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的典故视频(71句精选好句)

程门立雪的典故视频

1、  杨时是宋(sòng)朝的大学问家。他很爱学习,也非常尊(zūn)敬老师。

2、木兰山是佛教与道教和谐相处的宗教圣地,二程在幼年时,不是前往木兰山白云洞读书,或是参加木兰庙会。二程对佛、道合一的木兰山宗教特色的认知,为日后创立糅合佛、道、儒于一体的理学,打下了早期烙印。

3、“嗨,你这个年轻人,怎么那么傻呢?改天再来不就是了!”程颐一边要家人抬着杨时到书房里去,一边连声地责怪着杨时。

4、“不!晚生既……然要向……前辈请……教,当然……应该……恭恭……敬敬地……在门外等……着。”杨时冻得浑身直发抖,说话时也直打颤。

5、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为求得一个正确答案, 他俩-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塑风凛凛,瑞雪霏霏, 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6、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程门立雪的典故视频)。

7、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程门立雪的故事11《宋史·道学传杨时》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宋朝的杨时,因晚年隐居龟山,故又称龟山先生。他自幼谦逊好学,喜爱经史,后来考中了进士,但他不去做官,而到河南颍昌去拜程颢为师,以增长知识。他四十岁时,程颢死了,他自设灵堂,时时哭灵,以悼念老师。杨时治学之心,十分坚定,程颢死后,他又到洛阳去拜程颢之弟程颐为师,继续学习,深钻经史。有一次,杨时因对张载所著《西铭》不甚理解,他不怕寒风刺骨,约着他的朋友游酢前去向程颐请教。他们到程颐家时,突然大雪纷飞;进得门来,程颐正在睡觉。他们为了不影响程颐休息,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等候。待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积了一尺多厚了。程颐醒后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和他们讨论张载之学。经过一番研究,杨时便豁然明白了。后来人们把杨时不顾大雪纷飞的严寒天气,在程颐家站着候教的行为称为“程门立雪”,用来比喻尊敬老师,诚心求学。程门立雪的故事12我国北宋时有个著名的学者名叫杨时,经典故事:程门立雪。他年轻时非常好学,经常访师拜友,向别人请教问题。寒冬的一天,杨时在学习中遇到了不明白的问题,就和同学游酢一起去向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求教。当他们来到程家时,恰巧程老师正在睡午觉。为了不打扰老师,他们就在大门口静静地站立等候。这天,天气很糟,阴沉沉的天空飘起了雪花,雪花落在他们的头上、身上,一丝丝凉意袭来,他们怕吵醒老师,仍不肯进屋,就一直这样站在门外的雪地里。雪越下越大,天也越来越冷,他们的手脚都冻得生疼,可是他们谁也不活动活动,跺跺脚,搓搓手。

8、宋朝时候,有一个杨时,字中立。他潜心研究经史,中了进士之后,朝廷派他去做官,杨时不肯赴任,而是到颍昌去拜了程颢夫子做先生,师徒相见甚欢。等到他要回去的时候,程颢目送着他说道:“从此我们的大道,要传到南方去了。”程颢去世了以后,杨时又到洛阳去,跟随程颐夫子学习。这时候,杨时已经有四十岁了,可是侍奉先生愈加的恭敬。有一天,程颐偶然闭目静坐,杨时和同学游酢,在程颐旁边侍立着不离开。等到程颐醒了,门外的雪已经下了有一尺多深。

9、程颐见杨时求师心切,又那么懂礼貌。心里非常高兴,就收下了杨时这个门徒,而且还把自己哲学思想的精髓全都教给了他。

10、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

11、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后来,“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12、记得当天下午在老师布置我们读这个成语故事的早上,我们刚上完了数学课,老师布置下了许多的作业,我们大家都在拼命的写作业,除了这么一个男同学:他正在别人的位置上闲逛,去弄别的女同学,根本像是没有作业一样。而且就在前一天,他的妈妈刚刚来过学校。就在上语文课的前两分钟,同学们老师反应这个情况,老师值得后气急败坏地叫了他的家长来到了学校,这次他还是左耳进右耳出,在怎么训他也只是无济于事。

13、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重,一向虚心好学。“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

14、之后,孩子步入学校接受老师言传身教的教育,开始接受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与道德,个性培养的走向开始偏向社会化、大众化,逐步完善规范。

15、程颢,洛阳人,和弟弟程颐,同是宋代著名的儒学家。他们和另一个儒学权威朱熹,成为一派之首,号称“程朱”。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并且非常恭敬,可知这二人也是属于“程朱学派”的。这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虽然都巳四十来岁了,而且都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程颐家去登门拜见的那天。

16、这则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杨时和游酢去拜会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程颐正在闭目养神,杨时、游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长时间。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后人就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程门立雪”也可说成“立雪程门”。

17、这则成语里的“程”就是指孝感著名理学家、“凤凰二程”中的弟弟程颐。

18、过了一会儿,天空中渐渐地下起了鹅毛大雪。雪越下越大,天气也越来越冷。小书童又出来对杨时他们说:“先生还没醒,雪太大了,二位还是先请回吧,等改天天气好了,你们再来见先生!”

19、北宋的时候,有一个大学问家,他的名字叫杨时。

20、“没关系。麻烦你等程颐先生坐禅结束以后,替我通禀一声,就说杨时在门外恭候先生教诲。”杨时仍然执意要在程府外等候。

21、“不,小兄弟,我非常感谢你的好意。但是我还是在外面等好一点,你请进去吧。”杨时谢绝了小书僮的好意,仍然站在府门之外,顶着凛冽的北风和纷纷扬扬的大雪,连动都不动一下。

22、杨时回答说:“没关系,我在这里等一会儿好了。”

23、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24、北宋的时候,有一个大学问家,他的名字叫做杨时。杨时这个人是一个非常有礼貌,也很谦虚好学的人。不管遇到什么的困难他都想办法把自己想要知道的知识从别人那里获取。主要是和学习有关的事情,哪怕是付出再大的代价他也要做到。

25、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26、过了一会儿,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小书僮出来对杨时说:“这位相公,天上开始下雪了,你还是赶快回去吧,等改天天气好了,你再来见先生吧!”

27、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28、“没关系。麻烦你等程颐先生坐禅结束以后,替我通禀一声,就说杨时在门外恭候先生教诲。”杨时仍然执意要在程府外等候。

29、黄陂为缅怀一代先贤,北宋时即建“清远亭”,南宋更名为双凤亭,为一层六角亭造型,意即为了纪念一代先贤二程兄弟。南宋取“双凤投怀”之意,更名为“双凤亭”。由于天灾人祸,双凤亭多次被毁,明清年间亦数次重修。直到清代道光二十七年重建时,特将建筑风格改为现在的“重檐三层,六角攒顶”造型。意即纪念二程要追根溯源到他的祖父与父亲那里,故这里的“三”与“六”,特指二程祖孙三代在黄陂生活了六十个春秋,又与佛教的吉祥数字九契合。而底座的十二根石柱,所表达的是黄陂对乡贤二程夫子的十二分诚意。同时,双凤亭作为“中国名亭”收入《中国名胜大辞典》。

30、尊师重教,我们中华民族千年不衰。为人子弟,在年少的时候就要亲近良师,绞益友,要从他们那里学习礼仪和知识。

31、看,这是我们画的“延平四贤”图,你们看懂他们的关系了吗?

32、后来杨时果然学有所成,成了国家的有用之才。

33、“那么大的雪,你怎么能一动不动地站在雪地里呀?不如到屋子里来暖和暖和吧!”小书僮看到外面实在太冷了,而杨时站在雪地里一动都不动,不由地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想请杨时到门厅里烤烤火,避避风雪。

34、程颐见杨时求师心切,又那么懂礼貌。心里非常高兴,就收下了杨时这个门徒,而且还把自己哲学思想的精髓全都教给了他。

35、  《程门立雪》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36、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观念,提倡将那些授予自己知识的人当做自己的长辈来看待,这不仅仅是对为师者的尊敬,更是对知识的尊敬。

37、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38、“快,快,快开门。不知他是不是冻坏了。待老夫亲自出门去接这个年轻人进来。”程颐吩咐小书僮赶快搀扶他出去看杨时。

39、二程祖孙三代在黄陂生活了六十余载。其中,二程在黄陂生长于斯、学于斯十四五个年头。二程的四传直系弟子、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在《黄州州学二程先生祠记》中如是说:“盖天圣中(1026年),洛人大中大夫程珦,初任黄陂尉,秩满不能去,而遂家焉。实以明道元年(壬申)生子曰颢,字伯淳,又明年(癸酉)生子曰颐,字正叔。其后十有余年……”

40、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41、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 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42、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就去拜见当时著名的学者程颐。到了程颐家,可是门上的小书僮对他说:“程颐先生正在书房坐禅,你还是先回去吧,过两天再来。”

43、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着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44、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入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45、中国佛教禅宗二祖慧可,据说也有“立雪求道”的故事。宋僧道原编《景德传灯录》卷三:“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慧可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师(指达摩)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慧可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达摩是禅宗的创始者。)

46、稿件选择适于儿童阅读的文章,将视频或音频,连同文章内容、个人简介(包含照片)一并打包发送到我们指定的邮箱(llsjygzs@1com),经专家评审团评审择优推。

47、作为二程的第一任老师,程母常对二程进行诗教。在她的引领下,十岁的程颢在黄陂欣赏了《酌贪泉诗》之后,就提笔写出了飒飒风骨的豪言壮语:“心中如自固,外物岂能迁!”而程颐则“幼有高识,非礼不动”。尤其是程颢在黄陂的纪游之作《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自宋末明初起,被选入蒙学教材之《选本千家诗》卷首。旧时私塾启蒙,学生在向孔夫子像行叩头礼之后,老师就教学生读这首诗。此诗因此家喻户晓,千古绝唱。当代诗人毛泽东于1950年代曾亲笔手书此诗,并在文物出版社公开出版。现铭刻于双凤公园的照壁上。

48、过了一会儿,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小书僮出来对杨时说:“这位相公,天上开始下雪了,你还是赶快回去吧,等改天天气好了,你再来见先生吧!”

49、刘心武《钟鼓楼》第二章:“他还不惜自费去了趟上海,以‘程门立雪’的虔诚,感动了高龄的俞振飞。”程门立雪的故事10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50、经二程书院与望鲁书院教化,在明清之际,黄陂举人、进士之多,名列全省前茅。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一书记载,在明清540年里,全国共有进士52624人,平均每县为30人,黄陂则有81人,在湖北各县中名列第七位。尤其是在清代,黄陂中举人数共106人,占全省第三位;中进士者27人,是整个湖北中选人数的9%,位列全省亚军。

51、“那么大的雪,你怎么能一动不动地站在雪地里呀?不如到屋子里来暖和暖和吧!”小书僮看到外面实在太冷了,而杨时站在雪地里一动都不动,不由地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想请杨时到门厅里烤烤火,避避风雪。

52、他听说杨时要去拜程颐为师,便也不辞辛苦,与杨时结伴而行。他们到了程家,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53、“程门立雪”这一成语用来形容尊敬师长,诚恳求学。

54、老师是我们大家都有的,“老师”一词是我们大家在也熟悉不过的了,他(她)就像我们的第二个母亲,他(她)用知识的力量哺育了我们,是老师给予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知识的力量来丰富我们的生活。请问大家:这样一个人,我们怎么能不去尊重他(她)呢?程门立雪的故事6(原文)

55、“不!晚生既……然要向……前辈请……教,当然……应该……恭恭……敬敬地……在门外等……着。”杨时冻得浑身直发抖,说话时也直打颤。

56、他们为人正直做事严谨,到他们门下求学的人特别多,杨时和游酢便是其中的两位。

57、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

58、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

59、时至清末,张之洞在湖北倡行新学,黄陂于1903年遂将望鲁书院改为望鲁师范学堂。1905年,复改为县模范高等小学堂。不仅如此,滠水两岸相继建有甘露书院、前川中学与双凤中学等学校,薪传二程精神。从此,这里名流辈出,饮誉中外。当代美国首任华人与亚裔大学校长田长霖的祖父田庆芬、父亲田永谦均在该校毕业后,分别考入京师大学堂和北京大学。同时,在黄陂北乡长轩岭,也兴建了一所纪念程颢的小学——道明高等小学堂(今黄陂三中的前身)。著名学者和教育家蔡以忱、余家菊、陈启天均毕业于此。其后,余家菊的儿子余传韬则是台湾著名教育家。

60、程颐一听此事,马上问:“这个年轻人现在还在门外吗?”

61、《程门立雪》故事中的主人公杨时和游酢是同门师兄弟,他们都是程颐的学生。小朋友们,在我们延平区南山镇的凤池村里,有一座游定夫纪念馆,那是游酢先生的故居,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拜访一下哦!

62、程颢、程颐在前人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哲学思想。他们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君王要治理好国家,必须“行以顺道”,以德为主,与法制兼顾。这些思想自成一家,独成体系。因二程一生主要活动在洛阳,所以,后人就把他们创立的这套思想体系称为伊洛学派。后来,经过朱熹的提倡、研究和深化,最终使二程的理学思想发展为“程朱理学”。

63、在北宋时期,福建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临死前,有把杨时推荐给他的弟弟程颐。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

64、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了,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

65、程颐醒来后发现门外的雪已下了一尺多深。程门立雪由此而来。程门立雪比喻尊师重道。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将乐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官吏。熙宁九年进士,历官浏阳、余杭、萧山知县,荆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专事著述讲学。

66、程颐见此情景,赶忙命人将杨时二人请入屋中取暖,边走边责备地说:“你们这两个年轻人,怎么能站在雪里一直傻等呢?改天再来不就是了!”

67、“快,快!你们快把杨相公扶进屋子里来。”程颐命令家人道。

68、等到程颐坐禅结束,小书僮立即把杨时在门外冒雪静侯先生的情形向程颐禀报。

69、  他们走到程老师家门口,看见程老师坐在椅子上睡着(zháo)了。杨时悄悄地对同学说:“程老师正在休息,咱们在这儿等一会儿吧!”他们就一声不响地站在门口,一边默(mò)默地背书,一边静静地等候着。

70、就这样杨时和他的朋友两个人就安安静静地站在程颐家门口,等待程颐醒来。

  发布日期:2024-01-05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