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69句精选好句)

孟子三章

1、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2、5)民为贵,——次之,——为轻。乃大丈夫孟子倡导“民贵君轻”的仁政清气。

3、从没有以‘仁’存心的人会遗弃父母的,也没有以‘义’存心的人会怠慢君上的。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

4、(评析)先破。接下来讲孟子的反驳,他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作为首位,是妇人家遵循的行为准则。

5、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6、第2层(入则无……国恒亡):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炼的必要性。

7、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能坚持法度的大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弼,辅佐。则,如果。

8、(3)(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能够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孟子三章)。

9、e.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理由是什么?

10、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1、3)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正反对举中突出“大丈夫”的崇高品质。

12、译文: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13、第3层(然后知……安乐也):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两个(或两个以上)小句组成的相互衬托、对照、并举,在结构,上平行和依存,且小句的字数大致相等,在语义表达上相反、相似或相称的句式。

1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6、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17、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空,穷。乏,绝。

18、(评析)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这样之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语中,这样才能被人所了解。

19、(孟子其人)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20、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

21、 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那句话(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22、在现实生活中,“富二代”、“官二代”一切扎眼的词汇不断涌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但是又有谁天生就是富二代或者官二代之类的“好命”呢?

23、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4、(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2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即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6、孙叔敖(áo):蒍姓,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春秋时为楚国令尹(宰相)。本为“期思之鄙人”。

27、第三个问题是不得志又如何处世。世上的人得志者少,不得志者多;人的一生得志时间短,不得志时间长。连孔子、孟子等都一生不太得志,何况常人?大丈夫如果不得志该如何呢?答案是“独行其道”。孔子、孟子都是这方面的代表。就是前面提到的晏婴,也有不得志的时候。齐庄公继位后崇尚勇力,不顾道义,也讨厌晏子,便在酒宴上让乐工连唱三遍“已哉!已哉!寡人不能说也,尔何来为?(算了!算了!寡人我不能高兴,你来干什么)”。晏子听懂后进行了劝谏,但庄公不听。于是晏子便把受赏得来的贵重物品全部缴还给庄公,那些不值钱而可以卖的就送到市场上去。做完这一切后,便步行东去,直到滨海一个小村子里,自己过起耕读生活。后来齐庄公被大臣崔杼所弑,齐景公继位,又把晏子召了回去,并任其为相。晏子不贪财,不恋位,即使做了农民也不忘修身(如果忘了修身,景公也不会再重用他了),这就是“独行其道”,也就是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

28、傅说(fù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见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险为姓,名为傅说。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

29、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0、《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特殊技巧:在总说句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基础上,先背有关天时的内容,再背有关地利的内容,最后背什么是人和的内容。

31、不是,作者论述的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继承孔子的思想,极力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经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虽不见效,而他的“仁政”思想已昭明天下。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非常厌恶、极力反对战争的孟子大抵不会去研究怎样夺取战争的胜利,他考虑的只能是怎样行“仁政”。本文确实用了不少笔墨去论证军事问题,但这只是表象,只是凭借,本文的最终目的是论证政治问题。本文的意图是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告诉人们通过行“仁政”来统一天下,而决不是告诉人们怎样去夺取战争的胜利。。

32、从行为层面看,“礼”具体指周代创立的“九礼”,即九种礼仪行为——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等礼节。这些礼仪行为一旦有了高尚思想的支配和礼仪制度的支撑,那它就会产生神奇的效果:将一个人的修养提升到“仁”甚至“圣”的巅峰境界。

3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4、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5、(分析)“故曰”承接上文内容进一步论述。先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中心论点。

36、本文针对景春所谓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导儒家的仁义礼智。

37、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8、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39、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

40、第二部分(第4段):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三层)

41、必敬必戒;必:一定。敬:恭敬。戒:留神,当心,谨慎。

42、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说,在富贵时,能使自己节制而不挥霍;在贫贱时不要改变自己的意志;在强权下不能改变自己的态度,这样才是大丈夫。

43、dédàozhěduōzhù,shīdàozhěguǎzhù。guǎzhùzhīzhì,qīnqīpànzhī;duōzhùzhīzhì,tiānxiàshùnzhī。yǐtiānxiàzhīsuǒshùn,gōngqīnqīzhīsuǒpàn,gùjun1zǐyǒubúzhàn,zhànbìshèngyǐ。

44、(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5、(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4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47、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48、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49、答:(翻译大丈夫之道前两条标准即可)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50、文章第二段是振聋发聩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教这一回之前,笔者已教读过两回,只要提起,便可如竹筒倒豆,一一背出。这段的有名,缘于其非同一般的励志作用。想来,大凡教过两回这篇课文的人,很难背不出来,倘若中学还读过,那就更不在话下了。它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能吃的苦都吃过了,能经受的挫折都经受过了,以后即使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冷静对待,设法克服和应对。

51、㈡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52、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5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4、丈夫之冠也(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

55、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56、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57、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58、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9、首先展示的是“文质兼美”奖——内容、版面设计都非常突出。

60、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通过对举对比论证,更有力的类推出“死于安乐”的论点。

61、c.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2、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63、  孟子说:“读书人出来做官,就好象农夫耕地一样;农夫怎么会因为离开此地而舍弃农具呢?”

64、  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

65、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动,使……惊动。忍,使……坚忍。

66、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7、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68、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发布日期:2023-09-25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