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之明的意思(63句精选好句)

知人之明的意思

1、(砥砺名行):砥砺:磨砺;名行:名誉和品行。砥砺磨炼自己的名誉和品行。

2、拼音是zì zhī zhī míng,意思是了解自己,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出自《老子·二十三章》 。

3、人生路总是布满荆棘,先见之明可以帮助你趋利避害,寻找机会,减少路上的阻碍。先见之明是一种智慧,有先见之明的人能够见微知著,通过蛛丝马迹推断出事物发展的大致方向。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二人进行了一番对话,这也就是有名的“隆中对”。

4、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

5、(砥砺名行):砥砺:磨砺;名行:名誉和品行。砥砺磨炼自己的名誉和品行。

6、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7、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

8、(方正不苟):方正:正直;苟:苟且,不正派。指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诌媚。

9、(方正之士):方正:品行端正。品行端正不阿的读书人。

10、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11、(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秀:出众,突出;摧:摧残。高出森林的大树总是要被大风先吹倒。比喻才能或品行出众的人,容易受到嫉妒、指责。

12、(砥身砺行):犹言砥节砺行。指磨砺操守和品行。

13、(德浅行薄):行:德行、品行。指品德、操行浅薄。

14、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15、人应有自知之明,否则小往大来,成功的希望是很渺茫的。

16、(君子之交接如水):君子:品行端正的人。君子的交往清淡如水,而不是互相拉拢、利用。

17、(译文)“这可是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姓名,我怎么可以不估量自己的能力呢?”

18、懂得:知道(意义、做法等):懂得规矩;你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吗?

19、变化: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化学变化;变化多端;情况发生了变化。

20、(言多伤幸):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使品行受损害。同“言多伤行”。

21、知人之明:意思就是他有着洞察发现人才的聪慧头脑。属于褒义词。

22、(言多伤行):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使品行受损害。

23、(知人之鉴):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同“知人之明”。

24、在与刘备的对话中,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形势,给刘备指出了一条“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之路。隆中对策的故事还衍生出了一个歇后语: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有先见之明的人有格局有远见,每天的生活都是限量版,生命需要的是未雨绸缪不是亡羊补牢。

25、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26、(误杀好人):好人:品德好、行为端的人。过失地杀掉品行好的人。

27、虽然他已经是大学生了;可他远在家乡的妈妈总是~地放不下心来

28、(君子之过):过:过错。品行高尚的人犯错误就象日蚀和月蚀,别人看得很清楚,只要改正,别人仍然敬仰他。

29、据《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也曾说“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争取了解自己,才能扬长避短,才能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正确定位。正如韩信对刘邦所言,“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

30、(善人能受尽言):品行好的人能接受别人的意见。

31、为请诸葛亮出山,刘备不惜三顾茅庐,一再邀请。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正是看到了刘备的这份良善,诸葛亮才甘为其驱使。

32、(市井无赖):指城市中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33、(顽皮赖肉):指品行不端、无赖狡诈。也指品行不端、无赖狡诈的人。同“顽皮赖骨”。

34、好自为之 (hǎozìwéizhī)为:干,做。喜欢自己亲手去做。

35、不自量力 (bùzìliànglì)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36、(举例造句): 前任督宪是兄弟同门世好,最有知人之明。阁下不以兄弟不才,时加教诲,为幸多矣!(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二回)

37、(目无流视):眼睛不往四处看。形容人品行端正。

38、(德高毁来):品德高尚却招来毁谤。形容坏人总是嫉妒和毁谤品行高尚的人。

39、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将领士兵,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40、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心志忠贞纯洁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

41、(取友必端):取:选取;端:端正。正派的人选择朋友必然端正。形容选择朋友必须是品行端正的人。

42、[典故出处]汉·荀悦《汉纪·成帝纪》:“治天下者,曹贤考功则治,简贤退功则乱,诚审思知人之术,论才选士,必称其职。”

43、(轻薄无行):无行:品行坏。态度轻佻,道德败坏。

44、(德浅行薄):行:德行、品行。指品德、操行浅薄。

45、(释义)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明白)事物的能力。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透彻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46、考生甲一看就脸色大变,然后快速离去。考生乙皱眉思索一会儿,也怏怏的离开了。后来考生甲就被钦点为状元,乙为榜眼。众臣不解,皇帝说我这个对联看似简单但却包含了金木水火土(偏旁),实属难对。甲一看便知,才高于乙。

47、(木秀于林):秀:出众,突出。高出森林的大树。比喻才能或品行出众的人。也措指新人新事刚刚出现。

48、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49、(狗彘不食汝余):食:吃。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的品行极其卑鄙龌龊。

50、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

51、(篱牢犬不入):篱笆编得结实,狗就钻不进来。比喻自己品行端正,坏人就无法勾引。

52、(狗彘不食):连狗猪都不吃他的肉。形容其人的品行极端恶劣。

53、(芒寒色正):指星光清冷色纯正。也借以称颂人的品行高洁正直。

54、(君子之交淡若水):君子:品行端正的人。君子的交往清淡如水,而不是互相拉拢、利用。

55、(狗猪不食其余):食:吃。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的品行极其卑鄙龌龊。

56、(拼音): zhī rén zhī míng

57、(品貌非凡):品貌:人品和容貌;非凡:不同寻常。品行相貌都超出一般。

58、关于知人之明,方能自知之明;自知之明的人,才能有大作为的典故:

59、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知人”。知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苏轼曾说“欲立非常之功者,必有知人之明”,在日常生活中,知人之明有助于帮助我们在茫茫人潮中找到心灵相契的朋友。

60、(误杀好人):好人:品德好、行为端的人。过失地杀掉品行好的人。

61、(狗彘不食):连狗猪都不吃他的肉。形容其人的品行极端恶劣。

62、(好汉惜好汉):惜:爱惜。指才能品行相同的人互相敬重。

  发布日期:2023-09-03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