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及解释(86句精选好句)

论语全文及解释

1、(注释)①季康子:鲁国大夫,鲁哀公时的正卿,鲁国当时最有政治势力的人。②以:这里作连词用,同“和”。③劝:勤勉。④临:莅临。

2、(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3、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

4、(注释)君子:古代君子指的是有学问、有德行或者地位、官职高的人。

5、(译文)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6、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7、(出自):《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8、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9、(大意)孔子说:“君子是用道义来团结人,而不是为私情勾结拉拢人,小人是为私情勾结拉拢人,而不是用道义来团结人。”

10、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11、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2、(出自):《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全文及解释)。

13、(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14、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5、(注释)①伯夷、叔齐;商代时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因互相推让王位而都逃到周文工那里。周武王起兵讨伐商纣时,他们俩拦住车马劝阻。周朝统一天下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可耻,饿死于首阳山。孔子称他们二人为“古之贤人”(《述而》)。②旧恶:宿怨,旧仇。③是用:是以,因此。希④:通“稀”,少。

16、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17、  (原文)4-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18、(⑴)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1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20、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1、(译文)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22、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23、(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24、(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25、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26、(出自):《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27、(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28、翻译: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29、(解释):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30、(出自):《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31、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32、  (原文)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33、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莫也,义之与比。”

34、  (原文)4-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35、(译文)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36、(解释):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37、(出自):《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38、14(国学经典)《论语》述而篇第七(20--38章)

39、(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40、(出自):《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41、(出自):《论语》: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2、266(唐诗三百首)刘禹锡:乌衣巷267(唐诗三百首)刘禹锡:春词

4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44、9(国学经典)《论语》公冶长篇第五(1-14章)

45、(注释)罔:同“惘(wǎnɡ)”,迷惑。殆(dài):危险。一说疑惑;另一说没有信心。

46、(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47、  (原文)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8、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呀!

49、④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0、(出自):《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51、(出处):《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52、(大意)孔子说:“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议论,祸害就可以消灭了。”

53、 (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1-109篇合辑

54、(出自):《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朱熹注:“《诗经·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一日三复此言。”

55、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56、(译文)子路在听到一条道理但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惟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57、(注释)(1)臧文仲:姓臧孙名辰,“文”是他的谥号。因不遵守周礼,被孔子指责为“不仁”、“不智”。(2)蔡:国君用以占卜的大龟。蔡这个地方产龟,所以把大龟叫做蔡。(3)山节藻棁:节,柱上的斗拱。棁,音zhuō,房梁上的短柱。把斗拱雕成山形,在棁上绘以水草花纹。这是古时装饰天子宗庙的做法。

58、(解释):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59、根据论语中的其他用例我们认为第三种解释更正确,以前的中学教材解释成第一种,现在的教材已经改过来了

60、(出处):《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1、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62、āi  gōng wèn  yuē  hé   wéizé   mín  fú   kǒng  zǐ   duì  yuē jǔ   zhí  cuò  zhū

63、  敝緼袍:敝,破坏义。緼,乱絮。古无木棉,袍皆以絮。絮之好者称绵,如今之丝绵

64、30(国学经典)《论语》季氏篇第十六(1-14章)

65、(译文)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66、(大意)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替孔子赶马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氏问我孝道,我回答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时,依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节规矩为他们办丧事,按礼节祭祀他们。”

67、①子:中国古代对有学问、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68、15(好文分享)遇人藏住事,遇事沉住气,生气压住火

69、34(国学经典)《论语》子张篇第十九(1-25章)

70、(注释)①雍:孔子的学生,姓冉,名雍,字仲弓。②佞(ning):能说会道,有口才。③御:防御,对付。①口给(ji):给,足。口给指嘴巴很管用,说话伶牙利齿,也就是“佞”的意思。

71、(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72、(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无可无不可,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就行。”

73、(注释)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姓孔,名圉,谥号“文”。②敏:勤勉。③下问:向下请教。

74、字词解释:贤:贤德、高尚,箪: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堪:能忍受,乐:乐趣

75、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76、(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77、(注释)(1)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不难的意思。(2)如礼何:把礼怎么办?

78、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

79、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80、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81、(译文)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8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翻译〗

83、22(国学经典)《论语》颜渊篇第十二(1-12章)23(国学经典)《论语》颜渊篇第十二(13-24章)

84、(原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85、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发布日期:2023-11-30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