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诗歌特点(25句精选好句)

徐志摩的诗歌特点

1、真挚地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徐志摩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他的诗歌特别是其中影响最大的抒情诗,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突出特点在于:

2、[4]李世兵.爱的极致———梦变———《再别康桥》教学反思[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06.·86·鸭绿江年期

3、上午9时30分,发布会准时开始。本届诗歌节以《志摩的诗意世界》情景短剧方式开场。

4、  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5、依依惜别的款款深情和诗歌的韵律节奏丝丝入扣地结合在一起,“音乐美”在《再别康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诗歌每节两韵,节节转韵,所采用的韵脚多是发声绵长的复韵母,形成一种既韵味悠长又潇洒灵动的听觉效果;“轻轻地”、“悄悄地”这类叠词的使用,奠定了诗歌舒缓轻柔的调子,流露出依恋之中的惆怅伤感情绪。另外,诗人对于诗歌外在形式的“建筑美”也是精心构造的。

6、据后来张幼仪回忆,当徐志摩和狄更生在一起的时候,“他是那样快活,完全在另外一个世界里,神采奕奕,声音飞扬,肢体动得迅速而奔放”,此外徐志摩对浪漫诗人拜伦推崇备至,当成自己的模范,这也成了批评界定义徐志摩为“浪漫主义诗人”最有力的依据之一。离开欧洲回国的时候徐志摩的态度早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当年留学欧美徐志摩有着实业救国的抱负和在政坛上有一番作为的想法。

7、以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期间,在国内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个人诗集。获奖者侧重于45周岁以下用汉语写作的海内外中青年诗人。凡符合以上条件者,可由各省(市)作家协会、出版社、高等院校、地方文学组织推荐或诗人自荐。

8、[2]倪瑞美.轻盈、柔婉抒真情———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1,12.

9、或许你不像志摩那么多愁善感,但是你也会有自己的感情。不要被世俗蒙蔽双眼,要打开你的双眼,去欣赏诗歌的世界。诗不是一项使命,也不是一种专业,而是一种感悟,一种渗入,让我们细细品读《徐志摩诗歌全集》,发现自己以前所未有的情怀。

10、实际上徐志摩自小就显示出惊人的古文天分并在读书期间创作出不少优秀的古文作品,他写给亲友的信件也多由古文或者文白交杂的语言写成,古文是徐志摩进行文学创作的根基与习惯。直到留学英美期间徐志摩受了西方人文主义与浪漫主义熏陶,思想得到另一种文化的启蒙与影响而发生了改变,但有意思的是他在留学前期更感兴趣的是政治经济,所以有关文学创作的直接影响几乎是在最后一年的康桥大学上学期间完成的。

11、徐志摩于1897年1月15日(清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三日),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家世代经商,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更是清末民初的实业家,早年继承祖业,独资经营徐裕丰酱园。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合股创办硖石第一家钱庄——裕通钱庄,后又开设人和绸布号。成为远近闻名的硖石首富。

12、作者: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等。浙江海宁硖石人(今嘉兴市海宁市硖石街道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诗人,新月诗社成员、景星学社社员。

13、16年来,徐志摩诗歌节先后打造了徐志摩诗歌奖、微诗歌大赛、湖畔诗会等极富特色的诗歌品牌,切实营造了“诗歌之城”的文化氛围,甚至还走出国门开展了活动。可以说,作为中国三大诗歌节之徐志摩诗歌节的专业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越来越显著,引起了国内外诗人、诗歌爱好者和媒体的普遍关注。

14、1921年秋天,他认识了才女林徽因,徐志摩与她交往甚密,并有谈论婚嫁之意。于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

15、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善于创造意境的诗人,他的许多诗歌都具有梦幻般的意境之美。在表现诗歌关于“情景交融”这一文学特征方面,徐志摩做得非常出色。“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要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由于他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面研究得非常透彻。情景交融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在徐志摩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16、   一直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17、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8、“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9、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劢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

20、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21、章法整饬,灵活多样。他的诗虽以四行一节式较多,但从整体上看,节式、章法、句法等都各有变化,讲究诗形而能不为其束缚。整饬中有变化,呈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式。

22、诗人追求的是“在梦的轻波里依洄”的境界,他的诗歌常常是漫不经心地唱出来的,没有雕琢,没有造作,潇洒淡远,一片天籁:

23、  也许是由于徐志摩的诗歌大都是以爱情为主题内容的,似乎与那个“启蒙、救亡”的时代有些格格不入,所以徐志摩在很多时候是被当作“颓废诗人”来阐释的。其实,徐诗在很大程度上是十分关注社会的,他是带着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去关注底层民众的。徐志摩的这些诗作的思想性是值得肯定的。一直以来,徐志摩是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来关注社会,阐释人生的。他的诗歌在形式上注重自由,追求浪漫主义的表达方式,在这点上,他与“诗仙”李白有着一脉相承之处,李白历来都被称为“天才型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充满奇特的想象,以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徐志摩的那些表现民生疾苦的诗作,则与“诗圣”杜甫有着某种相似。例如在《叫化活该》中,他这样写道:“行善的大姑,修好的爷,”西北风尖刀似的猛刺着他的脸。“赏给我一点你们吃剩的油水吧!”一团模糊的黑影,挨紧在大门边。“可怜我快饿死了,发财的爷,”大门内有欢笑,有红炉,有玉杯;“可怜我快冻死了,有福的爷,”大门外西北风笑说:“叫化活该!”我也是战栗的黑影一堆,蠕伏在人道的前街;我也只要一些同情的温暖,遮掩我的剐残的余骸——但这沉沉的紧闭大门:谁来理睬;街道上只有冷风的嘲讽,“叫化活该!”在这首诗中,他将穷苦乞丐的凄惨生活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让人不难联想到杜甫的著名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20世纪初的中国,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诗人的精神感到无比压抑,但他没有愤怒,更多的是同情和悲悯,他将自己的人道主义情怀浸透在字里行间之中。穿越历史时空,我们可以看到那个“忠君恋阙”的大诗人杜甫在表现人民疾苦的时候,也没有愤怒的呐喊,而是怀着悲悯的情怀去感慨。也许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上,徐志摩和诗人李白更为接近一些,然而,在这些表现人生疾苦的诗作上,他与杜甫诗作的思想内涵还是比较相像的。由此可见,徐志摩的诗歌无论从表现手法还是思想倾向上都能从我国古典主义诗歌中找到渊源。

24、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

  发布日期:2023-07-27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