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书评(66句精选好句)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书评

1、巴门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纪提出世界分成对立的两半:光明、黑暗;优雅、粗俗;温暖、寒冷;存在、非存在。他把其中一半称为用心的(光明;优雅,温暖,存在),另一半自然是消极的。轻为用心,重为消极。昆德拉却认为这种二分法很幼稚,认为“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户外自由而毫无好处。”然后他追问“那么我们将选取什么呢?沉重还是简单?”

2、“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的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3、而我花了整整一个月才意识到这个“轻”是虚无。

4、除了第三类人的轻与重,值得思考的还有其他几类人的轻重徘徊,追求那种被无数不知名的人注视的目光,追求熟悉的目光的注视,最求想象中的目光。无论那一种其实都是一种对于存在感的追求。我真的存在吗?有了我世界又会怎样?我的生命之重真的存在吗?这些问号存在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不一样的是每个人证明自己的方式截然不一样,这种方式能够是浪漫的,比如追求唯一的感情,也能够是媚俗的,比如为了拯救越南人民而丧生的弗兰茨,还能够是虚荣的,比如美国女明星。甚至能够是残忍的,透过屠杀来证明自己对于世界的巨大影响,。但无论是那一类,我们都不能少了目光,正因没有了目光,我们就不再是我们了。

5、你让一个不谙床事的小透明,去解释灵肉分离,实在是太勉强了。

6、读者通过阅读托马斯与两个不同女人的感情流速,更深刻感受到轻与重的对比,轻在重的映衬下更轻,重在轻的对比下更重,由此轻与重的主题得到更好的阐发,而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的是诸多省略的运用。

7、而你去翻他朋友圈,确是昨夜加班到凌晨四点,抱怨外卖都已经关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书评)。

8、当她遇见一个“她所见过的最好的人,优秀、聪明、迷人。”,但是那个在他们情人之间隐形的契约之中,当他试图离开冲破这个隐晦的链条,在没有任何商量的情况下,离开自己的老婆,转向和她建立永久的联系,甚至是走向家庭的牢笼。她知道之后,先是流着眼泪前去抱他、吻他,被这种为爱义无反顾的牺牲举动感动。但是想到未来的种种负担,她便觉得这个人不是游戏的玩伴,而是一个囚禁的危险牢笼。于是她像在人间蒸发一般,离开了教授,谁也不能在她的自由中重伸一脚进来。

9、“因为,有人掏钱让你做你想的创意,多酷啊!”(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书评)。

10、巴门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纪提出世界分成对立的两半:光明、黑暗;优雅、粗俗;温暖、寒冷;存在、非存在。他把其中一半称为积极的(光明;优雅,温暖,存在),另一半自然是消极的。轻为积极,重为消极。昆德拉却认为这种二分法很幼稚,认为“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然后他追问“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

11、为开展全民阅读工作,创建高校书香校园建设,同时结合当前疫情防控的实际,以“抗疫前行,书香校园”为主题的“第四届福建省大学生书评大赛”在2020年4月30日热烈开展,历时11个月,终于在2021年3月20日成功落下帷幕。

12、Kitsch是一个德语词,我手中的这本书将它翻译成了媚俗,“刻奇”是对它的音译,我们日常交谈中的媚俗,指的是追求低俗,昆德拉所说的媚俗(刻奇)与此不同,准确的应该叫“自媚”。我们生活里语义最接近的是“自以为是”。媚俗(刻奇)是盲目信任某种价值标准,并认为他人也应该信任这种价值标准,将集体的盲从上升到美学地位,从而掩盖个体的灵魂肿胀症。

13、 生活中,刻奇的媚态比比皆是,昆德拉认为“刻奇可怕的地方就在于它将人强行拖入集体性之中,消除了人作为个体的独立性与尊严”。尽管如此,昆德拉也认为,“我们中没有一个是超人,不可能完全摆脱刻奇。不管我们对它如何蔑视,刻奇总是人类境况的组成部分。”

14、下面,我要用一种线索极端明朗的结构,来和你聊聊,这本书讲了什么。

15、然后,我经常记不起自己上周做了什么。每夜里想起,多少有点自觉时光虚度。

16、在这个故事中,萨比娜是个独特的存在,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她才是故事的主角,当特蕾莎,托马斯,弗兰茨,玛丽克洛德,政治家,革命者,都在不断追求着从轻到重的过程中时,她却用背叛,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去。在萨比娜的眼中,美是一个被背弃的世界,要发现美只有不断击破。背叛在萨比娜眼里有着无语伦比的美妙,“背叛,就是脱离自己原来的位置。背叛就是摆脱原位,投向未知。而萨比娜觉得再没有比投身未知更美妙的了。”在这种背叛中,她不断抛弃自我,变换主角*,将生命的重的好处抛在脑后,而追求的就是一种破坏的快感。但是在不断的背叛中萨比娜最终发现她得到的只是一种虚空,那是“一切背叛的终极”,她开始明白;“赋予我们行为以好处的,我们往往全然不知”到最后发现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自己的追求没有任何好处,作者在那里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目的就是这个吗?自从离开了日内瓦,她已朝这个目的越走越近了。”我之因此说萨比娜才是故事的主角,原因就是,她才是真正走到终点的人,其他人都不断追求的生命之重,这也就导致了他们永远也不能意识到自己之因此会无法停止脚步是正因害怕生命的无所适从。而萨比娜一向朝着相反的方向走着,最终在一片寂寞和恐惧中走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7、★《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600字5篇

18、其实,我觉得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也可以。因为这两个都是名词性短语,并没有价值判断取向。而在书中,我们也看到,无论“轻”和“重”,对于我们具体的个体生命都是不可取的。因为我们一方面是需要扎根于大地生活的人,一方面又是有不同思想和不同灵魂的人,单独承受哪一方都是会有遗憾的。萨比娜如是,弗兰茨如是。

19、然而换想之,站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长河来看,整个人类无限生命的轮回,却也是个人不可重来的生命的重复。

20、但是,挣扎在黑暗中的受难者背负的十字架又是怎样的沉重啊?当一个母亲,面对拿到大学入学通知书的儿子,却掏不出学费的时候;当一个女儿,面对身患重疴的父亲,却付不起手术费的时候,当一个妻子,面对因冤入狱的丈夫,而叫天不灵、叫地不应的时候,沉重还是轻松,哪里由得了他们做出别样的选择!他们乞求上苍的是哪怕给他们一丁点可以有所选择的机会!

21、特蕾莎的加入让托马斯本来失重的生活重新回到了负重的轨道,托马斯放弃了曾经纵情声色的淫靡生活,放弃了城市中体面的工作,选择与特蕾莎来到乡下,过起单纯简朴的田园牧歌生活。可以说托马斯主动承担起特蕾莎身上所负载的重,并带着这份重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作为一名读者而言,我很喜欢托马斯与特蕾莎如同隐居般的乡下生活,这种生活是陶潜描绘的桃花源式生活,是亚当夏娃的伊甸园生活,是摆脱了城市的失重与空虚,主动选择的具有相当厚重感的生活。乡下生活中给读者留下最深印象的当属小狗卡列宁,卡列宁是一只淘气可爱的小狗,它给特蕾莎的乡下生活增添了许多风趣,也让特蕾莎的爱多了一处可堪寄托的地方。但好景不长,卡列宁一腿得了肿瘤并扩散至全身,特蕾莎与托马斯决定让卡列宁早日结束病魔的侵扰,也就是用药物提前结束卡列宁的生命,在用药之前,特蕾莎发现卡列宁脸上露出了一个微笑,阅读至此,我想因不舍得卡列宁而落泪的除了特蕾莎与托马斯之外,还有千千万万与卡列宁隔着书本文字的读者,而卡列宁自己在生命行将终结的时候却露出了一个微笑。

22、虽然我读两遍了小说,但是总感觉自己还没有读透。可能作者本身就是在乱发议论,冒充深沉,自以为是哲学家,想说点人生道理却说得一滩糊涂,或者作者根本没有说透什么,所以我看不透。也可能我还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和思辨能力去理解作者。

23、托马斯,是“轻”的代表,他蔑视世俗伦理道德和传统价值观,“抛妻弃子”,与二百个女子有过性关系,只是为了在她们身上追寻那万分之一的不同,不过,他用“三三原则”与这些女子保持着距离,他与她们只有肉体之欢,他认为爱和性是分离的,所以他对她们从来不会投入感情,更谈不上“爱”,这是他作为“唐璜”脸孔的一面。而另一面,他也具有“重”的特质,那便是他恪守着自己内心最基本的道德良知,他拒绝在“出版社将自己文章断章取义的声明”上签字,陷入政府和反对派的政治斗争,也拒绝在“特赦请愿书”上签名,只是担心警察骚扰特蕾莎。“他和特蕾莎之间的爱情无疑是美好的,但也很累人:总要瞒着什么,又是隐藏,又是假装,还得讲和,让她振作,给她安慰,翻来覆去地向她证明他爱她,还要忍受因为嫉妒、痛苦、做噩梦而产生的满腹怨艾。”在与特蕾莎相处的日子里,托马斯“特里斯丹”式的“重”开始苏醒,无论特蕾莎多么满腹哀怨,他从来没有忤逆过她,他从苏黎世返回布拉格,从一名吃皇粮的医生到擦玻璃工,从优渥的城市生活到朴素拮据的乡土生活,他一次次地顺从着特蕾莎的心意而改变生活的轨迹,直到他在去世前的两年,他终于让特蕾莎消除了嫉妒之心,也终于在牧歌之中让“轻与重”合二为一。

24、这次读得很慢,下意识地追随着旧日的足迹,字里行间的思索代替了情节的追寻。尤其是开篇的第二段,整本书的灵魂,是每次打开书都会反复咀嚼,并陷入良久沉思的。

25、弗兰茨,是“重”的代表,但遇到萨比娜后,他内心的“轻”却被唤醒了。他聪明,俊朗,有才华,懂得萨比娜的画,他是大学里名声显赫的教授,并经常受邀到国外大学去讲课,获得聚光灯的关注,但是他却讨厌象牙塔高墙的围困,讨厌在“比墓地还要凄惨的一捆捆发黑的论文堆里”生活一生,以至于感到“在言语泛滥、数据失控、文化消亡”里喘不过气来。他渴望在历史进程中,一展自己澎湃的革命情怀,在伟大的进军中留下足迹。他外表强壮,内心却柔软。即使与妻子闹掰,准备结束23年的婚姻时,依然怕妻子受到伤害。当他面对萨比娜肉体的诱惑时,认为爱是放弃力量。这是一个在事业的责任中,在家道伦理中恪守最后良知的人。是在认识萨比娜后,他心中的“轻”才被唤醒,才有了向世俗婚姻决裂的勇气。他余生的几年,虽然始终和一个比他小很多的女大学生在一起,虽然和萨比娜分离了8年,萨比娜渺无音讯,但萨比娜却始终在他的心中占据着灯塔的位置,萨比娜虚幻的身影和眼神依然在他脑海中是他坚定信仰的源泉。尽管他最后在柬埔寨内战结束后的一次声援进军中,不幸被恶人所杀,但他在最后闭眼前,对于妻子克洛德毫不妥协的眼神,显示出,他对他的这次进军行动毫无一丝悔恨的决心,这与他刚刚与妻子宣布离婚时的懦弱的性格是不同的,说明他从“重”中已经蜕变出来了对于“轻”认同。

26、群众需要站队。在站队中集合,他们终于找到了自身的重量,然而这重量同时又是逃避责任的一种轻,也是下面要大段论述的“刻奇”。

27、读过的,和读了一半中途而废的朋友,再麻烦回答一个问题,就是你觉得它好懂吗?

28、更何况,那些严肃的、正儿八经的文学评论,又几乎不说人话。

29、人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与前世相比,也不能等来生修正。

30、就像苏菲那样,灵会让你开始思考: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

31、但它还可以做更多延展,情感啦,家国啦,群体与个体啦,而不是单单地止步于此。我想你是可以心领神会的,如果你不能心领神会,读完这稿,再去读读书试试看,就能。

32、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33、如果爱情是这本小说的主线,那么充斥在人类之间的普遍的媚俗的讨论与批判就是小说的主旨。托马斯、特蕾莎、萨宾娜都是媚俗的反抗者,但也逃不开媚俗。特蕾莎在爱情上对灵魂的及其忠诚,却因童年伤痛活在对母亲躯体的无限苛责中;托马斯不愿签署悔过声明而被医院革职,但是逃不脱异性的一次次诱惑;萨宾娜对自由精神的向往和实践,在看见别人家庭幸福的场景时也忍不住落泪。

34、以下还有几个个人的刻奇的例子,“清君侧不是造反,这是朱棣的刻奇;窃书不能算作偷,这是孔乙己的刻奇;是真爱就不能算出轨,这是甄嬛的刻奇;摸下维纳斯的乳房是为了让自己沾染点艺术气息,这是游客的刻奇。”

35、本书描述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本书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着的义务。

36、第因为第三个原因,广告公司的薪资会偏低。比如,十年前广告公司雇佣应届生的价格是五千,十年后,还是这个价。如此,最基础的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这会让最优秀的一批年轻人流失掉。

37、从Einmalistkeynmal的角度看,“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轻若鸿毛,轻若飞扬的尘埃,轻若明日即将消失的东西”。就像托马斯和特蕾莎是在6次偶然事件发生的前提下相遇的一样,一切事情都是在众缘和合才偶然地发生的,任何一个微小的差错事情就完全是另一个样子。既然一连串的偶然成就了我们的生命之轻,我们的生活只是万千可能性之那么我们是否有理由认为“Esmusssein”是愚蠢可笑的呢?是否有理由认为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具有普世的审美价值观呢?

38、作者是不按传统的模式来写的,什么情节,什么对话啊,不大考虑,小说中处处可见的就是思辨的光芒,对生命的议论,对性的议论,对爱情的议论,对共产主义的议论。作者无疑在书中思考灵和肉关系,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这些关系是否就是轻和重的关系?不过看完整本书之后,我强烈感觉到,作者最后鉴定的结果就是生命很轻,性是很轻的,爱情是很轻的,共产主义是很轻的,一切都是荒诞荒谬的,于是人生显得很虚无,这是不是也轻?所以一句话,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39、那么仅此一次与无限轮回,究竟何者为重,何者为轻?它不像其他正负之极的区分那样幼稚简单,是所有对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

40、(很多书评常常跳过前面的部分,直接讲刻奇,不好。)

41、在忙碌与闲暇之间,在束缚与自由之间,在辛劳所得与不劳而获之间,在坚守职责与推卸职责之间,人们往往避“重”就“轻”,趋“利”避“害”,倾向后者,而逃避前者。但试想一下,太多的闲暇是否就是空虚,人们究竟是要工作时的忙碌还是退休后的闲暇?无限的自由就是灵魂的无所依托,如同断线的风筝四处飘零;不劳而获的人,对待财富乃至对待人生往往流于轻狂、浮躁,钱来得快,去得也快,只有辛勤所得,才懂得珍惜;逃避职责的人,看似一身简单、了无牵挂,以为这样就能够走得更快,但不曾想到不被牵挂、不被需要无异于被亲人、朋友、战友、同事遗弃。(lz13)一个勇于承担职责的人,最终还是会比惯于推卸职责的人走的更远。

42、“小说的旋律配合,就是为了将哲学、叙事、理想谱进同一支曲子。”“复调”,“变奏”,“音列”等。

43、本次书评大赛共计收到9485篇书评,其中有287名学生获奖。我校在此次活动中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共有4人入围,其中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以及优秀奖2人。

44、在这感性的驱使下,在这没有思考的行动下,似乎一切都成了赶热闹。

45、米兰·昆德拉(捷克语:MilanKundera,1929年4月1日-)是捷克著名作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布尔诺。1975年流亡法国,1981年归化为法国公民。他在晚年接受采访的时候称自己为法国作家,认为自己的作品应归类为法国文学。

46、刻奇这个词按照自媚理解的话,可以分为个人自媚和集体自媚。

47、特蕾莎,是“重”的代表。她认为爱和性是一体的,在她认识托马斯后,虽然认为托马斯对自己的爱是一种恩赐,她唯有无限地对托马斯忠贞才算对得起他,但是她也一直对托马斯的出轨耿耿于怀,直到他们生命里的最后两年,到乡下生活后,她才慢慢地明白,“她这一生耗费的精力,都是在用女人的软弱来对付托马斯。人们倾向于把强者看成是有罪的,把弱者看成是无辜的牺牲品。可是现在,特蕾莎意识到:对于她和托马斯来说,事实则相反,甚至连她做的梦,都好像摸准了这个强大的男人唯一的弱点,向他展现痛苦,使他不得不退步!特蕾莎的软弱是咄咄逼人的,总是迫使他就范,直至他不再强大,变成她怀里的一只野兔。”在苏黎世,她与摄影师有过一段对话,女摄影师说,即使你去拍仙人球,那是属于你自己的生活,如果你只是为了你的丈夫活着,那就不是你的生活了。特蕾莎愤怒地说,我的生活,就是我的丈夫,不是仙人球。特蕾莎不惧他人贴上“落伍”的标签,始终将托马斯放在自己生命的中心,从这里看出,虽然两人在爱的价值观上时有龃龉,但特蕾莎却将对家庭对托马斯的爱放在首要位置。一个为了家庭可以放弃自己爱好的女人,是典型的“重”的形象代表。

48、最后的结局是特蕾莎与托马斯一齐死去,我坚信这是种安慰。而文中提到“卡列宁曾产下两只羊角面包和抑制蜜蜂”而觉得羊角面包是托马斯和特蕾莎,蜜蜂或许是他们最后平静长久的感情。

49、昆德拉说,“小说人物并非产生于我履历表中任何一种情景,小说中的主人公是我自己未曾实现的可能性。他们跨越了界限,而我只是绕了过去。这条被跨越的界限(我的“我”终结于界限的那一边)吸引着我。小说要探寻的奥秘尽在另外一边开始。小说不是作家的忏悔,而是对陷入尘世陷阱的人生的探索。”

50、前两天,有个师妹要去某知名广告公司实习。来问我,一些职业规划的事情。

51、     123路;128路;222路;501路;907路;908西线 

52、《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对全心爱他的特丽莎是一种伤害。特丽莎经常在极度不安的梦魇中醒来,经常猜忌与怀有恐怖想象。此时捷克动乱不安,在苏黎世一位权威医生希望托马斯去那里发展的呼唤下,两人于是决定去那里生活。但是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与丈夫仍然与情妇私通,特丽莎决定离开,回到祖国。但是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她,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后来他们死于一场车祸。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曾经是托马斯的情妇之也是特丽莎妒忌的对象。萨宾娜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她讨厌忠诚与任何讨好大众的媚俗行为,但是这样的背叛让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于虚无当中。弗兰兹是被萨宾娜背叛的情夫之他因为她而放弃自己坚持的婚姻与忠诚,但是由于萨宾娜的背弃,让弗兰兹发现自己过去对于婚姻的执着是可笑的,纯属多余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对于母亲理想的投射。离婚后,自由自立的单身生活为他生命带来新的契机,并且了解萨宾娜只是他对革命与冒险生活的追随。后来他与他的学生相恋,在实际参与一场虚伪游行活动后,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学生旁边。一场突然抢劫中,弗兰兹因为想展现自己的勇气而蛮力抵抗,却遭到重击,在妻子的陪伴下,无言的死于病榻上。

53、昆德拉说的“界限”是什么呢?是社会伦理道德?还是他内心的良心底线?

54、这是第一读,希望第二次读的时候能够有更多的认识。

55、老子认为重在下,是轻的根本,所以他倾向君子行事以“重”为准则。

56、是的,我们知道,黑暗终究会过去,黎明即将到来;我们也知道,冬天来了,春天不会远了。但是,当下的痛苦是这样的令人窒息,现实的重负压得人只能在地上匍匐爬行,很多人往往等不到黎明,等不到春天,就永远沉寂在黑夜与冬季了!

57、巴门尼德看来,宇宙被分割成一个个对立的二元:明与暗,厚与薄,热与冷。对立的一极为正,另一极为负。同时,他认为轻者为正,重者为负。

58、没有人比政治家更深谙这一点。只要附近有一架照相机,一见到孩子,他们就会跑过去把他抱在怀中,亲他的脸蛋儿。刻奇,就是所有政治家,所有政治运动的美学理想。

59、“句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性写作方式是让我着迷于这本小说的主要原因,而其对“轻与重,灵与肉”的哲学思辨更是有着启人心智醍醐灌顶的醒神作用。

60、《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爱情故事和政治冲突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动荡的社会景象。最后一章名为《卡列宁的微笑》,堪称是昆德拉的点睛之笔:卡列宁是一条狗,它和主人特蕾莎的感情催人泪下,而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却飘忽不定、难以寻觅,两相对照形成巨大讽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狗情未了”的场景,既是昆德拉为人类生存前景构想的一抹亮色和一线希望,也是他批判西方社会体制和淡漠人情的有效载体。

61、马克思曾说过“重要的不是发现问题,而是解决问题。”作家借这些特写鲜明的人物向我们展示呈现。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应当如何选取该过怎样的生活。

62、3年后的今天,因是读书会必读书目,然后又重新拾起,没有想到一气读下去,居然不过瘾。然后,又粗翻二遍,三遍,每翻阅一次,都能发现新的东西,已然至今,依然感觉书中表面看似风轻云淡幽默诙谐的词句背后,仍藏着作者没有彰显出来的价值指向。所以,这本书的阅读总结迟迟不敢写,因为担心自己的解读在昆德拉深邃且多义的思想面前成为一个肤浅幼稚的笑话。

63、这部小说描述了托马斯、特里萨和塞蕾娜之间的爱情生活。它不仅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之间的三角爱情故事,也是一部哲学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将读者带入对轻与重、灵与肉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它引发我们思考——什么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意义深远。读它,你能体会到智慧的力量,但它永远不会乏味。托马斯是一名医生,知识储备深厚,生理上极度开放,结交各类伙伴。托马斯的轻,并不局限于世俗道德和传统价值观。他放弃了抚养儿子的权利,在与爱人的交往中追求每个人百万分之一的独特性。

64、如果将人生定义为虚无。那么媚俗也就毫无好处可言,但是托马斯与萨比娜却依旧活在自己不媚俗的境界中,反叛、抵抗拒绝;萨比娜是叛离的代表,托马斯是媚俗的魔鬼,他们不自觉地极力持续着自身的独特性。而弗兰茨、特蕾莎则是在大社会环境中,在动荡不安的世界格局中,短暂幻灭的当下,他们媚俗、联系世界、渴望归属,可他们呢难道没有想反叛吗?

65、再聊聊这本书的几个角色与“轻与重”的对应关系。

  发布日期:2023-09-11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