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30句精选好句)

海德格尔

1、自定义菜单:“○踪迹●—>○拜德雅●笔记簿”

2、在开篇第一讲,海德格尔就为我们端出了一个命题:(海德格尔)。

3、这个世界里没有什么规则,就算有,那也是由我创造的。

4、对实际生命的基本现象进行系统的、现象学的和存在论的解释:因为实际生命根据其存在意义被理解为“历史的生命”,而且根据其与一个世界且在一个世界(周围世界、共同世界、自身世界)中打交道(Umgehen)的基本行为方式(Grundverhaltensweisen)而被带入范畴规定。

5、就算如此,我也要去。全部的棋子都被夺走,棋盘上只剩下王,也绝对不会投降。

6、海德格尔透露说,其实《存在与时间》的写作中还有一个关于时间与存在的部分,受到两个因素的他性制约:一是“体系化(systematische)”的倾向;二是《存在与时间》发表时,受到所刊杂志《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臃肿”(dasAnschwellendesJahrbuchbandes)这种外部情况的影响。所以,这部分思考并不充分的内容没有发表。他认为,这一探索是失败的。当然,这个失败与上面所提及的那种在形而上学逻辑之中的表演性的失败是不同的,这是有意义的探索性失败。并且,海德格尔自己说,这种探索没有因为失败而完结,而是“很快就在1927年夏季学期的报告中以多种历史的路径展开了一个新的开端”。(4)这是指《现象学的基本问题》(GrundproblemederPhänomenologie)中新的思想构境。

7、复仇之解脱是一种过渡,即从意志对时间及其‘曾在/曾是’的憎恶,过渡到永远意愿相同者的轮回、并且在这种意愿中意愿自身成为它自身的基础的意志。

8、但是,海德格尔所研究的,并不是简单地叙述了人的存在境况。他进一步问道:上面所表达的生存关系对理解人的本质这个问题意味着什么?他的结论是:人的存在的基本结构是时间性。这样便引起了对时间这个历来争论不休的现象的新的解释。时间并不是公式和框框。事物也不是按照这个公式发展的。在本源上,时间本来就不是一个客观的存在,而只是表达了人的生存的有限性。人不只是能够预感到死亡,在所有每个日常行动中,人也总是走在“自己的时间之前”。他会束手等待未来的降临,并让未来决定自己现在的存在。也就是说,人总是按照未来的可能来造就设计自己的。同时,在每个时刻,人又被过去所束缚,所统治,没有自我的参与,人被投入了一种具体的存在形式之中。这样来看,人的存在又是一种“业已存在”。还有,人又是现时的,他在将周围存在着的事物不断地现时化。这样,人的本质中又有了一种“现时存在”。这三点,“时间之前”、“业己存在”和“现时存在”构成了人生特具的时间性。海德格尔说,这三点是人的生存中“如醉如痴”之处。也就是说,它们是人的生存从本身出发向外延伸的方式。通过这三点,人实现了他的本质中所具有的有限性。它们也是人们认识时间的根源。

9、神学之所以被称为第一哲学,是因为它的研究物件高于物理存在者;而对后者的研究是第二哲学的事。存在论之为第一哲学是由于它研究所有其他科学分支默认的原理、规律,并研究整个存在世界的第一因。

10、本书虽然是由两个讲座构成的,而讲座文字在通常情况下总归是比较轻松易懂的,但本书的文字却不然,尤其是涉及巴门尼德思想的后一个讲座,其中关于巴门尼德箴言所做的解释迂回曲折,义理幽远,殊为费解,给我们的汉译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

11、小结的第二部分“Ⅱ.分别来谈”是对上述七个方面内容的具体讨论。每个方面的讨论有详有略,其中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的构境式思考是展开的。

12、1919年中间学期:现象学基本问题,两课时;1919年夏季学期:先验价值哲学和现象学,两课时;1919/1920年冬季学期:现象学导论,两课时;1920年夏季学期:直观和表现的现象学,哲学概念形成(philosophischenBegriffsbildung)的问题,两课时;1920/1921年冬季学期:宗教现象学导论(对保罗主义的基本概念同古希腊文化的关系的现象学分析),两课时;1921年夏季学期:普罗提诺和奥古斯丁(古希腊本体论和逻辑学对神学概念形成的科学建构影响;宗教改革和德国唯心主义之间相应的作用关系),两课时;1921/1922年冬季学期:亚里士多德本体论和逻辑学(现象学的系统导论和解释学)部分著作的现象学解释,两课时;1922年夏季学期: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继续,四课时。

13、第一是存在者与存有(Seyn)的区分。不同于《存在与时间》中那个著名的存在者与存在的差异,新的构境基于存在者与存有的差异。“区分的起源和根据;在迄今为止的哲学中一直是着眼于存在者的并由此去向存在者状态(Seindheit)。现在根本上不同了:从存有的真理而来”。这样,存在论差异就变异为存有论差异了。简便一些说,这里存有即是过去那个存在上打上叉的结果,是批判构境中的存在。如果说,过去的形而上学是对存在本身的遗忘,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让人们从存在者复归于存在本身,这会使人误以为海德格尔在肯定复基后的存在论,而真相是,海德格尔要证伪的恰恰是存在状态本身。存有即是背负着那个本体之叉的存在。存有同时也是作为存在者之根据的否定之思,所以,海德格尔也会偶然在根据(Grund)之上打叉。更进一步,当存有(Seyn)再被打上叉时,这也就是我指认海德格尔另一条“绝弃存在”道路的最重要本有之思的缘起。

14、因为在海德格尔看来,尼采的“相同者的永恒轮回”思想意在克服形而上学和虚无主义,这个思想的着眼点是“瞬间”,以“永恒轮回”为特征的生成/变易之流不再具有线性时间特征,而是被落实于“瞬间”(Augenblick)以及以“瞬间”为焦点的三维循环涌现的时间性结构。对于行动的个体此在来说,当下瞬间的时机性决断才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置身于“瞬间”者,其行动才能深入到“将来”,同时把“过去”接受和肯定下来。貌似高超空洞的“永恒轮回”之说,实质上却是指向个体此在的当下存在。尼采仿佛是想“教”我们:你应当如此这般地生活在每个瞬间中,并且相信每个瞬间都是永恒的,是永恒轮回的。

15、海德格尔认为,如果我们认真严肃地做到了这些,那当代所处的这种“远离上帝的黑夜”便有可能被驱除。一个新的上帝就会在存在之光中出现。如果我们来到了“存在的附近”,我们就会认识到,“上帝及上帝们是否会失去它们的作用,怎样失去其作用,黑暗是否会永驻不去,神圣升起的地方,是否会重新开始出现上帝及上帝们,又是怎么开始的。”然而,这又不是人之所能为。这是存在自己的任务。(海德格尔)。

16、相反,农民的记忆有其朴素明确永志不忘的忠实性。前些时候,那里的一位农妇快要去世了,她平日很爱和我聊天,告诉我许多村子里的古老传说。她的质朴无文的谈吐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她还在使用村里许多年轻人不再熟悉很快就会漂没的不少古字和习语。去年,我独自在小屋里接连住过几个星期。那阵子,这位农妇经常不顾83岁高龄,爬上山坡来看我。照她自己说,她一次次来,不过是想看看我是否还在这里,或者,是否有人突然把我的小屋洗劫一空。整个弥留之夜,她都在跟家人谈话。就在生命最后一刻前一个半钟头,她还要人向那个“教授”致意。这样的记忆,胜过任何国际性报刊对据说是我的哲学思想的聪明的报道。

17、(2)(德)海德格尔:《与〈存在与时间〉的一个争论(1935-1936)》,载于:《关于自己的出版物》,《海德格尔全集》第82卷,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尚未出版。

18、所有这些著作表明,海德格尔已经意识到了,通过首先研究人和人的存在这条路不可能达到他的哲学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即本体存在这个间题。因此,现在的任务便是完全改变研究的着眼点。既然从人和人对存在的理解出发不能解释那个本来的存在,那就应该从本体存在出发看待人和所有有限的现实。基于这一点,海德格尔要求“改变思考的方向”。几十年的时间里,他单枪匹马,艰难地试图解决这个间题。

19、(21)(德)海德格尔:《柏拉图:〈智者篇〉》,《海德格尔全集》第19卷,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92年。

20、我们知道,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中期,在纷乱不堪的战争年代里,海德格尔在弗莱堡大学讲了差不多十年之久的尼采,后来亲自整理出煌煌巨著《尼采》两卷本,因此造就了一个“哲学的尼采”或者说“形而上学的尼采”。可以说,正是由于海德格尔的尼采解释,尼采这位向来不被看作正经哲学家、经常被当作文学家的异类思想人物,才获得了“大哲学家”的地位。在海德格尔的解释中,尼采晚期通过“权力意志”和“相同者的永恒轮回”两大概念,回答了西方—欧洲形而上学的“本质”(essentia)与“实存”(existentia)两大问题,即先验—存在学和超验—实存哲学/神学的两大问题,同时,尼采哲学因其极端主体性特征和历史虚无主义规定,构成西方形而上学的极端类型和完成形态。在此意义上,海德格尔可以把尼采称为“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

21、但是,海德格尔不厌其烦地急于指出的这种本体存在到底是什么呢?谈到这一点时,海德格尔使用的几乎全是神秘语言:“然而本体存在——什么是本体存在?它就是它。未来的哲学必须解释和表达这一存在。”这样一来,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就更加神乎其神,不可捉摸了。要想澄清这一概念,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到:海德格尔坚决拒绝把他所说的本体存在理解为某个神明、上帝或者任何一种世界的起因。更不可思议的是,在他看来,本体存在根本不是某种存在着的事物、某个东西或者其他什么。我们也绝对不能把这种存在看成是有形有体的。海德格尔对此很重视。他说,我们首先必须把存在和存在着的事物区别开来。这是一种“本体差异”,是“存在与存在物之间的分裂”。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所有迄今为止的形而上学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所以它们全部走向了死胡同。更要命的是,它们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因为“西方世界的厄运”的根源就是忘记了这二者之间的差异。

22、(4)(德)海德格尔:《关于艺术品的起源》,《海德格尔全集》第80卷,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尚未出版。

23、我开设的训练课有:针对研究胡塞尔的初学者的《逻辑研究》之第第四和第二研究;洛采的《逻辑学》;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Deanima);笛卡尔的《沉思录》,一次两课时。针对进阶学生:那托普的《普通心理学》;柏格森的《物质与记忆》;狄尔泰的《描述的与分析的心理学的观念》,两课时。

24、(1)(德)海德格尔:《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海德格尔全集》第65卷,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89年。

25、海德格尔写道,从生存论上说,它(彼此共在)有疏离的特征。这种对日常共在本质特征的描述已经透露了共在这种结构的内在紧张。

26、从1909到1910年的冬季学期开始,我在弗莱堡大学神学院作为神学院学生学习天主教神学。在这里我主要热衷于哲学。具体地说,从一开始就基本上着眼于源头(Quellen)(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波纳文图拉,托马斯·阿奎那)。为了理解超出哲学教科书之外的问题,我在当时教义主义者布拉戈的引导下,开始研究洛采和胡塞尔。神学的工作集中在新约全书的注释和教父学之上。对超越诫命的洞见的努力,驱使我对弗兰茨·欧弗贝克展开了一种批判的研究并使我特别对新教的教义历史研究有了一些了解。对我来说,古恩克、包赛特、温德兰德和莱岑施坦的现代宗教历史研究和阿尔伯特·史怀泽的批判工作进入到我的视野,是关键的。我在第一学期的神学和哲学研究,使我在1911年春天里决定从神学院退出,放弃对神学的学习,因为我不能够接受当时依照明确的要求而提岀的“现代派誓约”(Modernisteneid)。我也因此而变得贫穷,但是我仍然决定,作出这样的尝试,献身于科学的研究之中。到哥廷根去胡塞尔身边的计划,也因为我在本地的大学获得了一份奖学金而落空了,这个奖学金一直资助我到申请教职。

27、(2)依我的最新研究心得,我发现面对神学、学术和政治三种大他者,海德格尔的文本可依自己保蔵的本真思想与专为不同层面他性观看所制作的“学术逻辑建构”,区分为被迫臣服式的表演性(vorführen)文本、争执式的表现性(Ausdrücklich)文本、垂直在场的现身性(Gegenwart)文本和隐匿性的神秘(Geheimnis)文本。参见拙文:《海德格尔学术思想文本中的“怎样”(Wie)》,《哲学研究》2011年第7期。

28、第三是真理(DieWahrheit),海德格尔只是说“参见191938年间冬季学期的概要”我理解,这里的真理不再是那个到场的作为解蔽的真理,而是作为归隐葆真的存有的真理。

29、存在在当代遭受的这种被遗忘的命运是可以被战胜的,当然不是通过人和人的参与。存在必须从自身出发、重新面对误入歧途的人类,以便使人能够有可能重新感知存在。这是海德格尔对未来的希望。但在眼下还不能这样。现在的办法是:人不要错过机会,应该倾听“存在的呼唤”,应该重新认识到自己是“存在的牧羊人”。人必须为存在立言,高声传播“存在这个神话”。这是人的“最高尚的任务”,这是人特有的尊严。然而,是否能够达到这一点,又不取决于人。“存在的到来,位于存在的命运之中。”

  发布日期:2023-09-05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