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恶还是本善(81句精选好句)

人性本恶还是本善

1、正方许金龙:您讲得吞吞吐吐,我实在听不懂。对方辩友,请您回答我们荀子说的是性恶说,还是性无善无恶。

2、第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调动一切社会教化的手段来扬善避恶。光阴荏苒,逝者如斯,在物质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而人类的精神家园可谓是花果飘零。在这个时候,我们要警惕,人性本恶这个基本的命题。可喜的是,在东方的大地上,我们说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已经从一阳来复开始走向了新的春天。我们也相信,通过传统文化的精华,必将使人类从无节制的欲望中合理地扼制并加以引导,从他律走向自律,从执法走向立法。人类才可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谢谢各位!(掌声)(人性本恶还是本善)。

3、基于三种不同的基本假设,团队管理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别。这在不同的行业和企业,体现出非常鲜明的管理文化。

4、那一届的国辩结束后,复旦大学的“一辩逻辑论证、二辩理论巩固、三辩事实陈述、四辩价值提倡”的陈述模式,成为了当时很多高校辩手的陈词范本,以此为基础产生的辩手位置的职能定位,即使是在今天,还影响着有些学校的辩手选拔和培训。

5、这句话可以有好多种解释方法,至于什么是“心之体”,什么是“意之动”,什么是“良知”,什么是“格物”,考据学家有考据学家的解释,老百姓有自己的理解,解释和理解都各有不同,怎么说都对,怎么说也不错。

6、善恶就在人的一念之下。有许多事例也说明了善恶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原本善良之辈沦为杀人恶魔的事例不胜枚举,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事例也比比皆是。

7、正方王信国:所以他最后变好了,为什么?因为他的本心,他的根源是善的。(掌声)

8、我们学过的荀子的名篇《劝学》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而言的,他所谓的学可不是数理化,而是思想品德,要通过学习,把善良学到手。(人性本恶还是本善)。

9、Z理论代表的是“复杂人”的假设。Z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加入组织的目的都不相同,而且人的需求本身也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即使在同一时期,一个人也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需求,这些需求和工作环境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动机模式,随着环境的变化,需求本身也会发生不断的变化。

10、人性本善是从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开始说起的,在人刚刚出世的时候,没有受到任何外在环境的影响,在这个时候他表现出什么才是人的本性,对方辩友在自由辩论环节中说的人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这是一个人要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不在我们今天人的本性的讨论范围之内。

11、如果“恶行是由外在环境造成的”,那么“外界环境中的恶是从哪里来的呢”?“你的善又是怎样导出恶的呢?”

12、①如果人性本恶,怎么教化也无法向善的,能被教化还是因为有善根(鸟天生会飞,教化一下就能飞;人天生不会飞,怎么教化也飞不起来):人性根源点论

13、因为人是复杂的且不断变化的,人的行为会受到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的影响,因此管理方法和技巧必须随时、随地、随人、随境不断变化。管理者必备的能力主要体现在鉴别情境,以及诊断问题的洞察力上。没有一套适合于各个时代、组织或个人的普遍性的管理方法。

14、这是自由辩论的第二阶段,拉回主动权的复旦大学继续贯彻“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战术思想,死死咬住对手的“环境影响论”:如果“恶行是由外在环境造成的”,那么“外界环境中的恶是从哪里来的呢”?“你的善又是怎样导出恶的呢?”(恶花为什么会从善果里产生呢?)。

15、故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其实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自身怎么来说服自己,保持好自己的本心,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第一位。

16、至于说到,善端是从哪儿来的?我告诉对方辩友,如果人人皆自私的话,那么人人都不能自私。因此制约、权衡中产生节制,这就是最早的善源。至于后天的教化,它自然而然形成了。

17、人的经历与三观是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的,我们在被外界对待的过程中感受到喜怒哀乐、幸福痛苦,这些经历与感受帮助我们建立起了三观,由此可见,我们内心对于善恶的标准必然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

18、恶行与善行发生的根源在于:“社会属性”对“自然属性”的教化改造程度(后天教化论)

19、我们先举一个例子来说吧。如果我们今天要吃西瓜,是不是先要种西瓜种子呢?如果我们种红豆、绿豆,长得出西瓜吗!所以人世间为什么这么多善行呢,当然是在人的本性中就有着善的种子嘛。

20、在这里,笔者将正方台湾大学的攻防体系做一个简单的概括:

21、你个人比较支持哪种假设?并会在此假设的基础上采用哪一类管理方式呢?

22、反方蒋昌建:如果人生来就是善的话,那我想那个“宝贝”纸尿布怎么那么畅销啊?(笑声、掌声)

23、这是双方的第一轮较量,也是第一回合交锋,在前三轮陈词中,正方步步为营紧密配合给反方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前面已有阐释,此处不作赘述),且自由辩论又有先发制人的程序优势,此时正当继续一鼓作气直捣黄龙,可是自由辩论的第一个问题却不禁令人气绝,和此前三轮陈词毫无衔接可言,先前造就的攻击态势就此终结,当你给了对手喘息机会的同时,也就给了对手掐死你的机会。

24、比赛已经完全陷入了一边倒状态中,与完全陷入各自为战的正方相比,反方的状态自然是轻松之际,有足够的时间和正方逗闷子。

25、正方许金龙:我方早就说过的嘛!孟子说良心啊,你有没有恻隐之心,你有没有不安不忍之心,这就是良心嘛!你怎么不听清楚了呢?(笑声、掌声)

26、反方严嘉:为什么我们要进行交通法则教育呢?这不是后天让他向善吗?

27、首先抛开极端情况下的神鬼轮回之说法(例如西藏活佛转世等),一个人出生肯定是一张白纸,对于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无感陌生的,甚至善恶这个概念都不清楚。要明白,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新生儿就和天地意志一般,看到的一切都是没有区别的,他的善恶观,是非观都来自周边的影响。例如父母,例如生活环境,例如接受的教育等…假如所接受的善意大于恶意,那么这个人自然就是善意的,且这个阀值是波动的,受各方面影响,必须去时刻调整,才能保持平衡。(tips:要不然怎会有人前半生老实善良,可某一时刻却要去报复社会,滥杀无辜)

28、我是一个金庸迷,也许之后我也会引用很多金庸笔下的故事。《射雕英雄传》相信大家都听过看过读过,都知道靖哥哥是谁。郭靖就是一个儒家人性本善的典型代表人物。他天生一股痴傻般的善良,哪里需要正义,靖哥哥就出现在哪里。第一次见到假扮成小叫花子的蓉妹妹,靖哥哥就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钱,一件貂皮大衣,和一匹宝马送给了小叫花黄蓉。郭靖的善,是孟子所讲人性本善,那种善不是做作,也不是风格,而是娘胎里带出来的本性。

29、而西方则认为“人性本恶”,尤其是西方宗教,认为所有的人生来有罪,要用一生来忏悔、赎罪,只有笃信上帝,才能获得灵魂的拯救,即原罪说。

30、关于人本性是善还恶问题,一直是古今中外宗教、哲学界颇有争议的话题。从2000多年前就开始了,在东方,孔子、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韩非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在西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主张人性恶,受基督教人本有罪论的影响,古代没有性善说,只是到了近代以莎士比亚为代表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31、这句话本身做为一句励志的话,口口相传,不知激励了多少人暗暗努力,奋勇直前,在很多人的心里甚至是座右铭、格言一般的存在,故对于自己能熟背这句话是深信不疑。

32、反方严嘉:对方辩友不要一再地引语录了,我们看看事实吧!历史上那么多林林总总的真龙天子们,他们有几个不是后宫嫔妃三千,但为什么自己消费不了,却还要囤积居奇,到最后暴殄天物呢?(笑声、掌声)

33、第虽然人性本恶,但是我们这个世界并没有在人欲横流中毁灭掉,这是因为人有理性(时间警示)。人性可以通过后天教化加以改造。当人的自然倾向无限向外扩张的时候,如果社会属性按照同一方面推波助澜,那么人性就会更加堕落;相反,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倡导扬善避恶,那么人性就有可能向善的方向发展,这一点也不正说明了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是何等重要吗!对方辩友,如果真的是人性本善的话,那么孔老夫子何必还诲人不倦呢?

34、反方季翔:我方已经不想再次回答同样一个问题了!我倒想请问孟子不也说过“形色,天性也”嘛?请问什么叫天性呀?

35、  若从根本上说,儒家的性善论也好,性恶论也好,他们都是仅仅讨论当下一生的本性问题,说性本善与性本恶,是从哇哇堕地时算起的,今生以前的善恶行为──业,他们没有能力追究,今生死后的善恶行为,他们也无从再追究。孟子偏重了理性价值,所以说性善,荀子著眼在物性的转变,所以说性恶,其实,他们都只看到了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

36、在这一轮陈词中,正方二辩紧密衔接了本方的一辩陈词,以“人性根源点论”(人与鸟)和“真正道德论”(教化者背后的动机)为基础,结合鲜明的例子向正方的“后天教化论”发起了强势进攻。

37、针对正方咄咄逼人的进攻,反方对“恶”的概念进行了维护之后,立刻反戈一击,对着正方的“环境影响论”下了刀子。

38、所以,以表象观之,人降生下来,善与恶的属性是同时具备的。但是,我们绝不能以表象来否认人类,乃至于一切众生本性的至善

39、恻隐之心:打在儿身,疼在娘心,便是恻隐之心,即便不是亲娘,我们看到有人被打,也会莫名地心生怜悯。

40、有人将首都师大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双方采用的陈词模式不同:马来亚大学采用的是“崭新”的进攻式陈词模式,这种模式更有攻击力,且更有现场感,而首都师范大学是采用的还是“一辩论证、二辩理论巩固、三辩事实论证、四辩价值提升”的老陈词模式,显得过于僵化。

41、有趣的是,作为战国时期儒家的两个代表人物,孟子老爷爷和荀子老爷爷却在性善和性恶这个问题上有着完全相反的主张。孟子主张性善,荀子认为性恶。

42、一辩在简单论证了“人性根源点论”和“环境影响论”之后,话锋一转,立刻开始从“真正道德论”和“权威监督论”压制对手,充分利用第一个发言的程序优势先发制人。

43、从出生开始,我们就如一张白纸,被身边人在我们的大脑种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认知、价值观。可悲的是,大部分的身边人只是普通人。于是,我们用他们那一套思想、观念、认知、价值观,活成了一个普通人。

44、正方吴淑燕:我倒想请问对方同学了,如果人性本恶,是谁第一个教导人性要本善的?这第一个到底为什么会自我觉醒?

45、正方王信国:我想首先请问对方辩友,既然人性本恶,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善行的发生?

46、婴儿刚出生就知道抢食,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嫉妒,谁都渴望更多的爱与关注,这就是一种“恶”。长大后的人不再为类似小事而烦扰,开始追求更多的东西,守住底线就没什么,但守不住的话就会造成大恶,在道德的约束下还有如此多的“大恶”出现,若没有约束,世上还能有多少“善”呢?

47、承平日久,人类社会日渐文明,丛林价值观逐渐被充满温情、美好的文明价值观所掩盖,人们似乎越来越道德,社会似乎越来越公平,生存似乎变的越来越容易,于是人们把现在拥有的一切进步和文明当成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东西,把人性善、公正等等人类稀有的美德当成是天生具有的,反而对于人性与社会的黑暗一面缺乏洞察,对罪恶与贪婪等等人性深藏的恶缺乏认识与警惕,渐渐失去应对恶的力量与见识,面对残酷的真相视而不见,给其披上温情脉脉的面纱。

48、“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十二字的《三字经》开篇,大概每个上过学的人都能背诵。但你们真的相信这句话吗?就我的观察来看,恐怕认为“人之初性本恶”的人是要比认为性本善的人来得要多一些。我有过一个认为性本恶的语文老师,他说教一个人好,难上加难,教一个人学坏,轻松到不用教都会。这话也算说的一针见血。

49、“人性本恶”体现在哪方面呢?比如说一个人对你好,对另一个人差,或许你觉得他是好人,但其实他也在作恶啊,《三字经》里说,人性本善,只是在后天的环境影响下,慢慢有了善恶之分,若是这样,最初的恶又来自于哪里呢?你或许会说,若是人性本恶,那最初的善又来自哪呢?但我觉得,这才是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意义其实是一种约束,人们在漫长的生活中积累出来的经验告诉他们,若想要生存,人类就需要共存,必须保持理智,约束自己内心的“恶”,在这种约束下,人类开始慢慢发现“善”的好处。

50、90年代初在央视的辩论赛“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风靡全国,最出名的莫过于反方辩手引用诗人顾城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借此赢得了辩论比赛的胜利。

51、自然属性就是说人的天性就跟动物一样,有欲望的本能。对了,对方辩友说得好,自然属性,人就只有自然属性,本能的欲望而已吗?那人跟动物有什么差别呢?跟狮子老虎又有什么差别呢?对方辩友,请您待会儿要解释给大家听。(笑声)

52、用这样的方式去看待问题,我们会发现,孟子、荀子都很伟大,他们基于当时的时代环境做了最有力的思考,但也正是囿于当时的环境,他们没办法想得更多,毕竟,人很难摆脱自己所处的时代。

53、一般认为,遵守道德是善的,违反道德是恶的。那么道德是什么?

54、几岁的小孩,总是吵吵闹闹,喜欢乱打乱踢。在公共场合,从来不知道尊重他人保持安静,在家也不体谅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说,还要换尿布。再长大一点,不用教就会跟同学一起撒野,还喜欢玩火。骗人总是连眼皮都不眨一下。古往今来,熊孩子真的是太多太多了。

55、反方蒋昌建:荀子也说:后天的所谓善是在“注错习之所积耳”,什么叫“注错习之所积耳”呀?请回答。

56、无论这个社会如何复杂,总是万变不离其宗,其中一条亘久不变的就是人性。很多时候你只要把人性给搞透彻了,无论是做事还是处理人情世故,都能够手到擒来。

57、(由于规章原因,我们暂时没有文章留言功能。不过我们非常欢迎大家与我们进行哲学讨论哦!只要在后台留言就可以了,我们会在后台保持监控。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58、他认为人的天性有两种,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是善的,气质之性是恶的,人们要通过学习摒弃气质之性中的恶,去扩大天命之性中的善。

59、反方姜丰:如果我们光说本的话,我们只要说人性恶就行了,你们论证本了吗?

60、虽然孟子和荀子对人性的理解不同,但他们对善恶的标准是一致的。因此他们的方法论是相同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统治者应该用仁义礼智循循善诱,不让人的善良本性受到污染。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统治者应该把仁义礼智灌输给大众,让大众通过自己符合善的行为,与自己恶的本性斗争。

61、再长大一些,见识多一些以后,我会知道一个冬天在街上乞讨的乞丐的生活是非常艰难、值得我同情的,我也会对他表示怜悯,这是我的本性。

62、事实上,最早系统阐述性善论的是孟子,最早阐释性恶论的是荀子。

63、正方许金龙:对方辩友,如果人都受过教化的话,但本在哪里呢?本为什么移来移去,可以从善变到恶,从恶变到善,本在哪里?

64、正方蔡仲达:对方辩友,请你们不要回避问题,台湾的正严法师救济安徽的大水,按你们的推论不就是泯灭人性吗?

65、道德不是人性,甚至在大部分情况之下,道德是反人性的。恰恰因为道德常常是反人性的,才需要大量的引导和约束。

66、人的本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呢,我认为善恶兼有,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按中国的说法就是阳和阴,按西方的说法就是正和负。两者本身都是存在的,并且相对又相依。试问,从一开始起,人如果都是善的,恶从何来。反之亦然。

67、所谓相对,就是两者作用的方向是相反的,产生的结果也是相反的。所谓相依,指的是没有善,就没有了参照物,就无所谓恶。不仅是人,世界所有动物都是善恶兼有的,羊是善的吗,它要吃草,草也是有生命的;在草源匮乏的时候它们也会争先恐后去吃而不会想到其它羊和食草动物,又表现出了恶的一面。狼是恶的吗,他们消灭羊保护了草源,同时也为羊之类食草动物维护了生存空间。又表现出善的一面。这就是事物所表现出的两面性。如果说这些动物的善与恶都是与生俱来的,人作为动物的一种也不例外,只不过人有更多的意识和理智罢了。

68、为什么说道德是一种秩序?因为道德是相对于他人甚至他物而言的,是在和他人他物发生互动的过程中,展现的态度和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分配的秩序,即在和万物、他人共处的过程中,谋求共赢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来保障他人他物利益,而决不采取损害他人(物)利益以谋求私利的行为。所以小的道德要求利人,中的道德要求为了人的利益保护自然环境爱护动物,大的道德要求不以人本主义为出发点,尊重万物生存发展的权利和立场。

69、如果我带着这个问题问孔子,孔子大概会说:大哉问!

70、第人性本恶是日常生活一再向我们显示的道理。从李尔王的不孝女儿们到《联合早报》上拳击妻子脸部的丈夫们,从倒卖血浆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到杀人不眨眼的拉美毒枭,恶人恶事真可谓横贯古今,不胜枚举。对方辩友,难道你还要对着《天龙八部》中恶贯满盈、无恶不做、凶神恶煞、穷凶极恶这四大恶人谈什么人性本善吗?(掌声、笑声)

71、相比之下,台湾大学的前三轮陈词不仅毫不逊色,而且更加咄咄逼人。

72、正方许金龙:人过马路当然是捧着良心过去的。而且,看到老弱病残的时候,我们还要扶他一下。对方辩友,人是带着良心过去的。

73、大部分人的认知都是错误的,比如对自私的看法。自私,并不是让你去做一个只考虑自己利益,去伤害别人的小人。高手都是在保证别人利益的前提下,多为自己考虑。

74、正方许金龙:我们当然论证本了,良心就是本哪!对方辩友,您才没有论证本呢!您说的那是跟动物一样啊!(掌声)

75、我们觉得很奇怪,对不对?比如说吧,一个老人跌倒了,我们把他扶起来;我们来新加坡,交这么多朋友,以辩会友,我们情意真挚;我们看到非洲饥民,人人心中都有孤拯、悲哀、悯天地不悯的心情,如果说扶老人就是沽名钓誉;交朋友这是虚伪矫情……(时间到)谢谢!(掌声)

76、我想请问对方辩友,今天提出了这么多,如果说人性真的是本恶的,我们来请问下面几个问题:

77、对方多次问我们人性怎么样?人性怎么样?始终没有问我们人性本怎么样?

78、反方姜丰:我方早已回答,倒是请对方正面回答,按照种瓜得瓜的逻辑……(时间到)

79、正方许金龙:拳击场上是比竞技,有竞赛规则,又不是拿刀子来互相砍杀,对方辩友。(笑声)我们看看伊索比亚的难民,谁不会掉泪,谁不会动心忍性呢?

80、由于孔孟之道在中国长期处于主导地位,所以性善论是主流思想,育人经典《三字经》开场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以此作为基本出发点来展开对个的教化的。正因为这个基调的确立,使中国历来的统治都是以激发和固化人本身的善性为主,表现为重教化,轻惩戒,惩恶的目的是为了扬善。也就是重道德轻法制。

  发布日期:2023-08-25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