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是哪国人(53句精选好句)

泰戈尔是哪国人

1、1923年,泰戈尔的秘书恩厚之找到了徐志摩,希望他帮忙联络泰戈尔访华事宜。

2、泰戈尔长期留欧,英文甚佳,辜鸿铭就更好了——他那极富机智并总是带刺的英文,以英国人看,可以和维多利亚朝代任何大文豪的作品相比拼,恐怕最终还是不失为天下第一品的。两人的英文水准直教年轻后生徐志摩赞叹不已。

3、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本文采编:卖他萌;本文编辑:卖他萌、渣狸;监制:袁复生。

4、学生们不远万里来华,是不是抓住机会促进一下两地青少年在更多领域的交流呢?在得到了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校方肯定的答复后,8月1日,泰校师生访问了晋元中学。8月正值暑假,晋元孟凡岗副校长和校办王华琼主任亲自出面陪同师生参观校园、与印度同行共商建立校际交流事宜。首次交谈两校即找到不少共同点,欣赏对方的办学理念,颇感相见恨晚。

5、“泰戈尔!美丽庄严的泰戈尔!当我越过“无限之生”的一条界线——生——的时候,你也已经超过了这条界线,为人类放了无限的光明了……

6、难道今后自己真要老死荒野?就在辜鸿铭被这个问题袭扰得精气神儿全无时,忽地接到了欢迎会见泰戈尔的邀请。

7、徐频繁写信,疯狂表白,说对方在中国实红,是罕有的能如此鼓舞中国青年的作家;

8、来客清水安三恭恭敬敬地向辜鸿铭行个近乎九十度的鞠躬礼,而后又向弗兰西斯行了礼。为了不显唐突,他找了个很好的切入点:辜博士可曾记得一位叫冈田的日本儒者?他二三十年前曾到过中国。

9、随着网络平台的完善,两校交流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次年7月,晋元中学4名学生通过网络参加了泰校主办的IT技术竞赛并在“movie@trix”项目中获第一名;9月,两校开通视频教学课程:每周泰校教授晋元中学师生瑜珈;每周晋元教授对方汉字和书法。

10、于是,以他名字命名的泰戈尔国际学校师生艺术团一行15人于2007年7月踏上了前往上海的旅途。这是该艺术节成立以来首次迎来印度元素,印度学生的精彩表演也为艺术节增添了一抹靓丽色彩。(泰戈尔是哪国人)。

11、徐诗人开始绍介了:“纛!叽哩咕噜,白云清风,银磐……当!”说得他好像活神仙一样,于是我们的地上的青年们失望,离开了。神仙和凡人,怎能不离开?

12、这位老人来自一个饱受苦难的古老国度,他怀着单纯的同情与热爱而来,在另一个有同样境遇的国家被政治话语和文学话语反复书写,褒贬不一。从结果来看,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有偏颇之处,凹叔无法辨明谁对谁错。

13、    泰戈尔访问中国的第一站是上海,徐志摩等由北平前往上海欢迎,并全程陪伴泰戈尔在中国的文化交流。第二站是杭州。在杭州,泰戈尔重要的一项日程安排是,特地拜晤中国诗人陈三立。

14、印度国歌《人民的意志》和孟加拉国国歌《金色的孟加拉》都使用了泰戈尔的诗。威尔弗雷德·欧文和威廉·勃特勒·叶芝被他的诗深受感动,在叶芝的鼓励下,泰戈尔亲自将他的《吉檀枷利》译成英语,1913年他为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15、泰戈尔!谢谢你以快美的诗情,救治我天赋的悲感;谢谢你以超卓的哲理,慰藉我心灵的寂寞。

16、泰戈尔在徐志摩的陪同下,离开北京到别处观光演说去了。可辜鸿铭对他的抨击却没有就此画上休止符。这天,老友弗兰西斯来访,谈及两人彼此钟情的儒道,辜鸿铭就触动了心思,借题发起了议论:那位印度诗人说西方科学给我们带来了理智力量,如何如何得好,我看言过其实,中国孔子的教义也许是拯救西方机械的唯一道路。文化也好,科学也好,如果没有道德的价值来充实,那么两者都将无以自主。

17、1915年,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在加尔各答。/维基百科

18、泰戈尔是个乐观主义者,他认为世界是朝着绝对的善发展的,坚信恶最终将转化为善。诗人认为,我们之所以有痛苦,是因为我们感受到有限,但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并不是最终的,欢乐亦是如此。

19、    两位诗人的会晤,成就一段佳话。以当时泰戈尔在世界文坛的巨大声望,他能在访问中国的行程中特别安排拜访陈三立,而且对于陈三立的诗歌成就当面表示自己的钦佩之意,足见陈三立在泰戈尔心目中的地位。

20、东方两贤相会,交相辉映。有记者私下里说辜鸿铭是孔子、泰戈尔是老子,还说相传老子生来也有一头白发。辜鸿铭脾性急躁、好辩喜争、立论偏颇,泰戈尔则童颜银髯、态度恬淡、立论平实;辜鸿铭的语言幽默犀利、时见讥诮,泰戈尔的语言温婉如诗、美而感人。两相对比,辜鸿铭那长袍马褂和辫子大打折扣,由此映衬得泰戈尔更具东方圣哲的气象。

21、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些早期性的介绍中,介绍者所关注的主要是作为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的泰戈尔,而不是作为文学家的泰戈尔,如俞颂华的文章就把他与罗素、托尔斯泰、克鲁泡特金相提并论,这和国内救亡图存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有关。

22、1913年,泰戈尔凭借抒情诗集《吉檀迦利》成为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声名大振。

23、泰戈尔第一次在北京演讲时,有人在场内发放反对他的传单,传单有这样的话“激颜厉色要送他走”,将场面搞得十分尴尬。

24、弗兰西斯情知,面对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辜鸿铭的孤寂和失望与日俱增,这话未尝不是他的内心衷曲。他以同情的目光看着辜鸿铭:辜大人,日本有你那么多的崇拜者,何不前去纠合将勇,竖起复兴儒学的大旗?

25、这正合了辜鸿铭的意呢!在侃侃叙谈了东方文化拯救世界的蓝图后,辜鸿铭情激于怀地说: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各种人都各得其所,中国是最宽容的国家,各种哲学和宗教思想都得以在这里同时存在。宽容是中国文明的特色,而中国文明的最主要特色还在于常常使舶来品走味。中国仿佛是茫茫大海,凡是落进这大海里的外来东西都要被盐水浸渍,直到同化,变成具有中国特点的东西。你瞧,天主教尽管戒律森严,到中国后便带上了中国的印记,即使是最虔诚、最守教规的信徒,也仍然保留着某种中国习惯。基督教传入中国,就要受孔子的影响,不嫁接到儒学这棵树上,就不能在中国立足……

26、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27、人生边上的写作与求变|钱佳楠X张悦然对谈实录

28、王白渊的代表作--日文诗集《荆棘之道》,诗文流露的生命观、美学观,以及一些作品的用字遣词,受到印度诗人泰戈尔“梵我不二”的哲学思想与诗作风格的影响。

29、弗兰西斯哈哈大笑起来,除了欣赏并热爱辜鸿铭,他实在不知此外还有什么别的办法。他看着这位给自己影响最大的中国人,情真意切地说:辜大人,将来有一天,我要把我们之间那些充满奇妙看法的争论详细地叙述一番。

30、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31、把这个话题放到第一个来讲了也想说明这是我接受心韵知美疗愈社邀请的最大缘因,我觉得我们每个人在当下都需要从书中获得力量,以应对不平凡的今年——2020年。叶芝曾经说过:每天读一句泰戈尔的诗,让我忘记人世间的苦痛。

32、2008年11月8日,两校以创新方式通过互联网正式签订了校际交流友好备忘录,并通过网络视频向对方实时转播己方现场的活动。我驻印度大使张炎及夫人应邀请出席了泰校方的会场活动。

33、他看着泰戈尔,冷语相向:孔子不仅不赞成使用隐喻,并且主张语言最宜明白易懂。他几千年来之所以有如此深远的影响,乃因为最深入地理解了“文以载道”的道理,而且他写作正是为了使人民理解他。伟大的诗篇如果不是朴实无华,也会失之偏倚,古代的荷马便是例证。爱默生在谈到浪漫主义诗人时,力言“英国人已经忘记这条真理,写诗是为了表达思想的规律,任何润色渲染和想象驰骋都不能使人忘记和代替这一点”。总之,我觉得博士先生的文章是太过于华丽了,文章要是过分地华丽,反而会失去力量……

34、2018独家书单 | 房思琪 | 林清玄 | 蔡澜 

35、辜鸿铭似答非答,嘴里喃喃道:三十年了,咳,三十年过去了,看看我今天这副样子,再想想当时年轻的我,这感慨真是无从说起啊……

36、梁漱溟虽是印度哲学的教授,他本想向来自印度的泰戈尔讨教,但面对辜鸿铭的滔滔论道,竟无从置喙。在他听来,辜鸿铭的谈论不乏真知灼见,想他在那么漫长的生涯中,高见无人识,能不出之以嬉笑之言、伤时之骂吗。他那些让人舌挢而不能下的嬉笑怒骂,其实包含着他的伤心悟道之言。

37、1905年泰戈尔的父亲去世,泰戈尔44岁;

38、“十年前向博士先生颁发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使我联想起孔子那句‘有教无类’的箴言。一个真正有教养的文明的人,不论他来自哪个国家,在我们的文明国度里,都会得到承认,都会得到同样的看待。”辜鸿铭这话的后半部,仿佛不是针对泰戈尔说的,而是为自己唱的一曲哀歌。

39、就在照完相后的谈论中,辜鸿铭开始对泰戈尔的哲学、宗教主张开始抨击了。

40、在告别辞中,他平静地说道:“你们一部分的国人曾担着忧心,怕我从印度带来提倡精神生活的传染毒症……我现在可以吩咐曾经担忧的诸君……我没有本领可以阻止你们奔赴贸利的闹市。”

41、    泰戈尔以印度诗坛代表的身份,赠给陈三立一部自己的诗集,并希望陈三立也同样以中国诗坛的身份,回赠他一部诗集。三立接受书赠后,表示谢意,谦逊地说:“您是世界闻名的大诗人,是足以代表贵国家诗坛。而我呢,不敢以中国诗人代表自居。”

42、1929年泰戈尔最后一次来华,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他们的最后一次见面,1931年,徐志摩因飞机失事不幸去世,与偶像的友谊因生命消逝,戛然而止。

43、2010年5月30日,印度总统普拉蒂巴.帕蒂尔、市友协常务副会长汪小澍、卢湾区委书记徐逸波为泰戈尔铜像揭幕

44、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其代表作有《吉檀迦利》、《新月集》、《最后的诗篇》、《四个人》、《家庭与世界》、《飞鸟集》、《眼中沙》、《园丁集》等。

45、《沉船》通过青年大学生罗梅西曲折复杂的恋爱、婚姻故事,揭示了封建婚姻制度与争取婚姻自主的青年男女之间的尖锐矛盾,批判了包办婚姻以及青年男女婚前不允许见面的陋习。《戈拉》则通过着力塑造爱国知识分子戈拉的形象,提出了消除宗教偏见,实现各民族解放才是爱国主义的课题。两部小说所提出的问题,都是当时印度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6、泰戈尔见辜鸿铭沉默不语,只道他谦虚,旋又道:辜先生能巧妙地把中国的思想翻译成英语,而且能译出比汉字所表达的思想更为深邃、更为含蓄的英文,真是前无古人的盛事。

47、 可以想见,这个已名满全球的印度哲人能答应来中国讲学,会在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引起怎样的振动和兴奋。在“四”新文化运动落潮后已很久没有什么热点的中国思想文化界为此又开始躁动起来,各种团体和一些重要的政治或文化人物纷纷对此做出反应,当时的热闹情景恰如徐志摩在1923年12月27日致泰戈尔的信中所说的:“我们已准备停当以俟尊架莅临。这里几乎所有具影响力的杂志都登载有关你的文章,也有出特刊介绍的。你的英文著作已大部分译成中文,有的还有一种以上的译本。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作家,从来没有一个象你这样在我们这个年轻的国家的人心中,引起那么广泛真挚的兴趣。也没有几个作家(连我们的古代圣贤也不例外)象你这样把生气勃勃和浩瀚无边的鼓舞力量赐给我们”。这些话当然难免夸张,但在某种程度上却足以说明泰戈尔要来华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引起的震动。        

48、 对泰戈尔的研究,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则有瞿世英、郑振铎从1921年2月27日至4月3日在《晨报》第七版副刊连载的《太戈尔研究》和在1921年4月14日、15日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的关于泰戈尔的通信;其他还有冯友兰的《与印度泰谷尔谈话》(《新潮》1921年10月1日,第3卷1号);愈之的《台莪尔与东西文化之批判》(《东方杂志》1921年9月10日,第18卷17号);梁漱溟在《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的论述(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1月初版)和瞿世英的《演完太戈尔的〈齐德拉〉之后》(《戏剧》第1卷6期,1921年10月30日)。1922年则有两本关于泰戈尔哲学的著作出版,一是张闻天的《泰戈尔哲学》(商务印书馆),一为冯飞的《塔果尔及其森林哲学》(商务印书馆),两书对泰戈尔的基本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文艺观都作了介绍。而在1922年2月10日《小说月报》第13卷2号上的“文学家研究“栏里,则出了一个关于泰戈尔的小专号,内收文有:《太戈尔传》(郑振铎)、《太戈尔对于印度和世界的使命》(张闻天)、《太戈尔的艺术观》(郑振铎)、《太戈尔的妇女观》(张闻天)、《太戈尔的“诗与哲学观”》(张闻天)、《太戈尔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瞿世英),并附有插图“太戈尔的最近小影及其手迹”,形成了泰戈尔来华前的一个翻译介绍的小高潮。

49、 早期这些关于泰戈尔及其作品的介绍和研究,基本上从各个方面介绍了泰戈尔的基本思想、人格和艺术特色。泰戈尔宣扬东方文明优于西方文明,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敢于打破印度狭隘的宗教传统,积极肯定现世生活的态度,以及他那些清新宜人,歌颂大自然的诗歌、小说,都令中国人为之倾倒,加上中印两国都属于被西方殖民主义迫害甚苦的民族,这就很容易使中国国内的一些知识分子在感情上逐渐倾向于这位异域的诗哲。但这种倾向本身就是有倾向性的,中国的知识分子或政治势力关注泰戈尔的更多的是他的人格以及提出的解决世界危机的办法,即使对他的诗歌、小说的介绍,也侧重于他的这些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的人格力量,这就如郑振铎在介绍他的艺术观时所说的:“在太戈尔看来,艺术的美不过是工具,而不是艺术的最完全的最著的特征。它不过用来为更有力的表现我们的人格的工具而已。”(6)但这样说并非否定在这些介绍中没有对泰戈尔作为文学家的地位的认识,只不过与对他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介绍相比,对文学的关注较少而已。

50、  14日,泰戈尔去杭州游览,18日再次来到上海。当晚7时许,泰戈尔在中外友人陪同下乘车到福州路、望平街(今山东中路)口有正书局参观。有正书局是《时报》馆的附属书店,以精印历代书画碑帖珍品而闻名于世。泰戈尔披览了书局中展示的美术作品,对博大精深的中国艺术发出由衷的赞叹。他选购了许多名家书画,其中有恽正叔花卉、南田墨戏、费晓楼仕女、改七香百美嬉春图、戴鹿床金笺写生、沈石田生平第一精品、金冬心小册、金冬心人物、八大山人画册、大涤子山水、陈师曾遗墨等。由于泰戈尔买的书很多,书局向他赠送了一只画篋,供收藏画件之用。泰戈尔对陪伴的人说:“看了这么多中国美丽的艺术品,心中生出了很多想法,准备有机会写出来,以待发表。”

51、科玄论战是五四后知识阶层的又一次大分裂,分成三派:一是以梁启超、张君劢为首的玄学派,认为科学只能指导物质生活,哲学才能指导精神生活;二是以胡适、丁文江为首的科学派,认为哲学是空想,生活应由科学支配;三是以陈独秀为首的唯物派,认为根本不存在“思想自由”。

52、言下之意,是辜鸿铭给足了泰戈尔面子,一旁其他人就有些微词了。泰戈尔似乎并不计较这语言游戏,挽了年长于他的辜鸿铭胳膊,照着记者的吩咐,在前面不远处的工字厅就座了。这两位同为亚洲呐喊的东方文化代表,都是一身地道的本土服饰,却都深通西学,向西方人宣传本民族文化,只不过,一位背负着悠久的印度文明,一位背后站着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随着“咔嚓”一声,1913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和提名者一同摄入了历史档案。

  发布日期:2023-12-13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