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蝶恋花(52句精选好句)

晏殊蝶恋花

1、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2、王国维先生曾用此三句来解释治学之道,认为乃为学三重天之第一境界。跳出了狭小的爱慕与柔情,王国维对词意的夸张似乎更显现出这首词的普适性。(晏殊蝶恋花)。

3、此词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篇之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上片描写苑中景物,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4、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5、这是晏殊《蝶恋花》的译文,《蝶恋花》全词如下:

6、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7、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8、“西风凋碧树”一句既有一夜未眠的卧听落叶声音的回忆,又能给人强烈地肃杀的感觉,西风杀伤力太强。景是萧瑟的,人是孤独的,作者将这一句提到第一句来写,给人的印象深刻,尽管野外空旷,能望很远,但是也看不见思念中那个人的身影。

9、词作至此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可我们知道,无论是幽闭的空间还是开阔的环境,换了环境换不了心情,相思之病只有一味可解之药,那就是被思念的人儿。

10、眼前的景致是那么的让人透不过气来,换个环境换种心情吧,于是,女子“独上高楼”。“独”字,照应了前文的“离别苦”。范仲淹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女主人公却偏偏上高楼,她目的只有一个——望尽天涯路。因为,站得高,看得远,望穿秋水,没准就可以看见良人的身影呢。只是极目远眺,哪里才是他所在的方向呢?

11、登高远望,望不见自己思念的人,因此“欲寄彩笺与尺素”,但“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和尺素都是书信的意思,望而不见,借书信来表达相思,山长水阔,又该寄向哪里呢?书信也难通,令人倍感凄凉。张元干的词中有“雁不到,书成谁与”,来表达这种无奈,但是这首词就更加委婉,就算是有鸿雁传书,也无济于事。

12、我们中国文学传统,有一种“文章憎命达”“诗穷而后工”的观念。晏殊一生,富贵显达,所以,大家对他的词作,不甚重视。其实,我们忽略了,除了人事外,还有一个万物勃发的自然界。敏感的人,总能捕捉到其中的变化以及这变化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13、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14、这三句在原词中都各有本意,经王国维辑录在一起,并赋予“求学三境界”的新意后,不但使这三句得到升华,连原词也是焕然一新了。细细品味,我们会为这三境界而折服而感动。前两个境界是第三个境界的基础与前提,而第三境界又为处在前两个境界中的人带来了希望与信心。“独上高楼”登高远望“天涯路”,幻想着“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必然会增添即使是“为伊憔悴”,纵然是“衣带渐宽”也是永不放弃的信心。学无止境,每当寻到“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除了那种成功后的愉悦感觉之外,更会发现自己实际上是又登上了一层“高楼”,而此时又会发现更新更美好的境界。

15、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16、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17、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18、晏殊(公元991—1055年),字同叔,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根据《宋史·晏殊列传》所记,晏殊七岁能写文章,十五岁时,与一千多名成人一起参加考试,当时宋真宗亲临考试现场,小小年纪的晏殊,竟神气不慑,下笔就是一手好文章,得到皇帝的赏识,赐进士出身。

19、“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女子给爱人写信,一般用彩色,多是粉色的纸,比如薛涛笺,就非常的精致美好。“尺素”源于《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想要把浓浓的相思寄托在书信之中,可山高路远、山长水阔,该往何处寄呢?所谓“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所谓“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

20、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21、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他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全宋诗》中收其诗160首、残句59句、存目3首。在《全宋文》中存散文53篇。

22、正因为如此“斜光到晓穿朱户”的明月引得她十分不满,将自己的情绪,归结到外物上,在古诗词中是经常采用的手法,李商隐也有:“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的五十根弦都让人无端的恼怒,因为它能令人想起伤心的往事。这种情绪看似“无理”,却是“有情”,女子心中的无奈,离愁别恨中的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

23、在晨昏交替中写尽闺中人的相思,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写燕子无知,明月无情,花含愁,兰带泪,从早晨到夜晚,从屋内到屋外,时时处于相思中的女子如花一样让人爱怜,看到这里给人感受是“情何以堪”。

24、和“燕双飞”相对的是“人独立”,女主人公的愁思即由此而来,孤孤单单一个人,如何能看得这成双成对的燕子在眼前翩翩飞翔,自在嬉戏呢?哀景衬托哀情,乐景更增忧思。来凑热闹的还有明月,“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25、“槛菊愁烟兰泣露”。菊、兰、露均为高洁之物象,栏杆旁种着菊兰,菊笼罩在薄薄轻雾之中,兰花沾露而低垂,主人公的生活环境是极为幽雅的一个所在。下文中的“罗幕”“朱户”也照应了这一点,罗幕是丝织的帷幕,“朱户”即朱门,是指精美的宅第。女主人公就活动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但极为幽静雅致的庭院当中。

26、"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27、人们无法揣测晏殊的爱情,只能从他的词作中,寻到些蛛丝马迹。就像这首词中的那些字眼,明月离恨、西风碧树,彩笺尺素……正是“山长水阔知何处”,一片恋恋离愁低吟不绝。

28、晏殊平日好与贤士相处,对于提拔后进,更是不遗余力,如孔道辅、范仲淹、宋祁、欧阳修、韩琦、富弼等人,皆出其门下,但他的仕途也并非平步青云,曾经一度遭到小人陷害。原因是宋仁宗即位之初,年纪尚幼,刘太后奉真宗遗诏垂帘听政,但仁宗生母为李宸妃,掌权的刘太后在仁宗出生即将仁宗占为己有;李宸妃去世,晏殊奉诏撰写李宸妃墓志,当时正值刘太后听政,故墓志仅写李宸妃生女一人;迨刘太后崩,有人始把晏殊未在墓志中具实写出李宸妃为仁宗生母,拿来大加挞伐,晏殊为此遭到罢官。

29、(赏析):此词经疏澹的笔墨、温婉的格调、谨严的章法,传达出作者的暮秋怀人之情。上片由苑中景物起笔。“槛菊愁烟兰泣露”,开篇即推出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为写照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轻寒”,即是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又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前人往往视明月为聊寄相思怀抱的多情之物。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孟郊《古怨别》:“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张泌《寄人》便径直赞叹明月多情:“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而作者却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当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不也是情理中的事吗?后来,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怅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正是从同一方向去发掘明月这一意象的丰饶而复杂的内蕴。

30、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

31、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谙:熟悉,精通。离恨:一作“离别”。

32、另外,晏殊也对“昨夜西风”一语颇为偏爱,在他另一阕《采桑子》下片写有“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笼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同样也是运用西风具有凛冽、萧索气候的特征,暗喻人心正饱受风霜凄冷之苦。

33、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34、昨夜西风猛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35、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惨淡的烟雾,兰花沾有晨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暮秋清晨,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也因忍受不住这秋天的寒意,双双向南方飞去。一夜辗转难眠,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相思之苦,银辉洒向人间,一直到了拂晓,还斜照着红红的门户。凋零了绿树。秋风萧瑟,落叶飘飘。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36、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37、例词:(北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38、    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殊等诸公所不许也。”

39、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40、这首小词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三句闻名于世,是一首抒发离愁别恨的上乘词作。婉约派词人的怀远伤感之作,大抵都褪不去忧郁的底色,词境上也显得不够开阔。唯有此词,以高楼独倚的姿态,写尽天涯人生路上的孤独,读来不禁伤怀且蕴含了广大而深切的苍凉。其词意之悠远、格局之阔大,皆非同类婉约词所能比拟;一枝独秀,如寒梅傲雪,令人在“忘尽”之余,虽苍茫悲壮,却也辽远阔达。

41、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42、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43、主播:窦琳声音塑造培训师 专职配音师 有声小说演播者,酷爱朗诵,声音温暖大气. 

44、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45、(作者):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46、   这是一个自由又任性、开阔又禁锢、舒适又离乱的朝代。盛与衰在此交融,高雅与低俗在这里磕碰,尘世的欲想与来世的幻想在这里纠结。只有动荡并立、雅俗同分的时代,才能够看到如此妖娆与壮烈。一带江水,将大宋一分为一半给了风花雪月,一半给了山河壮烈。悲壮与妩媚同存,贪欲与愤慨并彰,还有数不清的繁华,汴梁的车水马龙、杭州的暖风曛醉、勾栏烟巷里的醉酒弹歌,宋词是一幅旖旎又壮烈的山河画卷。

47、春天女悲,秋天士悲,作者在这首词中,写的是闺中女子秋日怀人的景象,没有铺排锦绣的句子,却达到了情致深婉的表达效果。

48、《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此词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篇之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

49、词的上片,女主人公幽居在幽雅而相对封闭的环境里,独品离愁别绪,夜不能寐。晏殊敏锐地捕捉了周围环境中一切和心绪相符合的地方,淋漓地传达出了女子的心境。

50、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51、秋天的菊花看似含愁,兰花也沾上露珠,仿佛在轻轻啜泣。整座庭园笼罩一层蒙雾,带着轻微寒意,燕子为躲避寒冬到来,成双飞走。皎洁的明月,不知离别的痛苦,倾斜的月光,直到天明都穿透在红色大门上。

  发布日期:2023-07-28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