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读书的四字成语(73句精选好句)

热爱读书的四字成语

1、作为学生的我,更应当常读书、读好书。以书为友,以书为鉴,让书香伴我成长!(热爱读书的四字成语)。

2、尽管条件艰苦,可她坚持把自己埋在书堆里,因为她知道只有以书为伴,才可以走出大山。

3、(答案)(1)张冠李戴 (2)囫囵吞枣 (3)饱经风霜 (4)恍然大悟

4、(6)比喻准许做某事。            (     )

5、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

6、 (l)国庆节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聚满了人,你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成语来形容人多。

7、(昼耕夜诵)白天耕种,夜晚读书。比喻读书勤奋。(热爱读书的四字成语)。

8、(造句)哎哟,哈老干净了啊,你看了,皱皮垮脸的。

9、出处:《列子·开瑞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10、阮校长是数学名师,这五个字的概括主要是针对数学问题的,但对我还是很有启发。“懂”的基础是什么?无论是课堂上听懂讲课,还是考试时看懂题目,基础都是“阅读”——听力其实也是一种阅读,只是接受信息的官能不同罢了。“对”的基础是什么?就是语言的精准表达:辞能达意、笔能应心。心里明白,但是写不出来,写出来的字面又和你心里所想的意思不一样,阅卷人只按照后者评分,得分的概率也就降低了。辞能达意、笔能应心,这种能力并不完全来自机械的听说训练或者写作训练,如果词汇量不够、言语思维不发达、思路狭窄、见识浅薄,即使每天做几个小时的表达训练,也只能在低水平徘徊。所以恐怕还是离不开持之以恒的读书。

11、试题分析:①独具匠心:巧妙的心思。具有独特的巧妙心思。多指技术或艺术方面有创造性。②妙笔生花:比喻笔法高超的人写出动人的文章。③张冠李戴:张冠李戴。冠:帽子。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事实或对象。④囫囵吞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后引用为成语。比喻笼统地接受,不加分析、甄别,不求甚解。

12、(3)爷爷一生经历了太多的苦难,真是(       )。

13、所谓“懂”,就是听课时懂得原理,答题时看懂题目。所谓“会”,就是能够按照平常练习的程序把题目一步步做出答案来。所谓“熟”,就是通过反复训练,熟极而流,考试时不用花时间去思考程序问题,凡是做过的题目类型都能如流水线一样快速解答出来。所谓“巧”,是更高一步的要求,遇到熟悉的题目,找到省时省力的解法;遇到陌生的题目,能在已知信息之间巧妙搭建桥梁,把原来熟悉的程序牵线搭桥用进来。所谓“对”,就是表述准确,无论是言语的还是符号的,用规范的学科话语表达出来。

14、琼楼玉宇:指月中宫殿,仙界楼台。也形容富丽堂皇的建筑物。宇:房屋。

15、我很喜欢读书,童话故事、自然、科学类的书籍都是我比较喜爱的。以前,妈妈给我买的都是一些图片多、文字少的书。现在,我学会了汉语拼音,认识的字也多了起来,可供我选择的书类也越来越多。读书,让我知道了日月星辰都是千变万化的,物转星移都是有规律的;读书,让我陷入了童话世界的海洋,一篇篇小故事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读书,让我接触到了很多像字谜、脑筋急转弯类的知识,让我在课间与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变得更活泼有趣…到了休息日,我最喜欢让妈妈带我去书店,那里可以满足我所有的需要。我最近迷上了恐龙,只要是与其相关的,像科普、漫画类的,我都特别的热爱,就是想把每一种恐龙都认识的详细一些。当然,读完书,也要出去走走,运动一下,我会去踢踢球,要保护好我们的眼睛哦!

16、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国送回赵国邯郸。后来比喻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本人。注意“璧”原指和氏璧,上下结构。

17、(答案)你的培育之恩一生难忘   同学友情如同兄妹情谊,保持联系  (答案不唯一)

18、上一年级时,我遇到了刘老师,特别爱听刘老师上课,课上经常给我们读故事《君伟上学去》《小猪唏哩呼噜》《我喜欢书》……一个个故事深深吸引着我,于是喜爱故事的我开始借书、买书,《大卫,不可以》、《爱丽丝漫游奇迹》、《笨狼的故事》等,渐渐地,家里的书也越来越多。我也越来越喜欢看书,遇到好玩的地方,我会捧腹大笑;遇到感人的地方,我会泪流不止……故事中的主人公陪伴我慢慢成长,一年级“三叶草”读书节的时候,我读完了老师推荐的所有书目,还成为班级的故事大王呢!           

19、试题分析:(1)人山人海:人群如山似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摩肩接踵: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联袂成云: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形容人特别多。(2)用来说明时间宝贵的语句还有: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 (李白)

20、试题分析: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成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作答时首先大致了解句子含义,明确待选项一项成语含义,结合具体选项,两者对照答题即可。“兴致勃勃”形容兴头很足,可用来形容爸爸向我推荐书时兴奋的神态;“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此句中我读书入迷的情态可用这个成语来概括。“栩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本句中指人物刻画非常形象;“囫囵吞枣”原指“把枣整个儿吞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做事不加思考,笼统含混,本句中指爸爸对我读书方法的告诫。

21、28岁的李琳,获聘为南方医科大学的教授,年薪90万,安家费220万;

22、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形容事物、事情原委很清晰,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23、如果我是一朵鲜花,就给人们带来一份温馨;如果我是一株小草,就给人间增添一份春色。

24、 (示例):兹予绩服之初,日思讲议之益,谓~之乐,尚可推以与人。◎宋·苏辙《范镇可侍读太一宫使告词》昼耕夜诵(zhòugēngyèsòng)  (解释):白天耕种,夜晚读书。比喻读书勤奋。

25、(释义)成语出自晋·陶潜《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26、我平时是一个活泼又可爱的女孩,我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读书,家里的书架上已经摆放着几十本书籍。我还经常去图书馆看书,我看过的书可多了,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都有。有漫画绘本,有寓言童话,还有中外名著等等,举不胜举。

27、指(  )为(  ) 亡(  )补牢 与(  )谋皮 画(  )点睛

28、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29、(  )然大(  )   (  )经风(  )

30、试题分析:A项中“奄奄一息”读音有误,“奄”只有一个读音:yǎn,“奄奄”形容气息微弱。C项中“刽子手”读音有误,“刽”字只有一个读音guì,“刽子手”是执行死刑的人,后来也泛指镇压人民、屠杀人民的专制统治者的爪牙。D项“躯壳”中的“壳”读音有误,应为qiào,指相对于精神而言的身体。运用排除法,A、C、D三项均有错误,故选择B选项。

31、三言两语  千言万语  豪言壮语    花言巧语

32、(2)老师告诉我们读书要读精读透,不要(      )。

33、你看,是哪个小姑娘每天缠着妈妈为她朗读故事;

34、(2)比喻可以起保护作用的有威慑性的力量或有权势的人。 (     )

35、A.这间卧室布置得大方得体,每件物品都放得恰到好处,令人赏心悦目。

36、句子:经过他(    )地工作,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希望他以后能(    )。

37、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商业还没有铺天盖地,恶俗亦未昂然无忌大行于世,书店里多是比较严肃的作品,还没有像今天这样,遍是知识垃圾和无病呻吟的读物。一个西北边城的孩子,能够看到的世界,可想而知,少得可怜,但是幸而有书籍的陪伴,打开了心灵的世界,能够了解到人生和世界的无限丰富,而且从书中感受智慧,懂得高尚深沉和崇高壮美的真实性,并为之动容,沉浸不能自已,正如柏拉图那个著名的隐喻,挣脱了蒙昧阴暗和枷锁,走出洞穴,从而产生信念,追寻志趣,愿意投身智慧。高一的时候,我开始梦想做一名学者,在大学里从事高深的学问,我想报考北京大学,因为那里有中国最大的大学图书馆。这个梦想,毫无悬念地实现了。没有什么动力,能够像热切的梦想那样,推动我在令人窒息的高中课业中快乐地学习,还挤出所有课余和自习的时间,如饥似渴地自由阅读,长想自己能够放飞梦想,展翅翱翔。高三的最后一个学期,几个老师干脆对我听之任之,任由我在他们的复习课上读些毫不相干的闲书。我曾经想学美学、学人类学、学比较文学、学历史,最后我决定要学哲学。然而北大的哲学系根本不在西北这种不发达地区招生。最终我报考了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我觉得学不了哲学,到中文系读古书也是很棒的;第二志愿我报考了考古专业。这一选择,颇有惊悚的效果,老师们和我父亲都很困惑。1987年,经济大潮已经席卷中国大地,“教书不如卖红薯”,教师这一行当,还没从“臭老九”的社会身份定位中翻过身来,就已在人人下海发财和读书致富论的浪潮中打入泥沙,直接沉底,校长和老师都很负责任语重心长地找我谈话,问我为什么高考无忧,却不报考北大的招生目录中唯一看着还像样的经济法专业。父亲则忧心忡忡地说:你花钱买书不眨眼,将来读中文当老师,既贫且贱,还不得穷死?难道我还能养你一辈子?并且他列举自己毕业时武汉大学要他留校任教幸而没有服从为例,历数同学中留校的都没有好日子好下场,来劝说我学点不那么玄虚缥缈的东西。从他们的劝说中,我觉得我未来准定是潦倒无着,贫寒而无立锥之地了。不过我不为所动,因为我热爱我的梦想,热爱沉浸在思辨和人文学术中。看到我的坚持,父亲说:你真的想好了?想好了就去做吧。四年后当我报考了研究生,他又同样劝说我早日工作,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而最终又同样如此鼓励了我。多年之后,当我面对儿子,看到他从产生梦想,到今年申请大学,其间他数次与我们商量取舍去从,我总是想起父亲对年少的我的一路鼓励和不遗余力的呵护。面对孩子的选择,我也会感到无助,心里没底,但我终于能对孩子说:儿子,如果你想好了,愿意面对一切艰辛,就去试试吧!我的孩子冲刺他的最高目标的时候,承受了压力,应对了挑战,展示出了他最为美好的才性,实现了我想都没有想过的梦想,远远地超过了当年的我。事后他才告诉我,他很早就想去那所学校,步入拱廊,走上那条宽大的楼梯,坐在他魂牵梦绕的古老拱顶下读书。他做到了,因为他也是一个从小热爱阅读的孩子。当我身为人父,看着挺拔自信的儿子,为他感到骄傲的时候,我想,父亲一定也视我为骄傲。造就这一切的,是出于趣味、不含功利目的、不追逐外在成功、全力朝向文化的阅读,这种阅读早熟而严肃,挑战心智,因了内在的热情而持续不辍,它难以估量地提升了人生的品质,我和我的孩子从中获益终身。

38、(3)我认为这条建议很有价值,便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39、万户千家  万(  )千(  )  万(  )千(  )  万(  )千(  )

40、晓慧很羞愧,新买的学区房装修的很漂亮,可除了孩子的课本和作业,家里未曾出现过任何一本书。

41、规律总结:语文学习过程中,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语言积累,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世界文化异彩纷呈,其中有许多该背诵记忆的东西,我们应对歇后语、名言、警句、言语、对联等给予重视。

42、我一直生活在这个温暖有趣的大集体里,我爱我的同学,更爱我的老师们,是他们帮助我不断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探索。我喜欢读书,在我的书橱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有空的时候,我就会拿出一本书来看得津津有味。每当看到我喜欢的书时,里面的故事和人物就像看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里一一闪现,而我的心也总是随着里面的情节跌宕起伏,时而为之伤感,时而又被逗得呵呵傻笑。

43、 (解释):眼珠子一动不动地盯着看。形容注意力集中。

44、(造句)勒两个人,一天到晚扯皮拉钩,吵死人!

45、到了六年级,痴迷于阅读的我更是废寝忘食,每天看一个半小时的书。从散文到了小说、科幻,现在的我看的书已经不下几百本。

46、如饥似渴(rújīsìkě):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多指学习。出自三国魏·曹植《责躬》计:“迟奉圣颜,如渴如饥。”

47、千里冰封:通过夸张的手法描写北国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冰雪世界。

48、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用心读原著,了解关键情节,经典片段和名言警句,才能轻松应对试题。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鞠躬尽瘁”意思是小心谨慎,不辞劳苦,竭尽全力,形容诸葛亮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孙权、刘备联军大破八十万曹军,奠定三国三足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诸葛亮计谋的重要体现;“舌战群儒”写了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的故事。

49、A.烟笼寒水月笼沙     B.明月楼高休独倚

50、坐立不安:坐着也不是,站着也不是。形容心情紧张,情绪不安。

51、读一本好书,如同一泓清泉,甘之如饴。《哈利波特》系列带她走进魔法世界,在一次次的正义与邪恶的魔法斗争中,她深深感知哈利的善良、坚毅、果敢!静静地读着《安妮日记》,泪水不时沾湿她的脸庞,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祈求世界和平,永无战争,人们永远生活在阳光之下!

52、(      )然无存 (      )然若失 (      )然起敬

53、试题分析:“司空见惯”中的“惯”是“习惯”的意思;“群策群力”的“策”是的“计策”的意思,“独出心裁”中的“裁”是“构思”的意思。“集思广益”中的“益”是“有益”的意思。“标新立异”中的“异”是“不同”的意思。“迎难而上”的“难”是困难的意思。“百折不挠”中的“挠”是“弯曲”的意思。“莫名其妙”的“名”是“表达”的意思(1)“群策群力”意思:发挥集体的作用,大家一起来想办法,贡献力量。“集思广益”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意思相近;“独出心裁”意思: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泛指构思、设计或心中的想法独具一格,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意思:提出新的见解,表示与众不同。意思相近。(2)迎难而上:就算遇到困难也不退缩,迎着困难去克服它。形容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敢地挑战。百折不挠:形容人的意志坚强,气节刚毅高尚。两者意思相近。

54、有比喻义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我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不过我一定会努力弥补,希望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56、手不释书(shǒubùshìshū):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出自《北史·序传·李义雄》:“义雄有识悟,勤学,手不释书。”

57、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这个词语比较简单,不容易出错。

58、(答案)鸟语花香、阳光明媚、如诗如画、杨柳依依

59、常指随意摘取诗文中的一部分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愿意如何。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春秋时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动时,使节们往往以赋《诗》为表达己方意愿的手段。然赋诗者与听诗者可以对诗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诗的本义。此典的形式常有:“断章取义”、“断章取谊(古谊同义)”、“断章载句”。现今还用,不过已转为贬义之辞。

60、心地( )良      秋高气( )        万里( )云

61、(造句)叫你做个事,挨挨擦擦滴,非要人款重话!

62、(胃药广告语)          无胃不至——(     )

6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情况。平时的学习中要养成日积月累的习惯,对各种形式的词语分类整理,就可以轻松应答此题。

64、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注意“倒”的字义和写法。

65、这样做很好,可以说是一举()得,(  )全其美。

6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67、每当孩子看见绿树、鲜花,感受到春风、夏阳,都会想起相对应的成语,记起成语背后蕴藏的历史故事和典故,并从中习得为人处世之道。

68、比如成语的考查。能不能准确使用成语和熟语,也是中高考常见的考点。成语或熟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学生在实践运用中才能掌握和内化的。而且其意义也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比如“每况愈下”,这是我们所熟知的,但是原来是写作“每下愈况”的。章士钊用错了,鲁迅讽刺过,但是后来大家也就这么错误的用下去。高考命题以当年的成语词典为准,划分出成语的正误,然后故意制造出若干在意思和用法上有问题的句子,让学生来选对错。这种做法和读书也没什么相干,没有哪位作家故意用错成语给学生埋雷。那么如何对付这种凭空生造的错句呢?学生和老师都不会选择读名著,完全没效果。大多还是从成语词典里把易错的成语挑出来,揣摩它们可能如何用错,然后归为六大类二十二个小点(我曾经这么归纳过),牢牢记住,期待考试的时候能一眼认出。

69、比如病句,个人认为,病句并不影响日常的表达和交流,在书面表达中确实会给文章带来瑕疵,但是有时候,病句也是语言创造力的表现:如果人人都按照主-谓-宾-定-状-补等语法逻辑讲话,诗人会有灭顶之灾。所以我的意思是,在义务教育阶段,适当地教会一些语法规范,是有意义的。但是把这些语法规范单摆浮搁地放在高考这种选拔性考试中,就有点本末倒置。学生和老师不可能从司马迁、李杜、鲁迅的作品中找病句(虽然按语法逻辑,他们的作品中病句很多),只能继续归纳套路,记住病句的六大类型三十七种变体一百单八个例句(我也曾经这么归纳过)对答题才真有效果。

70、兴(  )安(  )      前(  )后(  )     琼楼(  )(  )  

71、(1)滚瓜烂熟(2)著作等身(3)若有所思勤能补拙

72、我数学不大好,但曾算过这样一笔账:青少年高中毕业,升入理想的大学,是人生的起点,不是终点。他们大概还要活下去,要求学工作,要结婚生子,要养老送终。按照今天中国人的平均寿命,18岁高中毕业,他们至少还有60年好活。假定这个算法没有大错,那么中考和高考,只是他们人生起步阶段两次重要的考试而已。别说当前的考试命题跟学生日常的读书没有什么短期、显性、直接的关系,即使真有这一天,学生不真正读书就没办法在考试中得分,也没要必要用考试做诱饵或者以考试为目的说服或教育青少年读书了。否则当他们不需要考试的时候,也就真的不会再读书了。

  发布日期:2023-09-10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