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有什么(27句精选好句)

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有什么

1、《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创作于1863—1869年。 该作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从1805到1820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鲍尔康斯、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贵族的经历为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描写中把众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

2、《活尸》为一部戏剧,托尔斯泰根据一个真实的刑事案件构思完成。剧本通过主人公费佳·普罗塔索夫与妻子丽莎由婚变导致人生悲剧的情节,展示了一个本质上很优秀的俄国人被黑暗社会摧残,最终变成一个无用的“活尸”的可悲现实,同时也反映了托尔斯泰本人的伦理道德观。(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有什么)。

3、在书中第五部第二十一章,托尔斯泰曾对卡列宁作了大段的描写,并谈到了卡列宁的为人以及他此生唯一信任的人——他的哥哥。卡列宁与他哥哥从小就是孤儿。记不得他们的父亲,十岁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就死去了,留下的财产很少。他们的叔父卡列宁把他们抚养大。以优异成绩在中学和大学毕业之后,卡列宁靠他叔父的提携,立刻在官场中崭露头角,从那时起他就完全委身于政治野心中。无论在中学或大学,还是以后的官场,卡列宁从来没和什么人深交过。哥哥是他最亲近的人,但是他是在外交部服务,而且终年在国外,他在卡列宁同安娜结婚后不久就出国上任,并不久客死他国。

4、  在农家孩子身上,托尔斯泰看到了纯洁而原始的心灵:“人生而完美,这是卢梭说过的一句至理名言,这句话像钻石一样坚硬而真实。人呱呱坠地时,就具有和谐、真理、美和善的原型。”他继而认为,教育者在着手改造儿童意识之前应当弄清楚,他们本人的意识是否是和谐的、必需的、值得尊敬的:“大部分教育者都忽视了童龄是和谐的原型,儿童是按不变的规律独立发展的,他们却把这一发展看作是目的。”托尔斯泰正是要通过编写通俗易懂、朴素简练、发人深省的儿童文学作品来达到让天性未遭破坏的儿童自主和自觉地领会其中的深意,学会敬畏自然,尊重一切生命。

5、“克罗采”和《第一小提琴奏鸣曲》的创作相隔六年,音乐风格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此时的西方思潮裹挟着文学艺术的创作,启蒙运动以及作为分支但却“异军突起”的狂飙突进运动加速了对古典主义的反叛,贝多芬以作品中强烈的英雄主义、不屈不挠地抗争精神佐证着彼时的文艺风向,“克罗采”的恣意、激昂也流露着资本主义时代的风声,这是严谨出世的古典主义所不会拥有的喧哗与躁动。

6、《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7、这项工作以1812年的伟大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波士顿,贝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位贵族的经验为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描述中,许多事件和字符串联连接。

8、《复活》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9、但是她的性格却非常活泼开朗,身材也很好,是一个充满孩子气的、天真活泼的少女。在少女的时候,娜塔莎被托尔斯泰塑造成一个天使般的形象,她就是幸福和美好的一种象征,是被众人喜欢的小天使。

10、从这句话里,我们也可以看到革命跟诗有关,跟美学有关,而它最后导致的是一种巨大的孤独感,因为唯有孤独感会让人相信乌托邦(Utopia)。“乌托邦”这个词是音译的外来词,但在汉字里也有意义,代表“子虚乌有寄托出来的邦国”,它是一个实际上不存在,可是你心里相信它存在的国度,且你相信在这个国度里,人没有阶级,人可以放弃一切自己私有的欲望去完成更大的爱。唯独年轻人会相信乌托邦,而寻找乌托邦的激情是惊人的。

11、但是,托尔斯泰也并没有完全走向欧洲的个人主义的启蒙立场,所以,他对人性的思考常常游离于二者之间,有时像一个教徒,有时像一个人本主义者。

12、在托尔斯泰完成了“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的杰作之后,他对晚年的世界观从根本上转移了。他的艺术批判力达到了顶峰,达到“撕掉所有面具”。“清醒的现实主义。”这无疑是他艺术探索的结果,也是他精神探索的结果。

13、“战争与和平”是俄罗斯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写的一部小说。它也是一部杰作,创建于1863年至1869年。

14、创作“克罗采”时,贝多芬的“听觉消亡”已初现端倪,1802年,贝多芬就曾写下遗嘱透露出自己对失聪的绝望,并认为将自己从自杀中挽救出来的只有“艺术和美德”。这段时期里,贝多芬既创作了《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以轻柔和微妙的笔触掩盖苦恼,也在《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中掷地有声地塑造着心中钦佩的英雄形象,为英雄性注入自我认同的挣扎矛盾让这些作品更加深刻动人。在十首小提琴奏鸣曲中,“克罗采”往往被认为是巅峰之作,人为的创作技巧此时已化为不露痕迹的情绪表达,就像音乐本身一样,用理性的结构曲式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性世界。

15、出色地表现了一个出身贵族家庭的、聪颖、敏感、感情热烈,并爱作自我分析的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它与后来作家写就的《少年》和《青年》构成了自传三部曲。

16、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17、托尔斯泰认为,在19世纪60年代,俄罗斯为了解决自身的社会问题,有必要回到这段历史,回到这段历史的风风雨雨的斗争中,从而创造出“战争与和平”。

18、《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1877年,经12次删改,托尔斯泰终于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作品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托尔斯泰当时所处19世纪末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真实写照。

19、《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品。 作品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 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20、革命是一种激情,比亲情、爱情、比人世间任何情感都慷慨激昂。

21、法国著名报人及作家,法国最大报纸《费加罗报》前身《高卢人报》创办人亚瑟·梅耶(ArthurMeyer1844-1924)旧藏;

22、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复活》多次被中国教育部列为中学生推荐读物。

23、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学家。

24、这部小说整个场景就是在一列火车上,由众人谈论男女问题引申到一件杀妻案件的来龙去脉,主要以对话方式推动情节发展,因而彻底表现了托尔斯泰那种探索道德与人性的思想性。

25、《复活》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复活》

26、在19世纪初,俄罗斯经历了两次反对入侵拿破仑的反击。这是两个卫冕国家的战争。俄罗斯人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团结起来,无论贫富,甚至男人,女人和儿童都无法相互对抗,有效地阻止了拿破仑军队的进攻并击败了拿破仑的征服。

  发布日期:2023-11-05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