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是谁提出的(83句精选好句)

人性本善是谁提出的

1、孟子的学说是以性善论作为开端的,但是却以诋距杨墨作为结束。荀子背负性恶的恶名,但却具有更多的合理性。性恶论并非一定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2、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以“仁”为核心;

3、所以定性这种天性善恶,恐惊我们还没足够这种智慧…(人性本善是谁提出的)。

4、因为这时,就无法直接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会受到不同国家利益的制约,这时同样有可能会出现悖论,善待自己敌对国家的人,有更大的风险对自己的国家造成伤害,从而伤害到自己国家的人甚至伤害到自己。

5、性恶论在名声上自然没有性善论那么入耳。其实,就如同性善论并不能使人自动行善一样,性恶论的含义也并非准许人随意作恶。

6、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

7、在孟子性善论中,孟子认为人和禽兽的差别其实也就只有一点点而已,有些人没有保留这些差别,但具备君子人格的人会很好的保留这种差别。这个根本差别就是人具有先天的善性,具有仁义礼智之心,而禽兽则没有这种善的特质和能力。

8、善恶本来就不矛盾,我们这个世界就是有许多的善恶,美丑,黑白,真假…这些组成的。就像白天黑夜一样,人心也是如此,或许这个时间是善的,或许别的时间是恶的。都是相互转换的。不过有可以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有些人天生就是善良的,本性如此。有些人天生就是邪恶的不会是遗传吧?

9、孟子讲到:“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因此可得出,他认为四心或仁义礼智“四端”犹如人的身体是人本来就有的。那么,如何才能使“四端”“扩而充之”以至性善臻于完备。

10、《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11、《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12、战国告子的人性论观点。语见孟子告子上。从生之谓性立论,认为人的自然属性亦善亦恶论。

13、他的意思就是说:恻隐心、羞恶心、恭敬心、是非心是每个人都有的,仁义礼智也不是外界赋予的,而是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具备的。

14、译文: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15、“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

16、当然孟子和荀子所要表达的并不是字面上的那么肤浅,他们的出发点和要阐述的理念需要全面考量。单独拿出这一两句话来评判,就成了断章取义。有说,食色,性也。又有,饮食男女!这都是人作为生物的最原始的本性。在这基础之上,才有善恶之分。善和恶,是人迈过了最低阶生物本能阶段后,有了意识和分辨能力,成为“人”之后,出现的分化。而且,善和恶也不是绝对的不相容的。

17、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18、“性恶论”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他认为,人生来性就是恶的,后天教育可以由恶变善。他认为由于人人都有欲望追求,这是性中自有,这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就决定了人的性恶。

19、或许先贤们所说的人性,是指天性吧?即人在成为细胞之前,还是分子,原子,原子核乃至夸克等等之前的什么克便携带而来的(或者这就是"道"所说的无中生有~它看不见,摸不着,若无!但其实却早已存在!也就是佛说的空!同时也就是前世今生的因果之缘…薛定谔的猫理论也只是据"道"学说,和佛学的出相入相而来而已)

20、“人性善恶”是指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1、荀子的做法只是没有回避它而已。从这一点来看,荀子直指人的本性,较之孟子的多方论辩更具有“因人情”的一面。

22、“性善论”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23、“恻隐心就是仁;羞恶心就是义;恭敬心就是礼;是非心就是智。”

24、“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25、“禽兽有父子,有牝牡,这是自然。至于父子之亲,男女之别,则不是自然,而是社会关系,是人为和文化的产物。

26、第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有善有不善的千差万别,原因是有的人并没有把自己内心深处的善端发挥出来,白白浪费了我们的天赋。

27、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人性是善的。孟子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就说明善是人的本性,就如同水向下流一样平常。孟子不仅把心限定在善良和道德范围内,而且认为这个“心”是人人固有的。

28、他说,人们种地所用的麦种是一样的,可是到最后收成为什么不同呢?那是因为外在原因的影响,包括土壤的质量,雨水的多,还有农民对土地的管理方法,这些原因都会对收成有影响。孟子还讲了牛山的故事,他说,齐国的牛山上树木原本长的很好,但人们天天去上山砍树,把树木砍完了,所以牛山看起来光秃秃的。所以,你总不能认为牛山本来就是光秃秃的吧。

29、荀子的两个著名的门徒李斯、韩非子等,这是性恶说的坚定支持者。尤其韩非子,更是坚定地认为人性本恶,并由此毫不余力的主张用严刑峻法来安民定国。

30、人的本性,由于一生下来便脱离了它原有的质朴,脱离了它原有的资质,所以就一定会丧失那善良的本性。

31、其次明确“人性本善”是指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国家或者社会的人之间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是有争议的。比如当两个国家打仗的时候,这两个国家的老百姓相互接触就很危险,当国家层面是一种比较友好的交流的状态,老百姓之间的交流才会相对安全一些。

32、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

33、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性论的探讨主要围绕人性的本质、人性的品级层次、人性种类等问题展开,形成了具代表性的人性善恶理论、人性品级理论、两种人性理论,不仅成为中国传统修身文化的牢固基石,也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内容丰富的精神财富。

34、“照荀子所说,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荀子的论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

35、根据现在公认的科学理论,是人的胚胎在母体里存活十几天后,便具有了所谓人的特质了,也就是说此时便可以称之为人,性也同时诞生了(当然,你也可以从他出生后才定性为人)前者吸食母血生存,后者出生后呼吸第一口空气,都具有了为生存而自私的特性,此时,人性便只有予生具来为生存而必须的自私,而没有善恶之分(当然,如果你从概念上将这种必须的自私也归纳为恶,那就另当别论了)

36、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37、荀子的情性观与早期儒家《性自命出》一派的思想有关。然而性自命出以“情”为天的观念引出的是自然主义、情感主义的生存论调。荀子没有沿着这一个路向发展,这是因为,他认为天然禀赋的性情是恶的。因而顺应他的发展,将引起人与人的争夺,贼杀,导致社会的混乱,这就是性恶论。

38、从家庭伦理的角度,指出爱父母兄弟是人的良知良能。人有爱人的本能故人性本善。

39、例如在《告子》篇,孟子就试图去证明人性本善观点的正确性,但显然有点牵强。

40、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

41、毕竟孟子被后人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其地位和影响力都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性本善的观点占据了正统地位,

42、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43、以本心论本性,以人皆有四端论证人皆有善的本性。

44、由本心论本性,由不忍人之心得出‘四端’说,所以人才有“仁义礼智”四德。即将善这种本性看作生而有之的先验的。

45、论证人性本善是其情可以为善,非谓善是现成的。同时指出恶的原因是后天影响,不能尽其才的缘故。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46、故只能说人性予生具来是自私的,并无善恶之分,善恶是习相近,性乃迁而来的(包括从母体胎感习来)

47、他首先论证了人具有善的本性,有向善、行善的能力,君王既然要统治善民则必须施仁政。

48、凡是人们想要去行善,就是由于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原本是浅薄的则希望变成深厚的;丑恶的则希望变成美好的;狭窄的则希望变成广阔的;贫穷的则希望变成富有的;卑贱的则希望变成高贵的。

49、根据物质不变定律…人死后只不过是作了分子分离于宇宙万物之中,而这些分子又经过空气,物质等等让活人吸叫转化后成为精子,卵子结合重组成人…

50、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向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但是对于孟子的文章描述,他认为人性还是本善的。

51、既然人性本善,那为什么这世间还会出现恶人、坏人呢?他们的善呢?对于这个问题,孟子在《孟子•告子上》当中有详细的论述。

52、下面,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对“性善论”内涵的理解,并尝试分析孟子提出“性善论”的目的以及不足。性善论的内涵性善论的内涵其实很简单,就是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对此,孟子通过观点阐述、论证、辩证分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论系统。

53、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54、荀子是 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是先秦 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具有朴素的唯物主 义思想。

55、孟子说,不能把人性的恶认为是其天性使然,那些坏人做坏事是因为外界环境对影响。是他们的心被污染、善被遮蔽,发挥不了人性善的一面。为了论证他的说法,他列举了种麦子和齐国牛山的例子:

56、更进一步,人的道德意识也是区别圣贤、常人与小人的标准。因此,孟子认为,没有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的人,不能称作人,没有高尚品格、没有仁义礼智的人就不能称为圣人、贤人。

57、反之,如果人性是恶的,那就只能施以严刑峻法来整治恶民了。所以孟子说,拥有不忍人之心,施行不忍人之政,统治天下就能够像掌控自己的手掌一样容易了。

58、作为普通人而言,善恶都是随时转换的,一种是本身的界限,不喜欢作恶,不能有恶的念头,否则良心上过不去。还有一种就是感觉到作恶的后果不敢作恶,害怕结果害怕承受不了。算是一种敬畏吧。大多数善恶同在,有时善有时恶。有的是本能有的是思考的结果。

59、第“善端”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人出生的时候就有的,是人的本性和天赋,别人是夺不走的,而自己却可能丢掉。因为这“四端”就藏在人的心里,所以,人往往习以为常没有好好去思索去探求。

60、孟子 是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性善论”是孟 子学说的出发点,认为“人性本善”;

61、孟子的四端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62、第人人心中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等四种“善端”,善端是为善的能力或潜质。这种潜质决定了我们可以向善的方向发展。这四种心对应着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到仁义礼智,所以孟子一直鼓励我们“人皆可以为尧舜”。

63、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64、意思是: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65、孟子认为后天的教育与人的道德观,形成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他认为人心先天就存在的善端只是先验的道德萌芽,但是如果要保持这种善端,就必须养性存心,使其不断壮大,发展完善。

66、以此类推,人性本善,之所以有人行恶,都是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所以,孟子认为进行道德教育非常重要,是保证善性不可忽视的行为。

67、第人是可以为善的,至于有人为不善之事,不是他的心本来就坏,而是心坏掉了。因为在孟子看来,人人天生都有一颗善心,不做善事是因为没有好好体察自己的善心,所以说心的本质不坏,而是在欲望或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坏掉了。

68、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他认为,人性即/人所以异于禽兽的本质属性,具体指“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四种道德心理。

69、人是可以为善的,因为在孟子看来,人人天生都有一颗善心,不做善事是因为没有好好体察自己的善心,所以说心的本质不坏,而是在欲望或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坏掉了。人人心中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等四种善端,善端是为善的能力或潜质。

70、首先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其他动物,其主要原因就是人有“人性”,而这所谓的“人性”被孟子归结为仁、义、礼、智、信。

71、所以,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孟子认为性善是人人都有且与生俱来,它需要时时存养,才能保持善性并影响他人向善。孟子提出性善论的目的任何一种学说都有其时代背景和理论目的,性善论也不例外。春秋乱世下,儒家作为“士精神”的捍卫者与践行者,要把政治理想付诸实践,就必须提出一套自己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孟子探究人的思想本源之后提出了“性善论”,为其施仁政、行王道提供了理论支撑。

72、孟子的性善论,并非只是夸夸其谈。孟子在它的一些著作中对”性善论“都有一定介绍。

73、性本善: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

74、综上,孟子将仁义礼智由个人层面进而推行至王道之政,将个人道德理想下放到国家政治治理、社会生活上,是其提出性善论的最终目的。性善论的局限性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恶是因为外界环境的影响,所谓的外界环境自然是指人和人类社会本身,因为自然界是没有善恶观的。但是,我们再往下追问的话,那么,这外界环境的恶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75、从人的共性出发进行推论,指出理义是心之所同好。人性本善是因为人有好理义的自然倾向。

76、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讲了一个故事——“孺子将掉于井”。他说,如果一个小孩子将要掉进井里,那么,每一个看见的人都会有恐惧和同情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人们会尽力想办法救助这个小孩。之所以如此,绝不是因为和小孩的父母是朋友,也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这种恐惧和同情心和由此产生的救助行动不仅是先天性的,而且与功利无关。

77、国外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欧洲思想家奥古斯丁、马基雅弗利、霍布士、叔本华等。基督教的原罪说也是一种典型的性恶论。它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违背了上帝的意愿犯了“原罪”,亚当和夏娃的子孙们,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即负有深重的罪恶——“原罪”。

78、西方用宗教解释了人性的恶,他们认为亚当和夏娃偷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实诞生了人性的恶。孟子是天命论的追随者,所以他不可能把恶的根源归于上天,可他又没有从哲学角度进行论证,于是,孟子认为的恶便成为了无源之水。

79、性恶之恶就其本义而言,是指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所本来具有的生存本能。是生物就要生存,就一定要求生。既然一定要求生,也就没有必要否定它,回避它。

80、以“不忍人之心”论“本心”,确立性善论。孟子看重心的道德本性“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81、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

82、何谓人性?人性就是一个人作为自主个体与生俱来的属性。孟子认为,人从一生下来就具备性善的属性。那么,什么叫性善?孟子曰:

  发布日期:2023-09-26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