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主要哲学思想(64句精选好句)

王阳明主要哲学思想

1、王阳明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格竹子、擒宁王、平盗匪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更是为人所知,但是究竟什么是致良知、什么知行合真正弄明白的人估计不多。

2、>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何相关?”王阳明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在哲学方面,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说,否认心外有理。认为事物的道理或规律离不开心或意识;他还认为,离开人天赋的良知,就无所谓万物,人的良知是自然界万物存在的依据,所谓物也就是人的意识的表现,精神、意识等是第一性的,万物则是意识派生的。(王阳明主要哲学思想)。

4、人生下来就具有善良的本性,之所以有不好的习惯,都是在后天生长环境中养成的。

5、圣人之心以天下万物为一体,一心仁则天下万物一体皆仁。世人学习圣道的根本还是回到良知上。良知之明,万古如一。心圣,则圣人自可学而达之。

6、这就是儒家讲的“薄厚”与佛家的“同体”,在薄厚的分别心与世间万物平等中,他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这就是他悟道的前端。因为很快他就进入了3阶段,龙场悟道。

7、>就是在能分辨真我和假我之后,知是非善恶的真我,将其扩充到底,使它在行为过程中占据主宰地位,

8、那么为什么还有人说知易行难,或者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类似“什么道理都懂,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呢?”

9、那么王阳明为什么改了心学之后就悟道了?他从格竹子到龙场悟道,这中间都学习了什么?是什么样的学习路径成就了他呢?

10、 结果是苗而不秀,秀而不实,故成器者少。数十年中,虽赖三五贤哲孤明独照,以抉隐发微,使中国学问的真本性真面貌渐次朗现,其奈知之者鲜而信从者少何!

11、在哲学方面,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说,否认心外有理。认为事物的道理或规律离不开心或意识;他还认为,离开人天赋的良知,就无所谓万物,人的良知是自然界万物存在的依据,所谓物也就是人的意识的表现,精神、意识等是第一性的,万物则是意识派生的。

12、传习堂|王阳明:保持内心的平静,道自在心中

13、在王阳明哲学里,与“心体”公共性密切相关的是“良知”的公共性。“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枢纽,“心”能蕴含天理,具体表现为“良知”,“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良知”的存在,使得“心”不仅仅是人体器官,而具有了形而上学意义上的道德性。王阳明认为,“良知”是每个个体都具有的,之所以社会上的伦理道德成为可能,是因为社会上每个人都具有“良知”。换言之,“良知”的公共性和普遍性存在,人的道德性会逐渐战胜人的动物性,使得具有道德意味的社会公共生活成为可能。“良知”的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普适的“公共性”,所谓“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具有“公共性”意味的“良知”存在于每个个体,无分贤愚,人人自有,“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可见,强调“良知”的“公共性”存在特质,是王阳明“良知”观念的重要内容。因为人们分有“良知”存在这一公共性前提,故而人们都能“致良知”,也就是具有了将德性转化为德行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可见,道德社会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良知”的“公共性”存在,如果“良知”的存在是个体化的,因人而异,或者部分人拥有,而另外部分人缺失,那么儒家所称道的道德原则就缺乏了普适性,而可能变成部分人修养心性的理论前提,或者历史上少数圣贤的事业,与其他人或者发展着的时代没有关联。这样,正如董平教授所指出的,儒家道德原则的落实,就与社会生活无关,变成个体性的私德或者历史性的存在了。显然,这是与儒家的社会关怀、政治关怀以及天下关怀是相背离的。由此可见,“良知”的公共性存在,这一理论预设或者逻辑前提,是王阳明心学的普适性与有效性关联在一起的。“良知”的公共性存在,为符合儒家原则的伦理生活的存续提供了理论的可能性,也为构建理想的社会提供了理论前提,这就是,既然每个人都具有共同的“良知”,那么只要人人都按照此“良知”行事,为善去恶,存天理、灭人欲,那么理想的社会就是可能的。故而,王阳明宣称:“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在这样的理论信心下,王阳明也将自己个人的志向定位在推动人人自致良知,“今诚得豪杰同志之士扶持匡翼,共明良知之学于天下,使天下之人皆知自致其良知,以相安相养,去其自私自利之蔽,一洗谗妒胜忿之心,以济于大同。”可见,“良知”的公共性存在这一理论建构,成为王阳明心学的理论出发点和基本前提,对心学思想的阐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4、在宋明理学话语体系中,“理”具有本体论意味,是万事万物的普遍性本质、公共性根据,如朱熹认为,“问:‘万物粲然,还同不同?’曰:‘理只是这一个。道理则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又说,“是有天下公共之理,未有一物所具之理。”在朱熹看来,世界虽然表现为多样的丰富性,每一事物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但多样的世界背后有一个公共的东西在支撑,这就是“理”。万事万物秉承具有同一性的公共之“理”,而后又依据自己的特性来呈现这一公共之“理”。这是程朱理学对世界普遍统一性、伦理原则普遍统一性的论证基础,对包括王阳明在内的宋明理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15、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

16、立志立诚,做学问要先诚心立志,再去格物致知。

17、致良知:“良知”何指?第一明善恶(道德);第二辨是非(智慧);第三归本原(万物一体)。“致”为何意?唤起、体认、践行、扩充、光大、达到、实现。“致良知”就是:唤起、体认、践行、扩充、达到、实现人皆有之、与生俱来的自性、本心、善根、智慧,最终达到回归本原、天人一体的圣贤境界。

18、写了这么多,理解还是浅薄,只有在践行中去体验,否则就真的只是嘴上功夫,也很难体验知行合一的深邃。

19、>致良知就是要通过那些“致”的行动实现人皆有之、与生俱来的自性、本心、善根、智慧,达到万物一体、与宇宙同化的圣贤境界。

20、王阳明还宣扬“知行合一”说,但这种知行合一不是认识与实践的统而是把知与行合而为以知为行,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含行,行中含知。

21、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

22、王阳明通过讲学、推行“乡约”等具体实践行为,来落实心学的“公共性”关怀,这既是他个人作为儒家士大夫的教化和政治事业,也是心学“觉民行道”政治路线的体现。王阳明心学揭示每个人都具有“公共性”内涵的“心体”和“良知”,启发每个人都能“致良知”,去恶向善,去私为公,并由此希望构建公共性压倒个人性的世界秩序,在理论上为“觉民行道”的政治关怀奠定了基础。而且,在实践上,王阳明及其后学也是努力地讲明心学、推广心学并利用政治资源教化风俗,切实地在做开掘人们内在“良知”的宣传和教化工作,为落实“觉民行道”做出了现实的努力。

23、知行合一。知行问题是中国哲学中一个相当古老的问题。但知与行的先后及难易问题则是中国哲学家一直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

24、《知行合一》是一本叙述王阳明传奇一生的传记。全传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扩展资料:王阳明的主要成就:

25、  因为"心学"是在"理学"的基础上继承、发展和转化而来的,所以谈到"心学",我们不得不对"理学"先有一认识。说到朱熹的"理学",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存天理,灭人欲"1这一教条,认为它是束缚人们手脚的一条精神枷锁。可实际情况是怎样呢?我们先要对"天理"与"人欲"有一大概的了解。

26、霸者之徒,窃取先王之近似者,假之于外以内济其私己之欲,天下靡然而宗之,圣人之道遂以芜塞。相仿相效,日求所以富强之说,倾诈之谋,攻伐之计,一切欺天罔人,苟一时之得,以猎取声利之术,若管、商、苏、张之属者,至不可名数。既其久也,斗争劫夺,不胜其祸,斯人沦于禽兽、夷狄,而霸术亦有所不能行矣。

27、有了学习地图,能学习修炼吗?试试吧,在开始实践之前,还有些基本概念要厘清,否则就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28、蔡仁厚先生在《王阳明哲学》中,对阳明的学习地图进行了概括,他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第一段学习地图是异质转变,第二段学习地图是同质深化。如果说第一段学习地图是他如何认识自我的阶段,那么第二阶段则是他如何提升自我的阶段。

29、那么怎么做到呢?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究竟有什么方法呢?于是到了宋朝就分出了两派(为什么到了宋朝分出两派呢?之前有那几派呢?这个就要看儒学的发展史了哈哈)

30、  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即人们所命名为的"心学"。"心学"是对朱熹"理学"的一场修正,而在中国历史上,朱熹的理学曾是统治阶层信奉的正统思想,因而王阳明所创造的"心学"在与"理学"的冲突中曾遭到统治阶层的排斥。在历史上,知朱熹"理学"的人多,知王阳明"心学"的人少。

31、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要求人们“知行合一”,教育的目的不在学习之后,而在学习过程之中,知和行共同前进,目的和过程相提并论,德行和知识内在统通过提高自己内心的修养和知识水平,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王阳明强调,他平生讲学,重在“致良知”三个字,教育人们将伦理道德融入到日常行为中去,以良知代替私欲,就可以破除“心中贼”,就可以“各得其心”。

32、《传习录》是哲学著作,由王阳明的门人弟子对其语录和信件进行整理编撰而成。王阳明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33、    第辨是非(智慧)。这是人人具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就是唤起、体认、践行、扩充、光大、达到、实现。所以致良知就是要通过那些“致”的行动实现人皆有之、与生俱来的自性、本心、善根、智慧,达到万物一体、与宇宙同化的圣贤境界。

34、静坐是收摄心神的办法,但不能求静厌动。动静都是功夫,但偏向于动,便向在具体的事上磨练。

35、王阳明更进一步认为,既然普遍、公共之“理”内在地居于“心”中,那么“心”也因而具有了公共的特性。王阳明提出,“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心”虽然与个体的“身”相关联,但由于其“管乎天下之理”,故而,“心”不再是个体身上的一团血肉,而具有了普遍、公共的特性,虽然从表现上看是“一人之心”,但其本质并不是“个人之心”,而是蕴含了普遍之道的“天心”,“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心之本体失了。”“人心”本来就是蕴含普遍和公共之理的,以实现公共之善为自己的追求,之所以人们在伦理事务中所表现出来的不是“公”,而是“私”,是因为“私欲”将“心体”所蕴含的公共之善遮蔽了,才导致了公共性和普遍性的丧失。就此而言,社会生活中出现自私自利的消极现象,不是因为“心体”缺乏“公”的维度,而是因为“私欲”遮蔽了具有公共性意味的“心体”,公共之善、公共之理被个人的私人欲望压倒了,人们的道德努力就是要恢复被“私欲”遮蔽了的“心体”,让人心中的公共之善凸显出来,重新展现“心体”公共、普遍的特性。

36、 王阳明从小就有志于做圣贤,他一生思想的发展,最能表征一个人的人格学问成长的过程。他少年时期的执着认真与跃动狂放,正显示他性情的真挚与生命的不羁,而且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他三十七岁龙场悟道。

37、知行合一: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功夫,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王阳明极致地强调诚意,务求慎独笃实的、彻根彻底的实际做到,反对空谈性理和仁义。

38、    要理解这两个思想,我们首先需要明白古人的学习和今人的求知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研究生物、物理、化学,是要探索其间未知的东西,叫闻见之知,而古人的学习则很简单,就是要探索一个东西——道,可以理解为万物之至理,即德性之知。有了德性之知就可以内圣外王,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圣人,而这个道又没有标准,众说纷纭。到了宋代,朱熹的意见成为了主流:道存在于自然界中,格尽万物才能领会道的真谛,所以废话少说,都去格物吧!”另一派则是影响力相对较弱的陆派陆九渊,他主张向内求,心(我)即理,并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39、朱承,哲学博士,现为上海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政治哲学。

40、 不过,要真正了解阳明学(实则程朱陆王皆然)而作相应的表述,亦不是很容易的事。以西方的尺度来衡量中国的学问,尤其难以相应。中国先哲讲学,自有宗趣,自有义法,与西方学问的轨辙不尽相同。

41、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公共性”指向,建基于其“心本论”的道德形上学。“心体”蕴含公共之理,故而能成为世界意义、道德原则的根源,而因此“私人之心”也就成了“公共之心”,之所以社会生活中还有“恶”的存在,是因为“私人之心”中的“公共之理”被“私欲”掩盖了。“心体”的公共性进而呈现为“良知”的公共性,“良知”超越时空与个体的差异,具有普遍性与公共性。“公共性”的“良知”使得公共的伦理生活成为可能,也为人们在千变万化的伦理境遇中选择或评判行为提供公共依据。除了在本体意义上确证“公共性”之外,王阳明还从秩序层面强调“公共性”的价值。

42、这等与孔子比肩的绝代人物吸引到你了吗?其影响儒家五百年的思想精髓阳明心学,想要更加深入的了解它吗?一起来首期“长理师说”吧!一场盛大的思想盛宴即将在这里举行,只等你的到来~

43、在这方面,“理学”和“心学”意见是相一致的。所不同的是,“理学”主张“格物致知”,何为“格物”与“致知”?按明代罗钦顺认为,“格物”,“就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致知”,“就是人们进行思辨的理性活动”,“如果没有格物,不接触外界事物,就会使认识陷于空想;没有致知,就会被各种事物的现象所迷惑,因而两者必须相济。”

44、《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

45、王阳明还宣扬“知行合一”说,但这种知行合一不是认识与实践的统而是把知与行合而为以知为行,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含行,行中含知。总之,王阳明的心学哲学思想纠正了程朱理学的烦琐流弊,注意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阳明学派,流行达150年之久,其思想中包含的个性解放的因素,则为近代康有为、梁启超、熊十力等人的推崇。王阳明的思想在明代中叶传到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日本思想界颇有影响。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里,如《传习录》、《大学问》等。其中《传习录》最为典型。

46、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是相伴相生的存在。就好比我们知道孝顺父母是正确的事情,是我们的良知。表现在实际行动中,就是常回家看看,帮妈妈洗洗碗,,帮爸爸捶捶背,让他们幸福安享晚年,这就是“孝”的知行合一。

47、于是他进入2阶段,他出入佛老,对佛学和道家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阳明洞的修炼,让他都有了“先知”的感觉,但那又怎样,他还是不能忘记,甚至对佛学的“无分别心”产生了异议,因为他不能忘记自己的祖母和父亲,因为佛家强调人和人,人和动物无分别心,讲求众生平等,但是作为人,我们又不能做到完全平等,这是什么呢?

48、 蔡仁厚,新儒家第三代代表人物之师承当代儒学大师牟宗三先生之门逾四十年。东海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教授,是海内外公认的第三代新儒家的嫡系传人,是儒家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蔡仁厚先生对先秦儒学、宋明理学、中国哲学史有极深厚地研究。著有《孔孟荀哲学》《中国哲学史大纲》《王阳明哲学》等书。

49、古人求学,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在追求一个字”道“。什么是道呢?道可道,非常道。对于这个道,好像又不是用一句话就能讲明白的,但是基本意思就是万物之至理,德性之知。”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然后这两个字连在一起就是道德,如果你去问一个人,究竟是道德,能解释出来的没几个,真正能讲明白的人,也就是圣人了,或者至少也是个贤人。儒家思想更是强调,明明德,如果你能明明德了,你就可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圣人了。

50、 他成学前的三变是真变—异质的转变;悟道后的三变则是同质的发展,是同一系统的圆熟完成。我们可以这样说,前三变是他“自我发现”的过程,而后三变则是他“自我完成”的过程。

51、在满天星斗下,他日夜端居静坐,天人合突然间,他明白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外求知欲理于事物也,误也。

52、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53、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阳明子是他的别号,浙江余姚人。说起王阳明就不能不提及他的前辈——象山先生陆九渊,王阳明继其学说思想说发展起来的心说与陆九渊一道所构成的陆王心学,成为唯一堪与以大儒朱熹所代表的所谓儒家正宗的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儒家思想流派,对中国当时以及后世之读书人之思想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影响,也在中国文化思想史及哲学史上书下浓墨一笔。

54、王阳明的“良知”,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闻见之知”,而是“德性之知”,那么“闻见之知”是否可以统摄“德性之知”呢?这是我们了解王阳明哲学的一大疑问。

55、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

56、心即理。鉴于朱学格物致知的教训,王阳明主张心即理,并据此提出知行合一的口号,决心创立良知之学,从而用一种注重身心修养的学说来取代朱熹沉溺词章、务外遗内、博而寡要、支离决裂的格物致知说。

57、朱熹主张“致知在格物”,通过“知事物之本末,穷事物之理”,来认识“天理”。而王阳明的“心学”继承了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和“心即理”的哲学思想,认为“天理”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提倡从自己內心中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他强调的是“格心”而非“格物”。

58、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其家庭背景、个人生活经历、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的。

59、知到真切笃实处就是行,行到明觉精察处就是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理论结合实际。

60、此处,王阳明重点区分了“一体”与“间形骸而分”的差别,“一体”强调人与外在对象之间的共通之处,寻找人与对象之间的公共性;而“间形骸而分”强调的是人与对象的差异,并以此为“私欲”做辩护。王阳明认为,由于“心体之仁”是无分对象而展现的,对人、鸟兽、草木、瓦石都是一致的,不会因为是否同类、是否有生命、是否有知觉等而有区分,因而“心体之仁”具有“公共性”的特质,是人们以“仁爱之心”面对世界并与世界一体的根据,这是人的“天命之性”,也是人内在的“明德”。正是因为人具有“公共性”的“仁爱明德”,故而人能够将外在对象与自己视作一体,也就是说人与外在对象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人与他人、鸟兽、草木、瓦石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这就为世界秩序奠定了一种形而上意义的基础。由于人心具有超越时空、超越物种的公共“良知”,能够将他人、鸟兽、草木、瓦石等外在的事物与自己关联起来,以“一体之仁”去应对世界,在这个基础上,理想的世界秩序是没有人我之分、人禽之别、人物之异的,而是在“一体之仁”里实现了“世界大同”的秩序。故而,王阳明说:“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以达吾一体之仁,然后吾之明明德始无不明,而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夫是之谓明明德于天下,是之谓家齐国治而天下平,是之谓尽性。”在王阳明看来,实现“家齐国治天下平”的理想秩序,不是外界对于人的要求,而是人的本性的内在要求,是人自己实现自己的过程,也是内在心体的“公共性”诉求的完成。王阳明“万物一体”说,将“心体之仁”的“公共性”揭示出来,认为“仁爱之心”不只是满足个体心性修养,而是有着外在秩序关怀,其理想是建构一个自我、他人、宇宙万物为一体的理想世界秩序。王阳明的“万物一体”思想,其出发点在于“心体”具有公共性的“一体之仁”,其目的也在于描绘“公共性”的“一体世界”在理论上的可能性。

61、未发已发无先后之分:我们知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是说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时,称为“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常理的,称为“和”。不管未发的“中”还是已发的“和”,只要找到其中关键的平衡点,是中庸,是天理,也是良知。

62、人们仅仅重视自己的“私欲”,重视私人的感受,忽略了公共之善,忘却公共的道德与关怀,故而社会上流行的是“猎取声利之术”,因此圣人之道就晦而不显了。正是因为人们心中的“私”战胜了“公”,以个体私欲的满足取代了公共之善的证成,故而,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这是王阳明对于“不治”原因的一个分析判断。那么,理想的状况应该是什么样子?王阳明同样做出了一个描述:

63、致良知,分为什么是”致“,其次是”良知“,然后才是什么是”致良知“,这其实是对古文学习的一个拆解过程,如果没有这种拆解能力,我们就是把经典倒背如流,也还只是个机械记忆而已。

  发布日期:2024-01-04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