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体系(78句精选好句)

黑格尔哲学体系

1、黑格尔对国家的神化是有前提的。他承认现代国家与市民社会相分离,国家存在的前提是:国家通过君主的经验单一性表现出来,而市民社会通过人民的经验普遍性表现出来。二律背反在现实中造成了专制君主与人民的对立,需要君主立宪制把这两个极端联系起来。他把三权分立制度改造为君主的决断性权、政府的行政权和等级会议组成的立法权的统一。君主权是君主立宪制的顶峰和起点,政府和等级会议是君主权的两部分。革命或专制的极端主张都仅仅从情绪和主观想法出发,既不合理,也无现实性。

2、相互承认欲望是类意识,但一个自我不可能普遍低获得其他自我的承认,要求承认的欲望于是成为生命个体之间的生死斗争。生死斗争的结果是胜利的一方成为主人,失败的一方成为奴隶。主人是为得到普遍承认的冒险献身的自主意识,奴隶意识是苟活求生的依赖意识。主人只有被奴隶所承认才有自主意识,而努力的依赖意识在于顺从主人的意志。主奴关系是精神现象学的精彩篇章,是运用辩证法的典范。黑格尔用思辨的语言说明了阶级的起源、劳动的异化及其价值、劳动的创造历史和造就人的过程等具体道理,说明了不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如何趋于平等和自由的。

3、1996,ZüricherVorlesungenüberdenBegriffderWissenschaftslehre,Februar1794:NachschriftLavater,hrsg.vonE.Fuchs,ArsUna.

4、(1)主奴关系意识是人的欲望冲突不可调和的产物。(黑格尔哲学体系)。

5、依据文本看,黑格尔从来没有说过“历史的终结”。《法哲学原理》最后几节对“日耳曼王国”的论述篇幅很短,语焉不详。《历史哲学》的范围只限于欧亚“旧世界”,并说“美洲作为新大陆,可能会表现为一个未来的国家”,而对未来国家的形式,黑格尔存而不论*。

6、黑格尔强调哲学作为世界的历史最内在的核心,以思想自由为前提,自觉地实现精神的自由目标。哲学史本身就是科学的,因而本质上它就是哲学这门科学。逻辑学和哲学史是哲学真理全体或科学体系的不可分割两个方面,历史上的那些哲学系统的次序,与理念的那些概念规定的逻辑推演的次序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纯范畴的推演不再时空之中,而哲学史上的一个范畴需要时间。

7、1808年—1816年在纽伦堡埃吉丁高级中学当校长,1811年与玛丽•冯•图切尔结婚,1812年—1816年分三册出版了《逻辑学》(“大逻辑”)。

8、⑤逻辑学里的思维规定性在何种意义上是能够运动的,这个问题是由伽达默尔提出的(cf.Gadamer,S.74ff.);迪特·温施耐德(DieterWandschneider)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补充(cf.Wandschneider,1997,S.158)。

9、使黑格尔哲学负盛名的正是他的通过客观精神概念而发展出来的思想。这里我们达到黑格尔思想的统一体。当他试图联系起他的道德、社会政治思想及其余体系。人类行为的全部领域,个人的和集体的,被他形容为现实的一部分因而是本质上合理的。此外,作为现实的部分,精神的客观面被认为涉及到辩证过程中。人类行为和社会、政治组织包含或体现了精神,正像自然是绝对理念的体现一样。因此,黑格尔不把组织看成为人的创造,而是历史的辩证过程的产物,是理性的现实的客观表现的产物。如,他在正义哲学中所表现的。然后,我们转向辩证过程的重要时刻,黑格尔试图通过它来表明从个人的正义概念向国家对社会的权威的自然运动。此处基本的三一式运动是从权利(right)再到道德(morality)再到社会伦理(socialethics)。

10、(2)黑格尔并不否认历史中的偶然性的存在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但是,在他看来,历史绝不是偶然事件的堆积,而是一个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

11、黑格尔的体系,简单来说就是理念的自我运动,逻辑学是自在自为的理念,自然哲学是异化的理念,精神哲学是回到自身的理念。也就是说,一切都只是理念的不同规定,黑格尔的理念在某种意义上就等同于谢林体系里的自我意识。

12、黑格尔区分了真理与确定性,认为确定性是主观的,充其量只是“主观真理”,而没有达到主观与客观的一致。关于主观与客观的“符合论”认为,“我们的表象与一个对象相符合叫做真理”。黑格尔批判说:“这说法预先假定有一个对象,我们的表象应与这对象相符合。”这对象之所以是“预先假定”的,因为它本身也是表象,被规定为一个观念的内容,然后以此为标准,判断其他表象是否与这个观念的内容相符合。比如,“真朋友”与预先假定的“友谊”观念相符合,“真艺术品”与特定的“好艺术”的观念相符合,“不好政府”与特定的“真政府”的观念相矛盾。黑格尔说,“符合”只是假定了被当作真理标准的观念内容是正确的,但并不能证明这个观念必然为真,“像这类正确的但又是不真的观念,我们脑子里面可以有很多”*。这种自以为正确的不真观念其实是表象中的一种思维,不过,这种“思维自诩过高,未能完成其所担负的工作”,“不但未能认识真理,反而推翻了政府和宗教”;因此,真理观不只是一个认识论问题,而是时代精神的现实性问题:“考察思维的本性,维护思维的权能,便构成近代哲学的主要兴趣。”*

13、现实:实体和偶性——原因和结果——相互关系

14、关于黑格尔哲学中的一些基本关键问题,国内过去鲜有论及,比如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开端(Anfang)问题。在开端问题上,迄今为止最具有代表性的讨论是迪特·亨利希(DieterHenrich)1971年首版的《语境中的黑格尔》(HegelinKontext)一书。但相较于亨利希在该问题上所理解的黑格尔而言,亨利希本人并没有提供一个更明确的解答,并且亨利希主要把开端限定为“存在逻辑学”中的纯存在。实际上,除了纯存在或《精神现象学》中的感性确定性,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每一个进一步发展阶段的开始部分也都是某种开端。此外,与“实在哲学”(即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相对的《逻辑学》整体上也被视为体系的开端部分。诚如亨利希所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开端需要从更大的文本中寻求解答。(Henrich,1975,S.88)从黑格尔整个体系来看,这些不同意义的开端最终都指向一个东西,即作为思维运动的理念或绝对者。开端问题不仅涉及《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中的第一步运动何以可能的问题,同时也涉及《逻辑学》整体上作为开端向“实在哲学”过渡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问题。就开端作为已然将各种规定性包含于自身的理念而言,开端便是终点,是整个理念运动过程,因而开端难题在很大程度上表达的也正是黑格尔整个体系的难题。

15、黑格尔认为感性确定性是个人意识的最初形式,它的对象是个别事物的存在。它的特点是表面上看它好像是最丰富的知识,但实际上是最抽象、最贫乏的知识。

16、1999,WissenschaftderLogik:DasSein(1812),neuhrsg.vonH.-J.Gawohll,miteinerEinleitungvonF.HogemannundW.Jaeschke,FelixMeinerVerlag.

17、关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与辩证法的关系

18、早期的黑格尔把《精神现象学》放在《逻辑学》之前,《精神现象学》的起点是感性确定性、接着是感觉,这其实和谢林的做法有点类似,如果拿谢林的体系和《精神现象学》强行对应,那《精神现象学》可以算直观的第二阶段。

19、主要著作包括《 精神现象学 》、《逻辑学》、《哲学全书》(其中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3部分)、《法哲学原理》、《美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讲演录》等等。

20、它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丰富性,居于整个近代哲学的高峰。

21、(2)主人意识是靠奴隶而实现的,因此主人意识不是自主意识,主人也是奴隶。

22、黑格尔认为“理念”即真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真理”应当是“客观性和概念的同一”或“客观性跟概念的符合”。这虽然是唯心主义的真理观,但是由于他是从辩证法来解释这种“符合”的,所以在这里包含了他关于逻辑学、认识论、辩证法三者一致的“合理内核”。

23、但在这段时间内黑格尔也不是无所作为,只是他没有费希特、特别是谢林那种初涉世界就“辉煌腾达”的好运。我们先看看1794年发生的几件大事:(1)费希特就任耶拿大学教授(1794年5月);(2)谢林在费希特《知识学原理》出版半年后就出版的《作为哲学原则的自我》;(3)康德出版《单纯理性限度的宗教》(1794年10月);(4)黑格尔开始批评雅各宾派专政,指责罗伯斯庇尔镇压革命的恐怖行动,赞赏“热月政变”。在伯尔尼时期,黑格尔投入到十分勤奋的写作之中:他先写作了《耶稣传》(1795年5月)和《论基督教的实证性》(1795年10月-1796年4月)这两部重要的“早期神学著作”。前一部依然是沿着康德关于理性宗教的要求,把耶稣描写为一位民族的德行教师,带领犹太人超越狭隘的民族精神而投入神的博爱世界的历程;后一部批判基督教把爱的宗教机制化、实证化,即权威化,使基督教变成了违反实践理性而从外部强加于人的僵死宗教,这在宗教批判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黑格尔这时既是犹太教也是基督教的批评者,1798年,他还匿名出版了《关于瓦特帮(贝德福)和伯尔尼城先前国法关系的密信》,对伯尔尼寡头制度下的政治和司法作了尖锐批判。

24、(2)黑格尔肯定谢林把费希特的“正题、反题、合题”的辩证法形式用于自然和精神是一个功绩,但是,他尖锐地批判谢林把辩证法的形式当作“无生命的图式”外加于事物的形式主义倾向。

25、他把哲学家与民众联系起来,把批判的锋芒同时指向宗教和专制制度。

26、因此哲学史在总体上可以说是哲学本身,哲学离开哲学史本身便不能成为哲学。哲学史上的多样性对于哲学的实存不仅绝对必要,而且具有本质意义。他的哲学史讲演达到了前人未曾达到的高度。

27、即便康德和黑格尔对中国哲学和文化持严厉批评态度,中国文化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胸怀仍足以包容他们的合理哲学。牟宗三曾说:“我以为真能懂中国儒学者还是康德。”* 这是在康德“厌华”言论尚未被翻译成中文的情况下说的。我们现在知道康德对儒家的真实态度之后,也不应该为此而否定牟宗三在中国哲学中吸收康德哲学的工作。牟宗三说,康德的“现象与物自身之分别”是“他整个系统之基本重要概念”,“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之相会通,只有通过康德的这个间架才可能”*。在我看来,这一判断是对中西哲学本质的一个深刻洞察。

28、(10)Jia,Hongyu,2016,DasPrinzipderReflexivittbeiHegel,Knigshausen&Neumann.

29、黑格尔说,自由是“精神无限权利的范畴”*。在逻辑学领域,他区分了精神自由的三个层次:其揭示经验科学一般规律的真理,即,证明“内在的必然性就是自由”*,而不至于像康德那样把自然规律的决定论与人的自由当作“二律背反”。其精神把握和创造具有重要意义的经验。他说,一个伟大的精神创造出伟大的经验,能够在纷然杂陈的现象中洞见到有决定意义的东西,比如,歌德的精神,“静观自然,透视历史,能够创造伟大的经验,能洞见理性原则,并把它抒发出来”。其自由是自在自为的认识真理的纯思想,“人采取纯思维方式时,也就是最为自由”*。

30、(1)第一个特点是他的能动的辩证法思想,这是他最突出的特点。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主要是一种能动性思想,也就是《精神现象学》导言里所讲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实体理解为主体。实体就是同常讲的实在的东西,主体就是通常讲的这个东西的能动性。实体的精神性或观念性使之成为主体,主体的客观性或存在性使之成为实体。实体是辩证运动的主体,它的特点在于能动性:它自己设定自身,并在克服矛盾对立面的辩证发展过程中实现自身,完善自身。

31、(1)在黑格尔的时代,人们通常把哲学史看作是各个哲学家的个人见解的罗列,看作是历史上各种分歧意见的偶然堆积,甚至把哲学史认作是荒唐、谬误观点的陈列馆。黑格尔却认为:“全部哲学史是一有必然性的、次序的进程。”也就是说哲学是一个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当然在他看来,哲学史是“绝对精神”通过人的理性、概念而认识自己的过程。这里包含的合理猜测是:哲学史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

32、主观概念(正)——客观概念(反)——理念(合)

33、西方哲学都有这个传统,喜欢用火、光明、太阳来打比喻。火的哲学体现一种自我燃烧,自由的自我否定,同时烧向外部世界,灵魂的自由像燃烧的火焰。这就是能动性的特点,主要就是突出能动性的作用。

34、在主观性阶段,黑格尔对形式逻辑进行了全盘改造,阐述了辩证逻辑的概念、判断和推论。真实的概念是具体概念,而不是抽象概念。具体概念是一般和个体的统一。概念自身因为是具体的,因而是能动的,概念通过判断和推理把潜在于自身的三个环节——普遍性、特殊性和个别性的区别和统一都实现出来,概念于是从主观性阶段发展到客观性阶段。客观性概念是客体,经历了从机械性到化学性,再到两者统一的目的性的发展,而合目的、活动的客体是理念即真理。

35、对“我思”的讨论,主要是“思”和“在”的关系,以及这个“我思”(作为一个思维的主体)对于上帝的模仿,“我思”有思维和意志的功能,都是来自上帝。同时,不同类型的知识和主体的关系,参看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里这一段。

36、“世界历史”是黑格尔构造的精神的“国家”发展环节的最高发展阶段。

37、但根据总是某物的根据,所以根据作为本质总是要把自已表现为“现象”。于是本质论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它要探讨的就是本质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根据”一旦表现为现象就进入了“实存”(Existenz,来自于拉丁文exsisto,即“产生”),因为凡现象中的事物都被看作是有根据的或从另一现象“产生出来”的,即此现象是彼现象的根据,彼现象又复是另一现象的根据。一个现象的本质就不再是隐藏在它背后的东西(如康德的“自在之物”),而是另一个现象,对本质的追寻就变成了在现象世界中对现象的不断的追寻。这种追寻所指向的目标是“物”,但到手的都是物所由以构成的“属性”,即一些飘忽不定的“质料”,它们之所以构成一个特定的物是由于被赋予了某种“形式”。质料和形式的这种关系看起来似乎是外在的,然而在实存的动态关系中来考察,形式不过是现象事物的自相联系,因而它就是能动的“内容”,所以“内容无非是形式之转化为内容,形式无非是内容之转化为形式”不可能有无内容的形式和无形式的内容。由此所派生出来的各种“关系”如“全体和部分”“力和力的表现”“内和外”也都是一些相互转化的范畴,它们使现象界具有了“规律”,而规律无非是现象界的“本质的关系”。在这种本质关系中,现象就成为了“现实”。这就进人了本质论的第三个阶段。

38、在谢林那里,由于他主张“无差别的同一”,他提出的“同一——差别、对立、矛盾——同一”的辩证形式,就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公式,差别、对立、矛盾既不知是怎样从同一来,也不知是怎样回到同一去的。而黑格尔认为,精神,即以概念形式表现出来的思维的运动,是有其固有的形式和“节奏”的。这就是他对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的辩证发展思想加以重新理解和改造而提出来的“肯定”(正)、“否定”(反)、“否定之否定”(合)的“三段式”

39、原发期刊:《哲学研究》2017年第20176期第66-73页

40、一般思维要求有一个这样的开端:“弄出一个纯粹的开端,只是我们的要求而已;而除了开端本身,并无他物是现成的。”(1999,S.cf.2008,S.62)这个要求作为我们日常想当然的、直接的思维,指涉的也是《精神现象学》里的直接意识或自然意识。(cf.1999,S.36ff.;2008,S.58ff.)自然意识直接拿来、预设的东西,正如纯存在一样,空无内容,毫无规定性。但这种直接被设定的东西,已然包含了“与一个全然的他者相关联的我和一个与我相关联的对象,因而是一个中介”。(1999,S.36)另外,“我”按照自己的关切所直接拿来作为开端、作为本质的东西,是随意的,因而“开端作为这样一个主观的东西就保持在一种偶然的方式之中”⑥(2008,S.55)。于是,似乎就诚如迈克尔·沃尔夫(MichaelWolff)所说,“并不存在逻辑性的开端”。(Wolff,S.241)

41、(3)第三个特点建立在前两个特点之上,即辩证法、历史和认识论的统在他那里这三者被归结为一个东西。辩证法是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历史是辩证法的具体运用;辩证法的范畴和规律是认识论的对象,认识论是辩证法在人的意识中的应用。

42、把“伦理”(Sittlichkeit)与“道德”(Moralität)区别开来,是黑格尔的一大发明。古希腊文的ēthikē和拉丁文的moralis是同义词,现代语言也不区分伦理道德,哲学家把伦理学等同为道德哲学。黑格尔在哲学上首次把伦理作为高于道德的自由意志发展阶段。在伦理阶段,道德的内在意识发展为社会习俗,内在的个人尊严和独立人格得到外部法权制度的保障。Sittlichkeit没有相应的英文名词,被译作ethicallife(伦理生活)。但黑格尔意义上的伦理不只是生活方式,而是主观的伦理习俗和客观的伦理实体的结合。

43、实际上,黑格尔明确地说,国家是“家庭原则和市民社会原则的结合”*。“结合”只是取消了家庭和市民社会作为伦理实体的独立性,而没有取消它们实现的自由人格、个人尊严、平等权利、财产权、私人利益和社会福利,可以更好地解决市民社会本身不能解决的贫困化问题。但国家没有取代或“吞噬”家庭和市民社会的社会功能,相反,黑格尔说,家庭和市民社会这两个环节都在国家内部获得发展时,国家才是有生气的。他还说:国家的“具体自由在于,个人的单一性及其特殊利益不但获得它们的完全发展,以及它们的权利获得明白承认(如家庭和市民社会的领域那样),而且一方面通过自身过渡到普遍物的利益,另一方面认识和希求普遍物”*。不难看出,《共产d宣言》提出“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与黑格尔的“具体自由”思想有密切联系。

44、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过青年黑格尔运动,但一开始就有别于其他青年黑格尔分子。他们迅速从宗教批判转向政治批判,进而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45、有机性阶段是机械性阶段和物理性阶段的统一的统在这个阶段上研究的对象是作为有生命的个体出现的理念了。它最大的发展环节有:

46、(11)Kimmerle,H.,1979,"DieallgemeineStrukturderdialektischenMethode",inZeitschriftfürphilosophischeForschung

47、思辨是以理性对象或纯粹思想为对象的思维活动。黑格尔说:“思辨的思维,亦即真正的哲学思维”,“思辨的逻辑,包含有以前的逻辑与形而上学,保存有同样的思想形式、规律和对象,但同时又用较深广的范畴去发挥和改造它们”*。“较深广的范畴”即《逻辑学》中的纯范畴。

48、2009,"RobertB.BrandomspragmatistischeHegel-adaption",inNaturwissenschaftundMethodeinHegelsNaturphilosophie,hrsg.vonW.Neuser,Knigshausen&Neumann.

49、三段论推理分为“质的推论”、“量的推论”、“反思的推论”、“必然的推论”,这是一个重新建立起来的概念同一关系使自己越来越客观化、实在化、形成“客观概念”的过程,它表明,概念通过判断和推理恢复自己的同一性并不是简单地回到概念,而是在更高层次上返回概念,也就是使“主观概念”成为了客观概念、客观思想,最后向客体过渡。这种过渡一方面说明主观概念本身具有凭自身的自由本性能动地使自己客观化的力量,而无须借助于外在的帮助来获得自己的客观对象;另一方面也说明一切客观对象其实都是由主观概念建立和形成起来的,其本质无非是“客观概念”。所以要理解客体,同样要从它们所蕴涵的概念入手才能把握其本质。在这里,黑格尔虽然借用了形式逻辑的一整套框架,但却巧妙地表达了辩证法的逻辑学、认识论和本体论“三统一”的思想,或者说,使形式逻辑获得了自身的内容上的合法性根据。

50、黑格尔认为真理是客观的。他描述了对待客观真理的种种主观态度:武断的态度是虚幻的骄傲,与此相反的漠视的态度是反对真理的鄙视,因为欲速而不达而对真理失望是“理性之恨”*,彻底的怀疑导致的“绝望”*,等等。黑格尔说,正确的哲学态度应该在真理面前保持“谦虚”,即“不附加任何特殊的特质或行动上的主观性”,同时保持“高贵态度”,即把真理所把握的事物本质当作我的精神的自由产物。哲学的谦卑和高贵应相一致,因为“高贵性即在于摆脱一切特殊的意见和揣测,而让事物的实质当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事求是”。

51、理念阶段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包括生命、认识的理念和绝对理念三个范畴。生命是直接形式的理念,只有把生命纳入辩证法的范畴,才谈得上认识。认识包括理论理念与实践理念,认识的目的是扬弃两者的片面性,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真理。

52、(1)黑格尔肯定谢林提出“真实的东西”,即“真理”或“绝对”是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的同是一个功绩,但是,他尖锐地批判了谢林把思维和存在的同一理解为“无差别的同一”的形而上学观点。

53、黑格尔把人占有物的所有权作为意志自由的最初形态,物权是人类脱离自然界的自由。但是古代社会只知道物权,不承认人权,甚至有权把人当作占有物(奴隶),对冒犯物权的人的身体施加惩罚的报复。因此,最初的物权和保护物权的抽象法是对人的不可剥夺尊严感的野蛮摧残,因而需要道德的扬弃。

54、黑格尔针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所谓矛盾是不可想象、不可思议的谬论,尖锐地指出,思维就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思维,思维的真实任务就是把握矛盾、理解矛盾,从而把握住作为具体东西的对象全体的自己运动的命脉,推动思维、认识前进。

55、所以,黑格尔的意识运动,将是一个没有发生学的“意识系谱学”。由此进一步,逻辑学里的第一步运动乃至体系的整个运动也都将是成问题的。换句话说,现象学里的意识运动和逻辑学里的概念运动,从其第一步开始,就已然预设了运动的整体性:“毋庸置疑的是,对辩证的概念发展过程来说,整个逻辑学从一开始就被预设了。”(Wandschneider,1997,S.1cf.Wandschneider,2009,S.181,190)而开端,其实也就是绝对者的整个运动,自身只能被视为某种已然被给予的整体,这与威尔弗里德·塞拉斯(WilfridSellars)所褒奖的黑格尔对“被给予之神话”(“mythofthegiven”)(13)的破除精神是背道而驰的。不过,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开端及其整体主义方案所面临的困境,也是人类思维所面临的极致处境。对此,我们似乎只能持有一种开放的态度。

56、(这个点是我自己基于“影像”这个词联想出来的,笛卡尔的影像对应柏拉图的aconsia我认为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结论或想象是否能够对应pistis这是我不确定的,但我联想的根据在于笛卡尔的想象(关键点:与外物相关和需要集中精力)与纯粹理智能力的区别,结论和想象的共同点是都要给出具体的图像)

57、(12)赞同黑格尔这个看法的人并没有去讨论那个问题,即疑问是从哪里来的。比如康拉德·伍兹(KonradUtz)就简单地把“意识内在的反思”或“反思着的意识”宣称为自我检验,而并未对自我检验的可能性加以讨论。(cf.Utz,S.167-170,175-180)

58、普遍个别性物理论——特殊个别性物理论——整体个别性物理论

59、由于社会历史的主角是人,因此黑格尔讲的精神是人的精神,讲精神的本质是自由就是说人是自由的。

60、黑格尔认为,包括中国之内的东方“不属于哲学史”。但黑格尔不时用“中国哲学”这样的术语,那都是在否定的意义上使用的,并不表明黑格尔真的承认中国哲学的存在。在他的视野里,“哲学应从希腊开始”。通过希腊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比较,黑格尔否定中国哲学的存在。爱利亚派首先提出了“纯有”的范畴,是哲学史的开端;与此相反,中国哲学以“无”为开端,“那就连手都不用转了,因为在转手之前,无已经转为有了”。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无”是继“有”之后的一个范畴,是通过对“有”的否定而来的,如果认为“无” 在“有”之前,那就变成“表面的抽象游戏”。

61、(1)黑格尔肯定康德区别现象和“物自体”是他在近代哲学史上作出的一大功绩。但他坚决否定康德关于现象和“物自体”、现象和本质之间有原则区别和现象是主观的观点。

62、(3)黑格尔肯定康德关于运用“知性”范畴去认识“物自体”时所引起的矛盾是必然的这种思想,应当看作是近代哲学界一个最重要的和最深刻的进步,但是,黑格尔认为,康德的这一见解虽然“如此深远”,而他对问题的解决却又是“如此肤浅”。

63、概念是自在与自为的统一。概念论范畴的推演是发展。发展是从潜在到现实的过程。存在和本质中的概念自身有无限丰富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开始是潜在的东西,是发展把潜在的内容实现出来,达到最高级的概念——理念。概念论范畴的发展经过了主观性、客观性和理念三个阶段。

64、莱布尼茨批判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不是一个必然的命题,而是一个事实的命题,因为“我思”和“我在”在本质上都是一种直接经验或知觉。这并不意味着“我思”和“我在”的联结本身不是必然的,只是我们人自身无法知觉到罢了,上帝凭借其更高级的认识能力可以感知到这两者的必然联结。由此,“我思”作为“我在”的属性,并不能必然地证明“我在”的实体性,因为“我思”并不是完全排除了经验的意识活动,它恰恰是一种感觉的直接经验,因此笛卡尔的“我思”并不能如他所愿的那样,“我思”不能摆脱“魔鬼”的蛊惑。在我看来,莱布尼茨的这种批判就是要强调“我思”的认识起点是一种现象的联系,肯定“现象间的联系,它保证着在我们之外的感性事物的事实的真理”,而这种事实的真理,最后必然“通过理性的真理得到证实”,例如光学现象得到几何学的证实。

65、存在论还只停留于事物的表面外观,在思维层次上属于“知性”的直接性阶段。本质论则深入到了事物的本质。但本质不过是“过去了的存在”,即存在“原先”所是的东西,存在的来由、根据。“本质”一词(Wesen)在德文中正好是从“存在”(Sein)的过去时(即Gewesen)变来的。从存在进到本质其实就是对存在本身的深入,追溯其来源和真相,所以本质是存在的“真理”。但由于本质不可能直接把握,而只能像照镜子一样从它的对方身上(首先是从存在身上“反映”出来,所以本质论属于“反思”(Reflexion,又译“反映”)的间接性领域;又由于反映出来的镜像总是颠倒的,所以本质论总要通过对这镜像的再颠倒或否定才能获得正确的观点,它在思维层次上就属于“否定的理性”(或“消极的理性”)阶段。但正因为本质范畴与它的镜像具有这种互相颠倒的关系,所以这些范畴都是一对一对的(如“同一和差异”、“原因和结果”、“形式和内容”、“全体和部分”、“绝对和相对”、“必然与偶然”等等),理解其一必须理解其他,彼此互为理解的前提,这比起存在论中的单个出现的范畴来具有更为紧密的关系。后面这种范畴(如“质和量”、“存在和无”等等)的相互不可分的关系是要通过解释才显出来而不是直接显示在范畴中的。

66、点评:“我思”,略相当于洞中被束缚起来的人,“魔鬼”略相当于洞壁上由火光造成的雕塑的影子。

67、(1)他认为,在世界历史中,国家、民族和个人只不过是世界精神的外壳或皮囊,只不过是世界精神自己实现自己的工具。他们的兴衰成败均取决于世界精神这个最高裁判官的裁决,即取决于他们是否符合世界精神发展的要求。这就是说,世界历史是一个合理的,也即合乎世界精神发展的过程。

68、黑格尔哲学的体系 统观黑格尔的全部著作,,加以合理安排。可以这样概括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以《精神现象学》为全体系的导言,为第一环;以逻辑学(包括《耶拿逻辑》、《逻辑学》和《小逻辑》)为全体系的中坚,为第二环;以《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为逻辑学的应用和发挥,统称“应用逻辑学”,为第三环。”

69、(11)对此,与其他学者较为一致的观点不同,沃尔夫冈·维兰特(WolfgangWieland)持相反的看法。(cf.Wieland,S.73ff.)

70、黑格尔哲学,是从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和结束阶段。黑格尔完成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一方面是他继承了康德、费希特、谢林从思维引出存在的唯心主义原则,并把它发展到了尽头;另一方面是他继承了他们哲学中的唯心辩证法的因素,把它系统化了。但是,黑格尔又是在批判康德等人的哲学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体系的。

71、“爱智慧”的希腊哲人第一次达到了纯思维的自由,那是“翱翔于海阔天空是自由思想,在我们上面或在我们下面,都没有东西来束缚我们,我们孤寂地独立地在那里沉思默想”*。黑格尔鼓励青年人经过长期、艰苦的逻辑思维训练,能够达到这样的自由境界,同时希望“哲学能够卸下‘爱知识’这个名号,成为一种现实的知识”*。可以说,《精神现象学》是关于经验意识的现实知识,而《法哲学原理》是系统地论述自由意志的现实知识。

72、b.精神哲学:说明绝对精神是如何在人类社会和精神领域中运动的。

73、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1770年8月27日生于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1831年11月14日卒于柏林。1788年10月黑格尔到图宾根神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

74、黑格尔还把中国的宗教与专制政治联系在一起考察。他说:“在中国,个人没有独立性,所以在宗教方面,他也是依赖的的,是依赖自然界的各种对象,其中最崇高的便是物质的上天。” 黑格尔把中国宗教当作自然宗教,即崇拜自然物的宗教,“天”是物质性的。他显然接受了龙华民的解释,而不同意莱布尼兹对中国宗教的理神论解释。黑格尔把中国的自然宗教称为“国家的宗教”,并说“这就是皇帝的宗教,士大夫的宗教”,因为“皇帝居最高的地位,是自然的主宰,举凡一切与自然力量有关联的事物,都是从他出发。”孔子的道德学说“与这种自然宗教相结合”。

75、存在论的第一个“正、反、合”三段式是“存在、无、变易”。“存在”(Sein,又译“是”、“有”、“在”等等)是整个体系的起点和开端。为什么要以“存在”为开端?黑格尔认为开端应当没有任何前提(先入之见),没有任何具体的内容,因而必须是最抽象的范畴,才配得上充当“绝对”的开端。而“纯存在”就是这个最抽象的范畴,它没有任何进一步的规定,可以说什么都还没有说出来,而只是一个“决心”,即决心“去存在”。但这种决心正因为如此就是最普遍的、涵盖一切的,一切其他哲学范畴都必须首先有这种决心才能发展得出来,才能存在,否则就根本不能存在,也就无从谈起了。在这种意义上,存在是一切其他范畴的基础和开端。由此可见,黑格尔的“存在”并非我们通常所以为的意指“存在的东西”(名词),而是本身包含有内在的能动性的“存在活动”(动词)、“存在起来”的活动。逻辑学中所有其他的范畴都具有这种特点,即自身能动性、自己运动的特点。逻辑学一开始什么都还没有说,就已经标明了这种特点,这是我们应当牢牢把握的。整个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都是由概念的这种自身能动的生命活动建构和发展出来的而不是拼凑出来的。

76、“可能性”、外在的“偶然性”和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必然性”三个环节。在这里可能性不能理解为形式逻辑的抽象可能性(只要不矛盾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而是现实的可能性,即要考察各种偶然的具体条件,可能性是在大量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而体现为必然性的。在这种意义上,“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但从现象的总体上看这种把一切偶然性都归结为必然的“绝对必然性”却反过来把自身规定为偶然性了,这种绝对必然的偶然性就是“自由”(如上帝的自由意志)。所以一切必然性的关系如实体关系、因果关系和交互关系都是从必然性向自由的过渡:实体作为“自因”是对一切偶性的绝对否定(斯宾诺莎:“一切规定都是否定”),因而体现了绝对必然的“力量”;因果性则把这种力量体现为外部效果;交互作用最终将这种否定的力量提升为唯一的独立的必然关系,它是一切因果性的绝对原因,一切实体的绝对实体,这就是自由。在交互作用中,实体性和因果性这些必然关系都被当作全体中的不同环节而体现了一种“积极的自由”,它使那种作为绝对偶然性的抽象的“消极自由”得到了充实和必然的实现。“因此必然性的真理就是自由,而实体的真理就是概念”。这就由现实性过渡到了逻辑学的第一个大的阶段即概念论”。

77、(1)自律理性是把自律的理性即普遍规律引入道德领域的伦理观。

  发布日期:2023-07-23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