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1、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4、(译文)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5、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7、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8、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9、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10、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11、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2、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13、(译文) (孔子)睡觉不像死尸一样挺着,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
14、(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15、(译文)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16、孔子说:“中宇,让我来教你对知识和无知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17、(译文)古代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摇摆。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孔子说:“他还是没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呢?”
18、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19、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20、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21、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2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3、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4、(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25、(译文)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子路听后,反复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
2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27、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8、孔子说:“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枯萎的。”
29、(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3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1、(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2、(译文) 朋友馈赠物品,即使是车马,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时)也是不拜的。
33、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34、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35、孔子说:“中宇,让我来教你对知识和无知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36、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37、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38、 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39、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40、(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4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42、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43、★阅读国学经典,可以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44、(译文)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4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7、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48、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
49、孔子说:“当你看到一个既有能力又有美德的人,你就想和他一样好;当你看到一个不道德的人,你就要反省自己,看看你是否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50、(译文) 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
5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5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3、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54、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55、(译文)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56、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57、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58、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59、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60、(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61、(心)以上所有,最终一个目的:入心。而乐之
62、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63、★阅读国学经典,可以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
64、(译文)(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是关系很亲密的,也一定要把态度变得严肃起来。看见当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礼貌。在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俯伏在车前横木上(以示同情)。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这样做(以示敬意)。(作客时,)如果有丰盛的筵席,就神色一变,并站起来致谢。遇见迅雷大风,一定要改变神色(以示对上天的敬畏)。
65、(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66、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67、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68、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69、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70、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71、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72、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73、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74、 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75、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76、(译文)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77、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7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9、 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
8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8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82、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83、(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84、(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85、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86、⊙声明:推广的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87、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88、(译文)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时,虽然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
89、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90、唯有放下,才能不放弃。学国学课程,想干啥干啥,该干啥干啥,建议都支上本儿,上网偷菜、工作、聊天、炒股,就像在家听老妈叨叨一样。老妈叨叨的不过是几十年的事儿,咱叨叨的是几千年的事儿,而已。其实想想,咱岁数越大,越像自己的爸妈,为啥呢?他们当初的叨叨,其实都灌到咱耳朵里了,只是咱不觉得、没注意而已。我们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出其不意,攻其无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91、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92、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
93、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94、(译文)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9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96、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97、(译文)孔子说:“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饮食很简单而尽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简朴,而祭祀时尽量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宫室很低矮,而致力于修治水利事宜。对于禹,我确实没有什么挑剔的了。”
98、(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99、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00、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