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资料简介50字(50句精选好句)

巴金的资料简介50字

1、其实巴金早在1929年9月下旬就与罗淑相识,但那时他们并不熟悉。巴金在《怀念马大哥》中曾写道:“九月下旬一个傍晚他果然带着那位姑娘到宝光里来了。姑娘相貌端正,举止大方,讲话不多,却常带笑容,她就是七年后的《生人妻》的作者罗淑。”那时的巴金与罗淑只是一面之缘,彼此并不了解。巴金真正开始认识罗淑,则是在1935年下半年巴金在上海定居下来之后。那时罗淑夫妇住在拉都路(襄阳路)敦和里,单身的巴金住在狄思威路(溧阳路)麦加里,两家相隔其实并不近,但孤身一人的巴金却常和两三个熟人一个月里总要去罗淑夫妇家坐上几个夜晚,畅谈文学、生活和理想。

2、“从酝酿到成立机构,再到字典审订和出版,各个环节都浸透了叶圣陶先生的心血。”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韩涵表示,在前期收集资料时,叶圣陶和专家学者反复商讨后,拟定了编写宗旨和体例,并据此进行试编。拟定的体例和试编的稿子,叶圣陶都仔细看过。“有的稿子像作文一样进行修改,有的地方提出意见,供编写人员参考研究,有时也和大家一起讨论。”

3、他主编的《文学丛刊》《收获》等著名刊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作家,又推出了一大批文学精品;他为我国读者翻译介绍了大量的世界文学名著——几乎在他开始创作的同时,他的翻译生涯也同步开启了。

4、本书是与巴金有六十年友谊的老友黄裳所著,记录了作者与巴金的交往细节,作者对先师的怀念,巴金的写作与生活,以及巴金的家人、朋友等。本书还收录了多封作者给友人的书信,信中多有涉及巴金之处,私人通信中所提供的线索,虽然谈不上系统,但在零星的文字间却有着比公开发表的文字更为直率和真实的细节。本书笔调生动、优美,是研究巴金不可多得的著作。

5、就题材而论,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他的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巴金的资料简介50字)。

6、NO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7、那时,我在巨鹿路上班,陕西南路地铁站上面,是巴金先生住过的霞飞坊(今淮海坊)。从地铁站出来时,我时常会想到黄裳先生描述的当年巴金家的热闹场面,想到汪曾祺、黄永玉、黄裳、穆旦……这些生动的面孔。

8、  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立民介绍,大连第一次出现在巴金笔下,是1935年2月3日他在日本横滨完成的小说《鬼》。作品中谈到主人公女友满子家庭状况时,巴金写道:“我知道她同父母住在一起,父亲在陆军省里做小职员,哥哥到大连去了……”后面还提到一句:“满子姑娘的父亲采纳了在大连的哥哥的意见,对他们的约束也突然反对起来。”不经意间揭示了当时大连受到的殖民统治以及大批日本人在这里生活的现实。

9、审读初稿之后,叶圣陶认为“辞书社所编字典尚非敷衍之作,一义一例,均用心思。唯不免偏于专家观点,以供一般人应用,或嫌其繁琐而不明快。深入浅出诚大非易事也”。在反复征求专家、读者意见和进一步修订之后,字典终于1953年夏季出版。

10、   2005年10月17日,在医院躺了近五个春秋的巴金逝世,巴金离开了他和萧珊亲手筑造的家,虽然这里也曾记录了痛苦折磨的经历,但这里曾经充满着的温馨、宁静和爱给予了巴金难忘的幸福——“我坐在床沿上对五岁的男孩讲故事,躺在被窝里的孩子睁大眼睛安静地听着,他的母亲走过来望着他漆黑发亮的眼睛微笑。孩子的十岁的姐姐练好钢琴上楼来了,一进门就亲热地唤‘妈妈’。母亲转过身去照料女儿,带着她到浴室去了。楼下花园篱笆外面响起了一对过路的青年男女的快乐的歌声。” 

11、写完了《寒夜》以后,巴金没有再写新的长篇。这个时期除了翻译以外主要是作编辑工作,还有就是读书。客厅里客人来往不断,他有时陪客,有时就躲到三楼上去。有时来了客人,喊他下来,他就披着一件半旧的人字昵夹大衣,手里捧着一本书,眼镜推在额上,从楼梯上走下来。一面招呼,一面嘴里还咿唔地说着什么。自然,这时的来客一定是熟人。

12、雪峰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之后,接替他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d委书记的是王任叔,笔名巴人,杂文家,曾出任我国首任驻印尼特命全权大使。但1959年被康生诬陷,罪名之一就是跟蒋介石同乡。他在1960年 “反右倾”运动中受批判,1966年被抄家,1970年精神崩溃成了疯子,1972年病逝,1979年始得平反,恢复政治名誉。当年造反派组织曾多次要雪峰提供王任叔的罪证。冯雪峰的证词是:他上世纪20年代即读过王任叔的进步作品,30年代与之相识,知道他出名很早,入d也很早,肯干,精力足,文笔快。也听说他曾被捕,但是由亲友花钱保释的,没听说他曾在南京登报叛变。在“两个口号论争”中,王任叔没有攻击过鲁迅,是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中人。王任叔身处逆境时冯雪峰能如此仗义执言,实属难能可贵。

13、他说: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国家和人民,我有无限的爱,靠用作品来表达我无穷无尽的感情。如果我的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温暖,我就十分满意了。

14、1927年,他在法国旅居时,认识了几个朋友,其中的一个叫巴恩波。不久,听说巴恩波在项热投水自杀,他虽然不熟识这个朋友,但深感痛苦。后来取定的笔名“巴金”的“巴”字即用这个自杀的朋友之姓。至于笔名中的“金”字则是他的一个安徽籍朋友想到的。当时,他正译完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前半部不久,这部书的英译本还摊在桌上,那个朋友听说他要找一个容易记住的字作为笔名的名(姓“巴”已有),就开玩笑地说出了“金”字。他采纳了朋友的意见,从此,以一个少有的姓和一个常见的字合成的“巴金”这个笔名诞生了。

15、巴金是怎样工作的?我说不大清楚。他总是一个人躲在三楼的卧室里工作的,而且多半在夜里。他做有关编辑的一切工作,有时还看校样,连插图、装帧都要管。他有一本外国印的厚厚的讲装帧的书,里面收了许多文学书的封面、扉页……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文化生活丛刊》的封面设计,就是从那里面取来的。他十分看重插图,有时为了一个译本要搜集两三种版本的不同插图。平明版的契诃夫短篇集的封面题字是捉住靳以挥毫的。巴尔扎克的几本小说的开本、装订,则是仿照了法国的出版物。自然并不是什么豪华版,但素朴、大方,自有风格,装订也认真。这套书后来重印时变成了硬纸面的“精装”,我看是反而“雅”得有些“俗”了。

16、巴金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地主家庭,那是1904年11月25日。嘉兴是巴金先生的祖籍地,巴金的高祖李介庵作为“幕僚”携家入川。

17、  1935年,巴金旅日,恰是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访问日本之时,日本报刊连篇累牍宣传,相信巴金对于东北问题不能不关注。现实生活中,他的一位朋友也与大连发生了关系。在晚年写回忆录时,巴金特别提到:“一个姓袁的给关了半个月,放出来,他马上要回国,(日本的)警察署怀疑起来就把他‘驱逐出境’。后来听他说,他坐船到天津,一路上都有人押送。船停在一个城市,他就给带到监牢里囚禁。特别是在大连,他给关在日本监牢里过了一个时期。管牢的汉奸禁子,对同胞特别凶,有时领到一根新的鞭子或者一样新的刑具,就要在同胞的身上试一下,不管你是不是得罪了他们。”(《关于〈神·鬼·人〉》)周立民说,旅顺大狱臭名昭著,时隔40多年,巴金还记得朋友的遭遇,也在提醒我们勿忘那些屈辱的岁月。

18、即使每天只能艰难地写一两百个字,而且字越写越小,可是怎样也不肯放下笔来。

19、后来,大儿子毕业后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就在外面又买了小院子和母亲、弟弟一起生活。妻子和小儿子都盼望杨老三能和他们一起生活。杨老三也的确回去过。可是,由于和大儿子之间深深的裂隙,最终,父子还是反目成仇。

20、  一生走遍大江南北的巴金,生前从未到过大连。然而,在他的笔下,大连不是一个陌生的地方。

21、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巴金文学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绝对自由追求的价值观,这主要得益于他早期所接触的无政府主义思想。

22、此外,巴金也是罗淑进入文学界的领路人。也许正是因为巴金看过罗淑为《译文》月刊翻译的稿子,1936年初巴金将自己找出的一本法文版《何为》交给了罗淑、马宗融夫妇,希望他们能把它译成中文,罗淑、马宗融夫妇都表示愿意翻译。一个多月后,罗淑就把《何为》译稿送给了巴金。巴金没想到罗淑能够独自完成译稿,文笔又如此流畅,这让巴金对罗淑有了全新的认知。之后,罗淑悄悄地把自己创作完成的一部短篇小说《生人妻》交给巴金。巴金读完该小说后,亲自替她署名“罗淑”,并送《文学月刊》发表。1936年9月号《文学月刊》发表了《生人妻》,引起了文坛的重视。此后,罗淑的《橘子》《刘嫂》《井工》等小说便相继问世。

23、憩园讲坛|一个奋斗一生的“战士”——3月24日坂井洋史主讲:“五四的产儿”陈范予

24、   一位沪上记者这样记录下她的观感:“当人们步入巴金故居,就不能不为浩瀚的文学收藏、史料和连每一个细节都力图真实复原的生活场景而感到震撼。这座小楼里,随处可见的巴金生活、写作场景和难以计数的文物、图片、资料,处处都在还原着真实的巴金。” 

25、然而,叶圣陶本人对此并不居功,他曾回应:“他们的名字能在读者的心里生根,由于他们开始就认真,以后又不懈地努力,怎么能归功于我呢?我只是仔细阅读来稿,站在读者的立场上取舍而已。”

26、  今年是巴金诞辰115周年,展览通过巴金与50多位朋友之间的通信,展现了一代人之间“温暖的友情”以及友情背后的时代印记。

27、此外,韩涵还表示,课程名“语文”二字,也跟叶圣陶有关。新中国成立前,小学开设“国语”课,中学开设“国文”课。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认为,说的是“语”,写的是“文”,二者不能拆开,因此把“国语”和“国文”合二为改称“语文”。

28、巴金前期作品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激越奔肆,一泻千里,无法以迁回婉转,含蓄凝炼对其加以规范;热烈酣畅,平白真率才是其方圆。这种显示着“语句和生命是进合为一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9、1941年8月17日巴金在昆明编辑完成《白甲骑兵》后,曾在该书后记中这样写道:“我算是她的遗嘱的编者,但是这次工作的大部分都是蠡兄代我做的。他也是世弥的友人。译文五篇,都是从法文译出的,四篇录自《译文》月刊,一篇从《文学月刊》中抄出。抄录的事情是蠡兄找人代办的。”可见这页《棺材商人》手稿应是1941年左右由他人在上海抄写而成。那会是由谁抄写的呢?这个大概只有当时在上海具体办理此事的陆蠡知道了。陆蠡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翻译家、散文家、编辑家,在帮助巴金出版罗淑翻译集《白甲骑兵》后第二年就牺牲了。陆蠡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他深知巴金对罗淑大姐的那份友情,也知道巴金编辑这本罗淑翻译集的意义,可以想象陆蠡为帮助巴金完成编辑罗淑的翻译集《白甲骑兵》而在上海四处奔波,寻找六年前各种曾经刊登过罗淑译稿的刊物时的情景。在找到发表《棺材商人》的刊物后,陆蠡也一定是请了一位书写功底很深的人认真地、工整地抄了一份,将抄件寄给远在昆明的巴金。

30、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31、感谢容洁、容仪两位老师授权,感谢吕浩兄帮忙校对书稿。时间过得真快,2019年,黄裳先生一百周岁了,就把这本书当作一束鲜花,替我还上当年的那份心债吧。

32、还有一件事,就是他多想做一个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然在写作的作家。他要“与人民在一起”。

33、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34、元宵特辑|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现代作家笔下的元宵节

35、我确实相信,要真正了解一位作家,最好的办法是去读他的作品,尽可能全面完整地读。

36、  巴金一生珍视友情、爱护友人,也得到了爱的回馈。

37、  “巴金没有来过大连,但是今天他来了,是以这样一个展览的方式来到了大连。”日前“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全国巡展第二站来到大连,开展之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如是说。

38、巴金的创作实践表明,他最喜欢通过描写家庭生活情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其中尤以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为著。

39、然而,他的现任妻子其实很忧愁。因为,姚国栋前妻所生的儿子小虎对这个继母很不屑。小虎的外婆家是很有钱的家族,也很溺爱小虎,因此经常接小虎去那边玩儿。在外婆赵家,小虎沾染了很多不良习气、耍钱、看戏,逃学,极其不务正业。继母担心他会学坏,然而却无法管教。赵家对姚国栋的现任妻子是很敌视的。导致这个女子内心非常忧虑愁苦。

40、《最好的纪念是传承——写在巴金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之际》 李辉 人民日报

41、原名容鼎昌,山东益都人。曾做过记者、编辑、编剧。194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并熟于版本目录之学。结集出版有《锦帆集》《锦帆集外》《旧戏新谈》《过去的足迹》《榆下说书》《榆下杂说》《银鱼集》《翠墨集》《珠还记幸》《清代版刻一隅》等三十余种,辑有《黄裳文集》六卷,译有《猎人日记》等。

42、无政府主义思想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而巴金处女作的《灭亡》则把他反专制的憎和对人类的爱的这两面作了非常青春激情的表述,而后的《家》则更为直接的体现了他对限制个人自由的封建的主义的无情的控诉。

43、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44、1945年,叶家离开成都到重庆,再回到上海。“蜀道如此之难,重来恐怕无望了。”离川前,叶圣陶有些失落。不过,这一别并非永别。后来,叶圣陶曾经4次回川,还写了《旅川日记》,感慨万千:“成都忆,缘分不寻常,四载侨居弥可念,几番重访并难忘。”时至今日,这种心心念念的乡愁,也在家族中得以传承。

45、   巴金住宅为假三层单栋住宅。建筑样式比较简朴,体量略显敦厚,上覆盖着平缓的双坡屋面,略有孟莎屋顶的特征。建筑以山墙面为主,从格局上看底层为四开间方柱敞廊,二层也是相似的敞廊,三层位于坡屋顶下,弧形窗洞,似和另一立面的底层入口略有呼应。门窗、门廊的简洁宽大已经让人感到当时现代建筑风格的影响,但在室内仍具有传统洋房的要素,壁炉、天花线脚、朝向敞廊的宽大百叶门等。外立面为细卵石墙面,南立面底层为敞廊,上为跌檐式山墙,北立面设带券心石的半圆形拱券。

46、黎烈文和巴金是罗淑在文学翻译与小说创作上的伯乐。首先是黎烈文发现了罗淑文学翻译的才华,并在自己主办的《译文》月刊上给予罗淑展示的平台。黎烈文在《关于罗淑》一文中写道:“我认识罗淑,不过是四年前的事情,那时她和马宗融兄带着一个小女孩刚由法国回来不久,我和一位留法同学沈炼之兄一道去看他们,罗淑第一次给我的印象并不怎样深刻,我那时毫不知道她有文学的天才……那时我们正在办《译文》月刊,取稿的标准比较高,但罗淑在治理家事的余暇,给我们译的几篇法文稿子,却颇受到朋友的推重。”在罗淑给黎烈文译的几篇法文稿子中,就有1935年罗淑翻译的《棺材商人》。黎烈文在与罗淑进一步交往后,知道罗淑很喜欢文学并希望能将自己在家乡的所见所闻以小说的形式写出来,他就积极鼓励罗淑以其家乡为背景进行小说创

47、而巴金处女作的《灭亡》则把他反专制的憎和对人类的爱的这两面作了非常青春激情的表述,而后的《家》则更为直接的体现了他对限制个人自由的封建的主义的无情的控诉。后期,《火》《第四病室》《憩园》《寒夜》,都体现了对40年代中国社会黑暗的揭露与批判。《火》对抗战的直接描写,《第四病室》对社会底层黑暗的揭露,《憩园》对不平等社会的反思,《寒夜》对社会黑暗的控诉。

48、1928年12月,回上海。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

49、在以后他住院的日子里,我有时候去看他,也只是随意说笑,并没有谁谈起那阵风暴,可是风暴时时压在心头,摆脱不掉,因此连谈笑也带上了勉强的性质。风暴来得很快,去得并不爽利,绝没有自然界雨过天晴那样干脆。

  发布日期:2023-08-25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