

9、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10、(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1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2、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13、(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14、在《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           ,”,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15、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如果发现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16、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7、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18、鼓瑟希,铿(kēng)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19、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20、在《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

21、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22、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3、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2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5、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26、字词解释:博:广泛,笃:忠实、坚守,切:恳切,仁:仁德。

27、(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28、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9、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3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1、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2、①[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33、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34、(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35、②[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36、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呀!

37、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择其善者②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39、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40、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41、(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2、     一部经典作品,必然包含了某种接近“事物本质”的东西,也就是某种根源性的东西,所以是世间千殊百异的人、事、物,最后都可能和这个根源性的东西发生共振。

43、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44、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45、译文: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爱在里面了。”

46、①[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47、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48、(赏析)仁,是一个人的内在追求;礼乐,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没有仁德,外在形式就失去意义。

49、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5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1、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52、(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53、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54、译文:孔子说:“好啊,回了!一筐饭,一瓢饮,在陋巷,人不能忍受这种忧虑,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好啊,回了!”

55、文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了各自志向:“          ,            。         :‘         !’          ,            ?”

56、子在川上①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子罕》)

5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8、(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59、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           ,           。

60、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61、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62、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63、《论语》以孔子为中心,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另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比如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路的率直鲁莽,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个性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64、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6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66、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67、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68、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69、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70、(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71、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72、(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73、(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74、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75、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发布日期:2023-09-30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