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800字(96句精选好句)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800字

1、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许,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在乎其终极意义上的得与失呢?

2、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3、以下还有几个个人的刻奇的例子,“清君侧不是造反,这是朱棣的刻奇;窃书不能算作偷,这是孔乙己的刻奇;是真爱就不能算出轨,这是甄嬛的刻奇;摸下维纳斯的乳房是为了让自己沾染点艺术气息,这是游客的刻奇。”

4、另一方面,我在考虑作者要传达的爱情观。然而,我不懂爱情。我以为,爱情是纯感性的东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维去思维它,那么爱情将不纯正。现在这种观点几乎完全被颠覆。爱情需要条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人无完人,没有一个人能够拥有你所喜欢的一切特质。你必须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找个可以满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其他缺点,履行自己对对方的责任,这才是爱情。作者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大概伴责任走过的爱情才是真实存在的爱情。写到这里,我才发现执着地追寻一个自己想象的人是多么愚蠢,爱情是在特别的时段遇到特别的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800字)。

5、萨比娜一辈子与媚俗对抗,活的潇洒而轻,但她“轻”的背后,自有她不能言说的孤独和落寞。

6、生命本身毫无好处,不值得怜悯,可被强权被群众被一切非生命名义以任何形式被碾压,然后消失无迹。而个体,在存在的每个时刻都在竭力摆脱这种加害生命的形式,背负各种以便自己不至于轻的无踪无迹。

7、米兰昆德拉用他的哲思,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8、所以,我们开头第一节,关于巴门尼德的哲学观点,“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思想是轻,存在是重,二者是同一体的才是和谐的——用来解释这本书中昆德拉所要阐述的哲学命题,是具有可行性的。

9、“但是沉重是真的悲惨,而轻松就真的快乐吗?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坍塌了,但是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命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重,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真切和实在”。反之生命之轻呢,如果抛开了所有的欲望和责任,人将变得比大气还轻,轻到了天国之上,离开了真实的生活,看似是到了天堂,其实也同时进了地狱。生命之轻和生命之重一样,无法承受。

10、即使是一生与刻奇抗争的的萨比娜,也会对夕阳中闪烁的两扇窗户动容,陷入个人刻奇的境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800字)。

11、但如今的人类,总是破坏大自然,乱砍树木,乱拔花草,让动物失去家园,无家可归。让原本那样的彩色世界变成了黑白世界……

12、不仅是《影的告别》,整本《野草》,渗透出的思想境界,许是我一生都无法追逐的。本不需追逐,只是因为鲁迅,我开始思考有些人生,开始明白某些价值。说不上膜拜吧!

13、另外的怀疑理由是,是否因为翻译?我们读者没有能力直接阅读原版小说,只能依靠翻译。所谓的翻译犹如别人嘴巴里咀嚼过的米饭,带着口水,喂到我们嘴里,我们吃到的东西,已经不是原来的香味和滋味。隔着这层口水,我们有什么资格评价一本难懂的小说?所以不评说,本文充其量是——读译作后感。

14、该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作为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

15、书中关于女画家萨宾那和其情人弗兰茨的“误解小词典”,也很有意思。弗兰茨的经历让他认为“忠诚”是自己最看重也是自己所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而对于萨宾那来说,小时候严格的按部就班的家庭让其心灵深处最大的需求是“独立”,也就是意味着抛开所有旧秩序的“背叛”对萨宾那最有吸引力。其实每个人的行为模式就那几种,我们只是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事情,不同的人身上重复着几种模式而已,如同萨芬娜一生一直在实践各种形式的“背叛”一样。

16、《红楼梦》是一个悲剧,它主要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从繁荣和败落的整个过程。

17、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崔莺莺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住进西厢房。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他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18、  文末也许是对过往的雪藏,也许是延续,但无论如何,两人至死都不会分离。重要的是不管他们的故事会发展成什么模样,作者已经把话说完,并不愿再与我们讨论他心里的世界准则。

19、是的,我们知道,黑暗终究会过去,黎明即将到来;我们也知道,冬天来了,春天不会远了。但是,当下的痛苦是这样的令人窒息,现实的重负压得人只能在地上匍匐爬行,很多人往往等不到黎明,等不到春天,就永远沉寂在黑夜与冬季了!

20、但还是说一句。在原著中,选择轻的,往往更倾向灵与肉分离;选择重的,往往会倾向灵与肉不分离。

21、这次读得很慢,下意识地追随着旧日的足迹,字里行间的思索代替了情节的追寻。尤其是开篇的第二段,整本书的灵魂,是每次打开书都会反复咀嚼,并陷入良久沉思的。

22、当然更可怕的当属21世纪的互联网时代,很多底层的思辨逻辑都发生了变化,我们更善于使用数理,使用模型来阅读、解构世界。

23、人生是如此无奈,一心想羡慕神仙,想摆脱功名、金钱、娇妻、儿孙之“重”的困扰,但生命又不能承受摆脱困扰后的失重之“轻”,生生世世在这个永恒的悲剧中重复,再重复。

24、萨宾娜像一个沉重的幽灵,出现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刘小枫把萨宾娜的身体暂且形容为“妓女玛丽昂”的再生。通往萨宾娜身体的感觉是反意识形态的。而特丽莎的身体则表征了“美好”。托马斯对生命感觉产生的疑惑,使他对两位女士的身体作出了两难选择。在电影《布拉格之春》里,托马斯像个不入流的演员,把肉体的迷恋表现得丝丝入扣。但《沉重的肉身》提出了问题:身体感觉的差异来自灵魂还是身体?

25、书中外科医生托马斯以六个巧合的机遇使他结识了后来成为妻子的特丽莎,并且成为走进他内心深处的第一个女人,也融入进他剩余的生命中,但一切并没有童话中那么美好,相反,书中的他只感到了忧郁与迷茫.正如“永劫回归”的人生太过沉重一样,充满巧合机遇的人生又显太过轻飘和荒诞,难以把握的同时,也难以承受。而事实上,我们在一边不满于这偶然性的人生时,却一边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生命正是由这一个个轻浮虚幻的巧合所组成的特殊事件而堆积组成的(或许,你的梦想本当一位艺术家,作家;可最后,却因种.种巧合成为了我的阅卷老师。)也许只有死亡,才是必然的。而我又想到了金圣叹批《西厢记》:几万万年月皆如水逝,云卷风驰电挚,而疾去也。”笔锋一转,写道“既然天地偶然生我。”,那么“未生已前非我,既去已后又非我也,然则今虽犹尚暂在,实非我也”。于是,“以非我之日月,误而任我之唐突可也,以非我者之才情,而供我之挥霍可也。”是了,人不再是中心,生命不过是宇宙运转几万万年月的偶然产物罢了,这生命实质之轻溢于言表。在面对生命的重大选择时,芸芸众生不过是被环境、利益等等的外界因素推着向前罢了,有多少人有着贝多芬式“非如此不可”的信念呢?

26、下面,我要用一种线索极端明朗的结构,来和你聊聊,这本书讲了什么。

27、弗茨兰是个正直,聪明又善良的人。被萨比娜的激情和活力深深的吸引着,无法自拔,越陷越深。他通过萨比娜获得了爱情,获得了重生,实现了他那普通的愿望。他同时又是一个很愚蠢的人,示威,游行,呐喊。样样都参加。可笑的是他所作的一切都是徒劳,毫无意义的,奋斗了,却什么也没得到。最后在柬埔寨边境,死于抢劫犯的枪口下。人生价值几乎为零。

28、在撰写这份书评之前,我特意到朋友圈里发了调查贴:有多少朋友读过这本,有多少朋友听过而没读过这本?

29、在那个年龄,我们一定是把爱情友情当成真实的,我们发誓像守护生命一样去守护它们。

30、昆德拉在书中举了个例子,当看见草坪上奔跑的孩子,由刻奇引起了两行“前后紧密相连”的热泪。第一行是说:看见了孩子在草地上奔跑,多好啊;第二行是说,和所有的人类在一起,被草地上奔跑的孩子们所感动,多好啊。昆德拉接着强调:“第二种眼泪使刻奇更加刻奇”。

31、读《春宴》的意外收获是她让我原谅了一个曾经伤害过我的男生。书中的每个男人都有他的影子。不知道这是否是巧合。也许世上每个男子都是一样。他们自私,贪婪,软弱,现实同时又可爱,神秘,充满魅力。那个伤害过我的男孩只不过是这些凡夫俗子中的一员。(.)他终究会站在现实的那边。也许他当初的选择,对我们都好。我受伤是因为我看透的太晚。有些伤痛是不可避免的,就像他说的长痛不如短痛。我只能欣然接受这没完没了的伤心。

32、一边是绝世佳人,一边是翩翩少年,一个天资聪颖,一个博学多才,她整天为他哭泣叹息,他时时为她牵肠挂肚。然而,他们的爱情却时刻被压制着。最终,宝玉同宝钗结为夫妻,黛玉疑遗憾地离去……

33、其次,泼辣妇人王熙凤常与其它同污合流,带出一大帮蛀虫,把贾府搞得乌烟瘴气。当今社会上,很多人为谋得官职,不惜贿赂他人,许多有权有势的人借职将自己的亲属谋到职位。……如事情接连不断地出现,后果不堪设想!

34、衔玉而生的宝玉聪颖灵秀,他向往自由,对封建社会的控制极度不满。他死心榻地深爱林妹妹,矢志不渝却以失败告终。

35、《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都是悲惨的,从王熙凤的“一从、二令、三休”到薛宝钗的“可叹停机德,金钗雪里埋”,再到林黛玉的“堪怜咏絮才,玉带从中挂”,无不一一体现。

36、小枫的选题和行文都不是随心所欲的,他精心安排自己的文字乃至篇章的排列,他所选取的叙述方式当然也不是兴之所致。叙事的言语是为了表达思辩的言语所不能表达,虽然所要表达的竟是思想!仅仅是方式的选取已传达给我们的一个重要信息:思想本身无法脱离个体的生命感受而轻逸地独存。于是小枫用文学言哲学所不能。

37、我读《影的告别》,竟再读不出影的虚无,许是鲁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让我不知觉忘记事物表象。诉诸笔端的,已是那个充满灵魂的影。更觉得,鲁迅只是借这份虚无揭露事实罢了。这不仅仅是影的告别。有那么一些人,毅然选择离开这个肮脏的年代,用自己所及的去拒绝浑浊,那种奋斗,有人放开了富贵,有人甚至献出了生命,只有鲁迅,以笔作战。而这一战,打得太久太久,以至于今,再无法忘记。

38、《红楼梦》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的代表作。虽然他只写了前80回,但正因为这80回,就足以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地位。

39、这首诗写于公元757年3月,当时正值安史之乱,诗人在景色明媚的暮春三月,目睹百姓被叛军屠杀、抢劫的种植凶矗锌蚯АI胶右谰桑锸氯朔牵构懿菽拘佬溃∪胧搜壑械娜词锹科嗔埂R虼耍瞬唤⒊隽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叹。

40、虽然人们对历史上各种哲学流派褒贬不但那些哲学家确实应当受人尊敬,他们是如此勇敢而执着地探寻着真理与实践的奥秘。哲学的世界亦梦亦幻,它像一个个不可思议的神话却又源于我们身边一切普通的事物。

41、《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84年。

42、阅读前几章,以为本书的主角就是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而越往下,越觉得诡异,到苏菲十五岁生日的那场哲学宴会上,我才渐渐意识到,本书真正的主角是席德和她的少校父亲,而苏菲和艾伯特只是本书作者笔下的人物席德之父少校笔下塑造的人物,少校创造出这两个人以及他们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作为给女儿席德的生日礼物。而奇怪的是,在少校的笔下,苏菲和艾伯特也渐渐感受到了这个创造者的存在,知道了自己的命运都掌握在他手中,于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脱离了少校的控制,获得了成功。这种被创造者逃离被安排的命运的构思,让我感觉很微妙,甚至感到思维有些被小小的扭曲了。

43、通俗来讲,“祛魅”是指对于科学和知识的神秘性、神圣性、魅惑力的消解,引申之,也可以指主体在文化态度上对于崇高、典范、儒雅、宏大叙事、元话语的能指疑虑或表征确认。

44、春申君是战国四公子之战国时期由于秦国采用商鞅变法的政策,使得秦国的势力不断加强。对周边的各个国家采用军事打击,秦国通过武力打败了赵国,并且接下来要攻打楚国,这个时候春申君出使秦国。向当时的秦昭王,讲明白攻打楚国的利弊。他告诉秦王,如果攻打楚国,势必会两败俱伤,其他的国家一定会在这个时候攻击秦国,就这样,秦昭王同意了春申君的说法。并且给楚王送礼,两国结为友国。

45、巴门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纪提出世界分成对立的两半:光明、黑暗;优雅、粗俗;温暖、寒冷;存在、非存在。他把其中一半称为积极的(光明;优雅,温暖,存在),另一半自然是消极的。轻为积极,重为消极。昆德拉却认为这种二分法很幼稚,认为“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然后他追问“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

46、我们在第一节中引出了巴门尼德和老子关于“轻与重”的相映成辉的哲学思考,那么在这本书中,昆德拉是怎么看待“轻与重”呢。在这本书中,虽然他没有提到老子的哲学思想,但他提到了另一个,那就是贝多芬。昆德拉按照主流的观点认为,贝多芬将重当做了正面的东西,“必然者为重,重者才有价值“。并从贝多芬最后一首四重奏里引出了一句话:Esmusssein(非如此不可),并将其作为本书中对于“重”的引申,不过他还引用了另外一德国谚语:Einmalistkeynmal(偶然一次不算数),用以说明托马斯这个角色的由来。

47、在这个茂密的森林里,所有的动植物都有丰富的情感。它们每一天都经历着不一样的心情:喜怒哀乐、斗争与帮助……看似简单的繁衍生息,实际上是追逐中的温情。在人类眼中的食肉动物都是十分凶恶的,总是会吃掉那些可爱的小动物。而这些也只是食肉动物的表面。其实它们心中也是无私的。你看,母老虎会用自己的舌头帮小老虎洗澡,找来最好吃、美味的东西给自己的孩子吃……

48、也许现时的率真不允许我们伪装坚强,不由,鲁迅文字中的假装,引起我们的不屑。可又曾想过,骄傲独立如他,又怎会用懦弱掩饰自己,只是我们不懂,我们永远承载不了他背后的重压。

49、如果爱情是这本小说的主线,那么充斥在人类之间的普遍的媚俗的讨论与批判就是小说的主旨。托马斯、特蕾莎、萨宾娜都是媚俗的反抗者,但也逃不开媚俗。特蕾莎在爱情上对灵魂的及其忠诚,却因童年伤痛活在对母亲躯体的无限苛责中;托马斯不愿签署悔过声明而被医院革职,但是逃不脱异性的一次次诱惑;萨宾娜对自由精神的向往和实践,在看见别人家庭幸福的场景时也忍不住落泪。

50、《红楼梦》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生活和长辈对于晚辈婚姻的纰漏,可笑的是“指腹为婚”甚至第一次相见就是在婚礼上。可想而知在那时生活的不自主。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林黛玉,虽然很多人都不喜欢她那生性猜疑,多愁善感的性格,但读者们有没有想过呢?她从小父母双亡,又寄人篱下,她感到自己的世界有多么的孤独,为了保护自己,她只能用刻薄的语气去对待他人,这也是她养成生性猜疑的情感的因素。在那时,贾母是她的亲人,而贾宝玉和他的爱情,就像林黛玉的依靠一般,她很害怕失去,所以只能以这样的方式来保护自己。林黛玉在凄凉中死去,身边只有服侍她的一个丫鬟在默默的为她哭泣。这时我也想起了她那被预言的悲惨的一生。

51、微微的雨,毫无忌惮的落着,它滴落在我的身上,带给我的仍然是那一股沁人心脾的凉…….

52、妈妈对我们所付出的实在太多了,而这是我们做子女的一生也没办法报答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妈妈真的真的是世界上最最最最伟大的人,而这怎么可以用三言两语表达出来呢?在这个地球里,每个人只有一个亲妈妈,我们必须争取在有限的时间中为妈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妈妈生日的时候送上最真挚的祝福,唱出《世上只有妈妈好》,就这么简单,妈妈也会觉的心满足足。《春》读后感9《史记》是司马迁的名著,记载了很多人物,我对战国的历史特别感兴趣。今天我翻开了《春申君列传》。

53、林黛玉和贾宝玉两个封建叛道者的爱情最终以悲剧结尾,他们因为同样的对封建的超脱心性而相爱,却又因封建的弊病丑恶而以悲剧结尾,这更突出了红楼的思想,封建的腐朽需要改变,可能会经历坎坷与悲伤,但这是必然的,也需要有宝玉切合民主的思想来带领改革。

54、一本好书,是否应该奉之为一生的信仰加以追捧?书中却说不要偏信唯一标准。

55、★《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600字5篇

56、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伟人司马迁就曾背负着千钧重负告诉我们后人——人的死是有轻重悬殊的。人生在世,不过百年,俯仰之间,铜壶滴漏,人们都矢志不渝地追求着权力、美誉和金钱,承担泰山般沉重的责任,渴望在世间留下自己标新立异的足迹,是为“重”;然而,抚今追昔,回顾这海枯石烂的人类历史,所有的生命都是一场负重旅行,为了一个家庭,男人墨突不黔,女人一馈十起,生活的重担使我们身心交瘁,有些人宁愿选择退隐江湖、抛弃之前餐腥啄腐的世俗生活,放下大义追求私利,是为“轻”。

57、再聊聊这本书的几个角色与“轻与重”的对应关系。

58、“昆德拉人义论自由伦理承认自身的欠缺,肉身的偶然存在,但乐于在自身的欠缺中沉醉,在既不知生又不知死的生存迷雾中找寻和选择兴奋的瞬间。”

59、我觉得被刘小枫带着兜了一大圈,说大家不要相信群体神义,遵从个体人义,最后又提及人义是欠然的,大家还是投入神义的怀抱。人义和神义,这是两种信仰,可标准呢?作者避而不答。

60、writer@mengyaluntan.com

61、确实,东野作为公认的社会派推理作家,他的书一定是让人读完以后掩卷沉思的。虽然这是东野的第一本书,虽然不象后期的书让人读完后背发凉,但也足够让人反思了。

62、马克思曾说过“重要的不是发现问题,而是解决问题。”作家借这些特写鲜明的人物向我们展示呈现。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应当如何选取该过怎样的生活。

63、在进入高中之前,我曾经阅读过《红楼梦》,当时的我只把它看做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如今,我又重温它,心灵又有了新的感触,它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更是当时封建社会对人们的侵害。

64、先介绍下作者米兰昆德拉,捷克裔法国作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他从小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广泛阅读过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的他,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在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独白》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从此便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确立重要地位。但是,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并且作者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在环境的压迫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朽》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以及《被叛卖的遗嘱》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65、我说还好,我说的只是广告公司的一面,而且专挑不好的说,让你对坏的事情有所预期。事实上,人是会变,会发展的,公司也是,广告公司在做应做的探索。日子不好过,不一定未来也不好过。

66、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历史的汗青不会重现昔日的色彩,但生命可以在不永恒的轮回中创造永恒的重量。书中多次提到,贝多芬音乐的一个词,它很薄弱,但这个薄弱的词弹奏起来能够大放异彩,这个词就是“非如此不可”。托马斯本可以继续留在医院,乃至接任院长,只需要写一份无数人写过的声明,依旧做他原本的知识分子领袖,然而生命的重量令他做出“非如此不可”的选择。所以他带着特蕾莎和卡列宁走向一个小乡村,迎接生命最初的纯朴。“非如此不可”一定程度上体现本书的主题,看到这里的时候,尤其是看完全文在返回到这里的时候,我似乎得出了这样的感悟,想到文章以偶然与特蕾莎的相遇引出托马斯与特蕾莎的爱情,又多次提到六次偶然的巧合,托马斯本可以离开特蕾莎,因为巧合,确切的说,是因为选择,托马斯最终选择了特蕾莎作为一生相守的人。“偶然”与“非如此不可”看起来那么格格不入,有一个词将他们贯穿,这就是“选择”,“选择”正是生命力量的体现,轻与重,灵与肉,是媚俗还是超凡,这都需要我们“选择”。选择的力量正体现我们存在的价值,不是“非如此不可”,而胜过“非如此不可”。

67、重读这本书的冲动是缘于一日午间的小憩。我躺在办公室的长沙发上,习惯性摸起一本书,随意翻开其中的一页,准备稍读片刻后休息,于是就遭遇了那篇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书评,模糊的记忆之门也就随之缓缓地开启了。

68、时至今日我才发现差点错过一本奇书,西方哲学发展史的启蒙读物。从苏格拉底到黑格尔到马克思,这些西方伟大的哲学家一代一代的促进着哲学和社会的发展。想分两点谈谈读完这本书的思考。

69、作者将女性的柔弱心理通过简单且富有情趣的性活动展示出来——她们渴望猥亵甚至是羞辱,并藉此获得快感。这是两位女性柔弱的共同体现,同时这种柔弱心理,更是她们生命中“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特丽莎的灵魂,亦如萨宾娜的一次次背叛。或者通过两姑娘的职业,亦可窥见她们性情中的柔弱。一个是摄影师,一个是画家,都擅长捕捉生活中的细微景象,由此亦可感知其心理的柔弱。再者就是二人对美的偏执追求,特丽莎腋下夹着《安娜·卡列尼娜》的含蓄表达,与萨宾娜反对所谓极权主义厌恶媚俗的直白表现,都体现这一点。

70、弗兰茨,是“重”的代表,但遇到萨比娜后,他内心的“轻”却被唤醒了。他聪明,俊朗,有才华,懂得萨比娜的画,他是大学里名声显赫的教授,并经常受邀到国外大学去讲课,获得聚光灯的关注,但是他却讨厌象牙塔高墙的围困,讨厌在“比墓地还要凄惨的一捆捆发黑的论文堆里”生活一生,以至于感到“在言语泛滥、数据失控、文化消亡”里喘不过气来。他渴望在历史进程中,一展自己澎湃的革命情怀,在伟大的进军中留下足迹。他外表强壮,内心却柔软。即使与妻子闹掰,准备结束23年的婚姻时,依然怕妻子受到伤害。当他面对萨比娜肉体的诱惑时,认为爱是放弃力量。这是一个在事业的责任中,在家道伦理中恪守最后良知的人。是在认识萨比娜后,他心中的“轻”才被唤醒,才有了向世俗婚姻决裂的勇气。他余生的几年,虽然始终和一个比他小很多的女大学生在一起,虽然和萨比娜分离了8年,萨比娜渺无音讯,但萨比娜却始终在他的心中占据着灯塔的位置,萨比娜虚幻的身影和眼神依然在他脑海中是他坚定信仰的源泉。尽管他最后在柬埔寨内战结束后的一次声援进军中,不幸被恶人所杀,但他在最后闭眼前,对于妻子克洛德毫不妥协的眼神,显示出,他对他的这次进军行动毫无一丝悔恨的决心,这与他刚刚与妻子宣布离婚时的懦弱的性格是不同的,说明他从“重”中已经蜕变出来了对于“轻”认同。

71、书里的一个情节特别让我感触良多:特雷莎的妈妈年轻时很漂亮,她有九个追求者。第一个最英俊,第二个最机智,第三个最富有,第四个最健康,第五个最高贵,第六个最会背诗,第七个曾周游世界,第八个会拉小提琴,第九个最有男子气概。特雷莎的妈妈最终嫁给了第九个,不是因为她爱他,而是因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她不爱特雷莎,她觉得特蕾莎是她的拖油瓶,害得她被迫呆在第九个男人的身边——她一直在想另外八个都比第九个好。她在想她还没有追求过别人,于是,她离开了最有男子气概的男人,追求一个没有男子气概,犯过几次罪,有过两次离婚的男人。后来,她嫁给了他,从此,她开始沦落,渐渐失去美貌,变成泼妇。

72、“……我想,他可能挺绝望的,也许在东北某个小城,听说**那一瞬,眼睛都会放光,拼命干了三年之后,以为能进京朝圣般来**上班。但,就像练就了一身伏牛打虎的本领,想去的地方却是文质彬彬和歌舞升平。

73、只到改革开放的这二十年,国家才真正得到了发展,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地耸立起来,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这一切,都只能是在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里才能做到啊。《春》读后感13今天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春》。学完这课后,在深深的(多余)陶醉之余,我还感受颇多。

74、我想,如果从“形而上”理解,整个世界是“轻”的,它是没有终极意义的。但我们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是鲜活实在的生活在“形而下”的人,那么该怎么理解这种“轻”呢?

75、崔莺莺是一个大胆,美丽,善良,温柔的贵族小姐。生为一个相国小姐的她,从小就在妈妈的管教下受到了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接受过很多的封建道德教育。当她与张生恋爱,她从一个乖乖女变成了一个“违背道德”坏女子,就构成了思想与行动上的矛盾,在我看来,崔莺莺能与张生相爱,挺不容易的。

76、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也意识到了这些,他知道这性的人生,决不能随波逐流,可他却没有像居里夫妇一样找到自己的使命感,而是以放下负担的方式,拒绝媚俗的社会。可没有负担的他变的太过轻飘,反而难以诗意的栖息在这片大地上。因为他努力去感受凡夫俗子所享受的轻松,而承受着‘轻’的痛苦。这种轻松的实质却是人生的虚幻。但事实上,这样的生活也绝非他想要的,他时常沉思于一句德国谚语:“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有活过。”只有一次的人生,用于享受也无法通过经验对比得知对错,毕竟追求不平凡往往是平凡的,反之,追求平凡就显得那么不平凡了。然而这种平凡并非是托马斯那样的放纵享受。如果想要生命不朽,就必须创造自己独立的人生价值,如果在此同时又不愿被世间的媚俗所感染,那就要向尼采说的一样:“个体必须始终在社会中挣扎求生,才能使自己不致幻灭”。那么这种超脱于媚俗的平凡就是像杨绛先生一样“无名无位自在”的平凡,超脱于世俗之外,又有着贝多芬式的非如此不可。这样的人往往有着平凡的,淡然的心态,也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所想要的。相信他们的平凡,他们的执着,他们对自己的理解,会让他们在这宇宙的小小一角奏响生命的凯歌。

77、★《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小说读后感八年级作文

78、姑娘听到这个就懵了,那广告公司岂不是没法去。里面的人,都处于怎样的精神状态呢?

79、再看作家郑振铎先生笔下的春天又是多么光彩夺目:"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80、故事曲折,情趣细腻《西厢记》真是爱的美学宣言。什么是爱情美学宣言?在王室报的文章中,莺莺和长生公然战胜封建礼教,守护纯洁干净的爱情,公开发表就是宣言。

81、当她遇见一个“她所见过的最好的人,优秀、聪明、迷人。”,但是那个在他们情人之间隐形的契约之中,当他试图离开冲破这个隐晦的链条,在没有任何商量的情况下,离开自己的老婆,转向和她建立永久的联系,甚至是走向家庭的牢笼。她知道之后,先是流着眼泪前去抱他、吻他,被这种为爱义无反顾的牺牲举动感动。但是想到未来的种种负担,她便觉得这个人不是游戏的玩伴,而是一个囚禁的危险牢笼。于是她像在人间蒸发一般,离开了教授,谁也不能在她的自由中重伸一脚进来。

82、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E0ODc2Nw==&mid=2650425782&idx=1&sn=22e2f9f7b7b2bbb1ac73c8608b6eda05&chksm=bef20f068985861002c5e49b9474ba007866b5262dcfa0230515dba42cc486e2417c08493ac2&mpshare=1&scene=1&srcid=0922iuN0bp05fVLQUg9krNJo#rd

83、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正当大家束手无策时,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但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

84、前两天,有个师妹要去某知名广告公司实习。来问我,一些职业规划的事情。

85、于大众共通的记忆,就应有你的高三VS高三暑假的区分。

86、我看东野的书不太多,也就八九本,但能感觉出他的文笔越到后期文笔越简约朴实。《放学后》作为他最开始写的书,还能看出有些工匠的感觉,但到了《白夜行》的时候已经越来越有大师范了。

87、人们常说《西厢记》是喜剧,吾深感如此。张生看似有愚钝笨拙,但其实质无非是追求自身的真爱,所表所露都是自然真诚的,于生活中不易寻觅而已即不常见的更难拥有,遂讥之天真,实则笑己矣。

88、轻的往往倾向于灵与肉分离,重的往往倾向于灵与肉不分离。

89、故乡可以返回,有家人可以依靠。现在开始,我会更爱我的家。

90、最令人惊艳的是梦境与想象,尤其是特丽莎和萨宾娜两位姑娘的梦境与想象,离奇而不可思议,却又与现实相扣令人着迷。因为梦境和想象都是心灵状态的直接反映,所以惊艳于作者能用这么美的方式直接刻画人物的心灵,宛如文字的饕鬄盛宴,令人沉醉。

91、读完这个故事以后我为春申君的才华感到敬佩,以一人只扣就能说退百万秦军。但是我也看到春申君的私心他宠幸了准备送给楚王的女人。在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楚事情的对错,思想也要端正,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春》读后感10朱自清先生在《春》中描写了春天的小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你看,在作家的眼里,连春天的小草都是那么美丽,富有生机和活力。

92、上面那个说法,我第一次没有读懂,后来是看到了网上关于“刻奇”这个词层层推进的含义,才恍然大悟。它层层推进的含义如下:

93、当她收到了张生的情诗时,终于鼓起勇气回了一首《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凝视玉人来。”读到这里,我笑了,我想:崔莺莺是幸运的,因为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正如沈从文所说:“我这一生中,行过许多路,走过许多桥,看过许多云,喝过许多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最好的人。”的确,崔莺莺是幸运的。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当她写下《明月三五夜》,短短20个字,意味着崔莺莺从此走上了叛逆的道路,去追寻自己的爱情。

94、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希望国际部每一位同学都能爱上阅读,勤于思考。

95、这个故事这让我思考着,领悟着,体会到作者所谓的“轻”就是生命在最原始的时候带给我们的可以享受的一切,比如:自由、爱情,友情等,而“重”就是人身在社会当中所产生的、必须面对的责任、欲望、困难、灾难等等。“轻”、和“重”在我们的生命中都是不能被忽视,客观存在的。就像书中主人公那样当两者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毅然选择了一直向往的东西,这就是“轻”,以为“轻”便是他的追求,但随后又发现其实生命中不能缺少令他沉重的东西,这就是“重”,但生命只有一次,他已不能重来。

  发布日期:2023-09-11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