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书籍读后感(45句精选好句)

哲学书籍读后感

1、但对于这种种的问题,首先确实是需要时间去尽早地适应;其次,最主要的就是改变自己做事的心态。关于硬性的知识漏洞,比如学起来很吃力的课程,我们决定去听本科的课程来补习;对于上课形式的不同,能做的是先要改变心态,勇于去尝试,在课下做好充足的准备。最后,等我发现需要这样做的时候,我就不再担心时间过的太快,反而回想这一周,还是很有收获。

2、在该提纲的最后一条,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它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社会,改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的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

3、作为一名业务员来说,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一整套体系即所谓业务方式,这就如同我们给自己定位的角色一样。其实每个人的角色都是有自己独特的优点自然也存在相应的缺点,在业务中我们很多时候会固执的坚持"我认为"这个观点。不管是博爱、精益、完美必须要掌握尺度,不能以激进的方式去处理业务开展工作。宽容过度是懦弱,自信过度是骄傲。这两种情绪的极致发挥都会影响到业务员的正常工作,以点盖面,以篇盖全从而遮蔽了双目。

4、在提纲中,马克思在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马克思认为“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唯心主义的实践不是从客观物体出发,而是从意识、精神等方面的,因而是不实际的发展了能动的方面。马克思既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不从实践出发,又批判了唯心主义只是从抽象的方面发展能动的方面,最后马克思指出应该从唯物主义的实践出发去认识事物。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5、对于管理措施的制定要以老板意识和企业利益至上,而对于改善要现地现物。生产的原点是现场,销售的原点是客户的现场。现场蕴含着第一手信息,现场才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脱离了现场,一切都只能沦为空中阁楼。因此我们要坚持现地现物,坚持现场主义,多下现场。

6、在唯物主义这一哲学命题上,恩格斯首先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旧的唯物主义过分强调了环境对人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经验上认为人仅仅是自然地所谓“受

7、《中国哲学史大纲》在中国哲学史,甚至在各种专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称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

8、法国谚语“更好是好的敌人-----好的事物就别再管它了”。

9、暑假拜读了台湾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是傅先生的讲义,被评为“最佳通识课程”,我读了以后觉得实至名归。书中从古至今,兼顾中西方的主要哲学家的主要观点,侧重于人生与文化,以哲学的思辨方法贯穿其间,引经据典,可读性很强,语言通俗。整日奔波于家庭、学校之间的我们,在假期里,借这本书静静地审视一番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10、第六章“困难中的慰籍”讲的是尼采,用了二十三节,却似乎难以找到重点。也许,这些悲情主义的近代哲学家过多地在思想里探寻,生活往往无趣。不像蒙田那样,连屙粑粑也写进随笔。不过,文中也提到他求偶被拒,暗恋瓦格纳的妻子科西玛,著作销量不佳,在妓院染上了梅毒,55岁去世前的11年在疯人院度过。他反对酒精,也否定基督教。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巨大的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实现了辩证法和唯物论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了科学的唯物主义。同时,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它具有巨大的革命性,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前所未有的。恩格斯在这本书的结束语中也明确指出:“德国的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费尔巴哈哲学读后感篇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大学生必学的一本书。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作品就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最有效的方法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也是最值得学习和拜读的文章之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从内容上看这本著作并不长,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只有1400多字。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哲学书籍读后感)。

12、恩格斯在对黑格尔辩证法思想批判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辩证发展观的基本内容。首先,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正如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一步步发展,社会制度不断变更。这是对形而上学的否定。其次,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主观辩证法是指思维的辩证法,是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最后,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3、如果按照目前已知的哲学史发展的历史规律大胆地进行推测,在未来,哲学的下一次大发展应该会把研究的问题再次关注信仰和意志,在这个探索过程中运用已有的、更为有效的方法进行研究,并最终将着力点回归到“人的问题上”,从而促进整个世界再来一次更为惊喜的发展过程。

14、也许由于奴隶的售价很便宜也使得创造发明踏步不前;力气还没有机器那样昂贵。当希腊哲学征服地中海人心的时候,希腊科学还蜗行牛步,而希腊工业几乎还停留在一千年前希腊人入侵诺萨斯、迈锡尼时候爱琴海的工业水平。毫无疑问,我们就明白亚里士多德为什么很少做试验了,实验用的机械装备还没有制作出来,他干得最好也只是做到几乎千篇一律的继续不断地观察而已。然而,他和他的助手所收集的大批资料成了科学进步的基础,成了知识的教科书达两千年之久。这是人类业绩的奇迹之一。

15、看完这本书,使我认识到:作为管理者,如果我自己缺乏正确的思想和高尚的人生观,就很难吸引大家,带动大家。要想管理好公司并出彩,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价值观,将思维方式、热情发挥到极致,这毋庸多笔墨。《京瓷哲学》读后感3稻盛和夫先生的《京瓷哲学》讲述了很多哲学道理,其中包括了提高心性、精益求精、完美主义、热爱工作、经营要诀等,学习京瓷哲学之前,感觉哲学是与工作毫无关系的词汇,通过学习才知道京瓷哲学的一切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工作的积累。正是因为稻盛和夫把人性和心性放在企业的经营与日常管理工作,才有了今天的京瓷,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16、同样一本书,每人所得必不同,因为性格相异。在我看来,所谓好的人生就是和自己性情贴合的人生。由此而论,我和小付算是从此书中各得其宝。

17、把握住西方哲学史发展脉络后,才真正理解了哲学所关注的三个问题及关注这三个问题的原因:

18、中文含蓄蕴藉,suggestiveness;西方语言条理清晰,articulateness

19、其实,这本书在我这已经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原因有三:一是买书不如借书,陆续看了很多别人的书,这种富有是自家书不能给予的;二是手中可供选择的书太多,挑来选去中,它总会成为舍去的;三是觉得深奥,需要定心定性地研读,过早接触怕是打击了刚刚建立的读书信心。

20、读了三遍,还是有好多疑惑,比如:文中提到的排中律是什么?实数的连续归纳法是什么?数学上的连续性与人的感性上的认识连续性是不是一回事呢?我的数学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对文章的理解,作者基本是从数学的视角出发对一些哲学问题做出阐释的。或者说,这是一本以数学家的眼光分析哲学问题的书。

21、    苏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学的发展史,但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与人类文明的足迹点滴相印。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人类文明的通史纵绘眼底。在浩瀚的历史文明的发展史中,每一个我不过是一道星光、一点水滴。那段深夜里在教堂以小时为单位计算历史进程的对白再明白不过。它反衬着个人生命的短暂,无不倍觉珍惜与伤感。“我思故我在”可很多人茫然要问:“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候,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有的人会为此问题而深感忧虑,甚至是恐惧。但是,我有的只是淡然,并且可以大声的回答到:“是的,我存在着,因为我是个思考着的人。”不去想我不存在以后,因为那是我所未知的世界,只是把握眼前,这才是现实。也许我很渺小,但我也有着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至少我这一生如此。

22、求知——真知——。我是一名共产d员,也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系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很认真的学习的,,基本的教材非常的熟悉.

23、在古代,“哲学”是“智慧”、“知识”的同义语,因而受到普遍的尊重。而自近代以来,随着各种科学和学术门类的发展,人们对哲学日益褒贬不一。一些重视实务的人,认为哲学空谈大道理,不切实际、不着边际,因而是“无用之学”;一些崇尚科学的人,认为哲学的命题或理论,既得不到经验的证明,也得不到经验的否证,因而是毫无意义的“文字游戏”;一些喜欢文学、艺术的人,认为哲学总是在高度抽象的概念或观念中沉思,令人困倦;还有一些人认为,哲学的理论深奥难懂、晦涩不堪,令人“望而生畏”,进而“退避三舍”。总之,总有那么一些人,以各种理由,不喜欢哲学。

24、唯物辩证法思想和社会实践的观点是贯穿《关于费尔巴哈的题纲》的主线。

25、八月去温州见闺蜜时带的就是这本书,这是在酒店的落地窗前读书喝茶。

26、阶段三:由于人们很难运用自身的理性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在轴心时代之后直至贯穿整个中世纪,人们都在试图用人类的理性去证明宗教神学的意志,并将着力点重点放在了“对形而上学问题的探索上”;

27、    在书中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古希腊,聆听苏格拉底的教诲;犹如置身于中世纪的古堡,见证黎明前的黑暗。我们尽情沐浴文艺复兴的和煦阳光,沉醉于巴洛克强烈反差的艺术氛围之中。忘却了尘世的喧嚣,只觉真理的伟大和艺术的魅力。随后,穿梭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硝烟中,体味现代哲学的曙光。面对笛卡儿、史宾诺沙、洛克、休姆、柏克莱等一连串现代哲学的开山鼻祖,我们还来不及抒发心中的崇敬之情,启蒙运动的先驱便闯进了历史的大舞台。飞速发展的工业推动着历史的车轮驶入了崭新的轨道,时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学巨人。黑格尔、康德秉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兰西人的浪漫发挥到了极致。而后马克思的《资本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三位伟人、三部巨著掀起了三个领域的革命巨浪,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纷繁复杂的各种“主义”也按时间先后一路喷涌了出来。   

28、冯友兰所说的“四阶段的人”这一理论,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类似,都说明了人的几种生活状态。第一种是按照本能或社会习俗生活,这种人生是“自然境界”的人生。第二种是为了“私”,就是为了自己的好处,这种人生是“功利境界”。第一二种就可以对应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爱与归属的需求”,可谓是“自然状态”。其他两种生活状态我认为是属于“尊严的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状态。冯友兰认为这几种状态是存在层级的,也是存在阶段的。

29、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篇幅原因我只选了其中最有感触的两点来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买回来看看,相信你们应该会有收获。作为年过四十的中年人,读起来感受颇深,不知道年轻朋友们读了会不会有共鸣,期待你们的反馈。                                                       

30、通过哲学史的阅读,让我明白了人类思想史上的大体发展脉络,并且根据这个脉络总结和大胆预测如下:

31、这是一个段尾句,段落论述的是为什么中国古代哲学家的著作,非常零散不连贯

32、理性和理论的结合,狭义哲学是以理性态度从事理论探索。

33、如果你拿一张欧洲的地图看一下,你就会看到希腊是一只瘦骨嶙峋的手,他弯曲的手指伸进地中海。

34、《纯粹理性批判》“数学上的知识是必然的、确定的;我们不能设想将来的经验会违背它。我们可以相信太阳明天会从西方‘升起’,我们死也不会相信2乘2竟会是4以外的什么。这种真理在我们有经验之前就是真的;它们并不依赖于过去、现在或将来的经验。因而他们是绝对而又必然的真理……但是我们从哪里的来绝对性和必然性这样的特性的呢?不是从经验得来的,因为经验之赋予我们个别的感觉和事件他们将来是可以改变它们的顺序的。真理的必然性来自我们的心灵必须运转的自然而又不可避免的方式。因为人的心灵并不是被动的唱片,经验和感觉可以在上面灌上他们绝对的、反复无常的意志;它也不仅仅是一连串或一簇心理状态的抽象名称,它是能动的器官,它把感觉塑造、配制成观念,它把混乱不堪、纷繁复杂的经验转变成秩序井然的思想统一体。”

35、对于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恩格斯指出“我们一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他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显露出来了。费尔巴哈决不希望废除宗教,他希望使宗教完善化。哲学本身应当融化在宗教中。”费尔巴哈的错误在于他将人们之间的天然的情感,如性爱、友情、同情、舍己精神归于宗教。这些关系只有与宗教联系起来才是圆满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都是宗教。恩格斯明确指出了这种思想的唯心主义本质。他写道“费尔巴哈的下面判断是绝对错误的: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是由宗教区分开的”。恩格斯同时指出,道德是具体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道德,永远适用的道德是不存在的,同时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甚至不同的行业都可以有不同的道德。

36、后两章看完需要一点注意力,这两位哲学家的名字响亮于我们耳边,但我等俗人皆不得其要领。不像他们的老乡那样,资本主义是罪恶的,共产主义是美好的,既让人明辨是非,也让人满怀乐观。

37、"入世"即this-worldliness,体现着this-worldly philosophy

38、雅典成了繁华的商业中心和港口,成了许多种族不同信仰、不同习俗的人们的会聚之地,他们的接触与竞争产生了比较、分析和思想。

39、“每一个人应该作为自身是一个绝对的目的来加以尊重;为某种外在的意图利用他作为一种工具,便是侵犯他作为人所有的尊严的一种犯罪行为。”

40、公司内部的员工可以分为三类人:自我燃烧的人,即漩涡的心;可以燃烧的人,即可围绕漩涡中心在外围旋转的人;点不着的人,即漩涡中心影响不到的地方。

41、中国人不一样,中国的大哲(汉以后基本是大儒)们所说的至理名言、被奉为道德楷模英雄人物所说的豪言壮语,都是关于人与世界(自然、社会、他人、自我)的妥协或者人与人争斗的,或者是当权势力所“颁行”的,如,什么“天人合一”之类、苏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雷锋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试问,有多少人的生存改善是因为雷锋式的“服务”?)等等,而且,人与人争斗是实质、是主旋律,人与世界妥协是斗争失利者心理解脱的阶梯和托辞,是次旋律。所以,这一切东方智慧的核心就是“人斗人”――斗不过了,就说要“合一”、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胜利者要保持胜利地位、让受奴役者从思想上放弃抵抗,就托天命、颁圣贤书。

42、阶段一: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有能力进行哲学思考之前,将自己的意识形态诉诸于“宗教”(前轴心时代);

43、思及至此,突然有了一种想法: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将“人”的问题放在思考的首要位置,如此看来,未来世界哲学发展的起始点很有可能就在我们中华大地哟,很有可能伴随一次中华文明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后,使中华大地成为未来世界思想的爆发点和引领地,就像近代哲学发端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一样……虽然觉得这个思想复兴和启蒙的运动有可能并非在我们现在这一时代进行,甚至我们这一代人都有可能看不到这个过程,但这样一想还是不免有一些小兴奋,真心但愿如此……中华儿女们,加油吧……

44、“每一事物就它自身而言总是竭尽全力保存自己的存在的,事物用以谋求、保存自己存在的东西,恰恰是该事物存在的本质。每一种本能都是自然为保存个体而产生的一种手段。快乐与痛苦是本能的满足与受阻;它们并不是我们欲望的原因,而是它们的结果;并不是事物给我们快乐,我们才对它们有欲求,而是因为我们对它们有欲求,他们才给我们快乐;我们对它们有欲求是因为我们必须这样。”

  发布日期:2023-11-09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