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简介及作品(54句精选好句)

纪伯伦简介及作品

1、纪伯伦的文学创作,努力让西方读者了解阿拉伯世界,用世界的眼光看待东西方的历史和现实,不囿于陈见,但有一种明显的倾向,那就是纪伯伦的“使命感”。纪伯伦早年积极参与政治,支持叙利亚、黎巴嫩的解放事业,反抗土耳其人统治。他多次发表政治演说,鼓吹阿拉伯独立,大有“以笔作刀枪”的味道。直到45岁以后,才表示“厌倦了政治,不相信它,不喜欢它”。木心年轻时也上街游行,发传单,但木心后来专注于艺术,看不出有救国的使命感。木心的作品达到的高度,某些方面要超出纪伯伦,至少,木心的洞察力更为敏锐,表达更为深刻。

2、图/纪伯伦绘画"JesustheSonofMan"

3、纪伯伦是孤独的。他说,“才华横溢的人都是不幸的,尽管他们精神高贵,可那精神总是蒙着一层泪水。”纪伯伦在文章中表露:“在这个世界上,我是个异乡人。”“只有在孤独陪伴我时,我才感到幸福。”在译者冰心看来,创作《先知》的纪伯伦更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年轻人讲一些处世为人的哲理,在平静中流露出淡淡的悲凉(《先知》新译本序,1981)。

4、纪伯伦,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5、注释文本引自百度百科;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

6、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纪伯伦简介及作品)。

7、云彩和田野是一对情侣,我是他们之间传情的信使: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纪伯伦简介及作品)。

8、 以我愚见,纪伯伦的文字有着直击灵魂的神奇力量。在惝恍的日子里,翻开纪伯伦的诗集,就如同一潭清澈凉爽的泉水,流入心中带去阴霾的泥土。个人非常喜爱他的论美,以先知的口吻,超越现实的视野,简洁的问答形式,揭开关于美的深邃哲学。

9、版权说明:本文转载自网络。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与整理编辑。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10、当你和仇敌相继死去,彼此就彻底相安无事了。

11、是纪伯伦用英文发表的第一本散文诗集。该集中大部分篇章都较短,可归入现代寓言或哲理故事类。

12、木心绘画作品:木心采用的是宣纸、毛笔、墨色,但基本上全无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笔触,构图的视角则完全是西画的方式。他的画风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以具象为审物表意的主要依托。

13、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纪伯伦风格还见诸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他是一个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象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视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14、纪伯伦是贫苦出身,他的作品更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在讲为人处世的哲理,于平静中流露出淡淡的悲凉。(中国文学家冰心评)

15、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

16、1897年,给女诗人约瑟芬·布鲁斯顿画像。

17、日子和力量都贡献给劳动,而报酬就在劳动本身。——〔俄〕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18、1985年6月,他的母亲带着四个子女去到美国波士顿的移民聚居区,纪伯伦作为家中唯一入学的孩子进入附近的学校读书。他由人推荐开始接触当地的现代主义精英群体,并在绘画上展露出天赋。1898年他返回黎巴嫩,在教会学校学习阿拉伯语,1902年回到波士顿。此后他开始举办画展、在报刊上发表阿拉伯语文章,1905年他的第一部阿拉伯语作品出版。1908年前往巴黎学习艺术,于1910年回到波士顿,1911年迁居纽约。1918年他的第一部英语作品《疯人》出版,1920年他和其他几位旅美的阿拉伯诗人共同创办了“笔会”。1931年4月,纪伯伦病逝。

19、卡里·纪伯伦(KahlilGibran)1883年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931年逝世。纪伯伦是黎巴嫩阿拉伯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代表作品有《我的心灵告诫我》,《先知》,《论友谊》。

20、甘丽娟,20《纪伯伦在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1、Desireishalfoflife;indifferenceishalfofdeath.

22、因为青春为生活而忙碌,无暇去探求知识;而知识忙于探寻自我,无暇享受生活。

23、 注:本文图片,文字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4、郭蔷,200英语霸权的历史演变研究(D),导师:刘德斌,吉林大学。

25、 梦想介于现实与幻想之间,我们需要一点时间一点经历为辅助。但别停下追寻它的脚步。

26、是纪伯伦写得最美的散文诗集之展现了纪伯伦最关心的文学主题:爱与美,大自然,生命哲学,人道主义,社会批判,诗人的使命和孤独等等。

27、木心:“总觉得诗意和哲理之类,是零碎的、断续的、明灭的。多有两万七千行的诗剧,峰峦重叠的逻辑著作,歌德、黑格尔写完了也不累,予一念及此已累得茫无头绪。”因此,木心的长诗、长篇小说都在计划中,未能完成。纪伯伦也不事体系,赞美大自然,观察世间事,常常有感而发,妙语连珠,如浪花点点,美不胜收。纪伯伦写短篇小说,不以情节取胜,不设置人物纠葛,冲突和悬念较少,主要特点是:抒发主人公的心里感受、内在情结,类似歌剧的“咏叹调”(伊宏主编《纪伯伦全集·序》)。

28、王莎莎,20阿拉伯文学在中国(D),导师:孟昭毅,天津师范大学。

29、纪伯伦作品最早从英语译成汉语是在1923年,最早从阿语译成汉语是在1980年;最早从英语译成汉语成书出版是在1929年,最早从阿语译成汉语成书出版是在1984年;均早了五十多年。

30、具体来说,由于英语在中国被列入义务教育的必修课程,导致中国会英语的人远多于会其他外语的人,进而导致文学领域英语的译者也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相比之下,对其他语言的重视则小得多,除部分外国语中学外,除英语外其他外语的学习从大学才开始,非外语专业学生对除英语以外的外语了解十分局限。中国在声讨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同时却将英语的地位提得过高,实质上是将其霸权影响内化和强化了。

31、Said,E.19Orientalismreconsidered(J).CulturalCritique(1):89-10

32、1920年4月20日,一批阿拉伯侨民文学家在纽约的阿拉伯文杂志《旅行者》编辑部开会,热烈讨沦阿拉伯新文艺中的一些新问题。4月28日晚,在纪伯伦家里继续开会,正式成立《笔会》,纪伯伦当选为《笔会》主席,米哈依勒·努埃曼为顾问。

33、我猜测,木心应该熟悉纪伯伦。第一位翻译介绍纪伯伦的中国人是茅盾,木心家乡乌镇的名人。茅盾在1923年译介纪伯伦作品。木心少年时代阅读茅盾家的藏书。第二位翻译纪伯伦作品的作家是冰心。1931年年,冰心翻译的纪伯伦作品《先知》出版。据纪伯伦研究专家伊宏介绍,《世界文学》在1957-1959年发表了7篇纪伯伦作品,1960年国内出版《黎巴嫩短篇小说集》,收录纪伯伦两篇小说。1963年,冰心翻译的纪伯伦名作《沙与沫》部分译文在《世界文学》刊载。所以我估计,木心早年读过纪伯伦的作品。

34、从《先知》中我们可以窥见,纪伯伦强调“爱”与“美”的永恒,将“爱”与“美”的合一视为人生的最高理想追求,同时也是文学世界的最高理想诉求,这体现了纪伯伦受近代博爱思想与东方传统审美理想的双重影响。其次,他有着尼采“超人”式的激情创作观,主张以文学形式对懦弱进行反抗,勇于打破权威偶像。

35、所以,请务必抱紧你的初心,无论前方是杏花春雨,还是塞北秋风。

36、 因为对终点的过分追求,我们常常会忘记儿时的梦,忘记当初的凌云壮志,忘记起点在何处。失去了初心的我们,恰似无根浮萍起伏于世间。

37、拥有毅力的人,自然可以经历从拂晓到微明再到黎明的美好。而黎明之后,有着大片的曙光。

38、作者以自然景物“沙”、“泡沫”为比喻,寓意着人在社会之中如同沙之微小,事物如同泡沫一般的虚幻。

39、纪伯伦和木心两人,对“误解”、“悲观与乐观”、“现代文明的弊端”等有独特的见解,而且,各有各的“独特”。例如,纪伯伦说,“误会也许是两个灵魂间最短的道路”;木心说,“人类的悲剧,是对自身的误解”;“知名度来自误解”,“作品发表后,误解就来了”。纪伯伦说:“我一说就错,是因为我的思想来自剥夺的世界,我的情词来自模仿的世界。”木心说,“我是翻了脸的爱国主义,是转了背的理想主义者。”纪伯伦说,“脱离常轨,或出于疯狂,或出于大智。”木心说,“我喜欢推到极端的偏激的艺术,也喜欢宽容大度的艺术。”纪伯伦说,“乐观主义者只见玫瑰而不见其刺,悲观主义者只盯着刺而不见玫瑰”;木心说,“我是怀着悲伤的眼光,看着不悲伤的事物”;“悲观主义是一个态度,一个勇敢的人的态度”。纪伯伦说,“矫揉造作的羞涩是装饰起来的丑陋”;木心说,“人有那么一种心理,痛悔,内疚,等等,放在心里深思即可。一出声,就俗了,要别人听见——就居心不良。”纪伯伦说,“你不会看透我在大海中蕴孕的思绪,而我也无意让你们看透,我愿独自领略。我与大海同流。”木心说,“每个人要保留一点神秘感,使人不知你。艺术家要保留一份‘神秘感’,保护自己。”

40、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41、另一方面,纪伯伦风格还见诸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他是一个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

42、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

43、甚或你们是为他人祈福而进入圣殿,你们也不会被倾听。

44、1931年冰心翻译的《先知》出版,在30年代引起了一轮“纪伯伦热”。但直至50年代末,纪伯伦才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却又被之后的十年文革中断。但与此同时,在香港和台湾,却掀起了翻译纪伯伦的热潮,他很多英语和阿语作品经由英语被翻译至了中文,并出版了纪伯伦全集。但80年代之后受新“著作权法”颁布的影响,台湾的纪伯伦译介逐渐降温。(同上)

45、丁淑红,20诺奖得主马哈福玆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06):136-1

46、相反,纪伯伦对母亲的爱却日益增加,母亲温柔善良,为一家人的生计苦苦操持,没有一句怨言。母亲也成了纪伯伦心中爱与美的化身,而母亲的这种爱,正是纪伯伦最需要的,也是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的。因此,母亲成了纪伯伦心灵和感情的支柱。

47、纪伯伦21岁开始办画展。他的画以人物画为主。汇集成册的只有《画二十幅》,出版于1919年。据估计,纪伯伦一生创作了大约700幅画,有油画、水彩画、铅笔画,现保存于黎巴嫩贝什里纪伯伦博物馆大约450幅,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5幅。纪伯伦本人最珍爱的画作是《向着无限》。

48、他们对我说:“你若能明白自己,就能明白所有人。”

49、纪伯伦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他反对愚昧和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虐的权力、虚伪的圣徒宣战;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呼吁埋葬一切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

50、纪伯伦生于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故乡的奇兀群山与秀美风光赋予他艺术的灵感。12岁时,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纪伯伦的母亲带他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5岁时,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然而,4年后,在15个月里,相继3位亲人去世,并且因为治病,欠下了15000美元的债务。为了还债,纪伯伦兄妹变卖了家中的财物,靠写文章、卖画、做零工来赚钱。

51、纪伯伦较有代表性的三部英文诗集,依次是《先知》、《沙与沫》(SandandFoam,1926)和《流浪者》(TheWanderer,1932)。这三部诗集以各自不同却同样可喜的方式体现了纪伯伦凝练精美的文笔和深邃纯净的哲思。

52、由于纪伯伦用阿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进行创作,且都表现出了卓越的艺术水准,因此他的作品在汉语中的翻译情况是研究英语对翻译活动影响的一个极佳样本。本研究将对纪伯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做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以了解译入语地位对翻译的影响。

53、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一道彩虹挂青天,宣告我行程终了。

  发布日期:2023-11-22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