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图(76句精选好句)

二十四孝图

1、  仲由(前542一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里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事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曾赞扬他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2、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那女子便辞别了董永。

3、客服QQ:55371343 业务/监督:13923884838(二十四孝图)。

4、  舍侧甘泉出,一朝双鲤鱼。子能事其母,妇更孝于姑。

5、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6、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7、孟宗,三国时期江夏人,年少的时候父亲就早早地去世了,只有年老体衰的母亲和他相依为命。

8、当他看到白雪像地毯似的厚厚铺了一地,令他更加心惊。

9、扇枕温衾      后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刘护表而异之。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知古一黄香。

10、陆绩怀橘遗亲图三国时陆绩6岁随父谒见袁术,袁术用橘子款待。陆绩悄悄在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走时掉了出来。袁术嘲笑他,陆绩则说:“这是要送给母亲的。”袁术对此十分赞赏。

11、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由于“孝道”源于原始的氏族社会,发展于和强化于封建社会,因而它必然带有它的历史局限性,特别是成了官方“以孝治天下”的理论之后,产生了逆来顺受的、愚孝的、迷信的、因果报应的观念,甚至有与人性相背离的地方,如“卧冰求鲤”,“恣蚊饱血”,“埋儿奉母”,“闻雷泣墓”等,所有这些都是不能吸收和提倡的,即使是“刻木事亲”虽然表现出丁兰的至诚之心,但是在今天看来,不免有些可笑,都应予以抛弃。

12、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他的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

13、《二十四孝》所列榜样十分典型、突出,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从时间上看,有虞、周、汉、魏、晋、唐、宋;从层次地位上看,有帝王、大夫、书生、百姓;从年龄上看,有老者、成人、儿童;从内容上看,有至贫孝亲的、有危难救亲的、有显贵孝亲的。

14、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有诗颂曰: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二十四孝图)。

15、代王亲尝汤药汉文帝身为一国之君,对母亲非常孝顺。一次母亲病重,汉文帝日夜守护,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好后,他都要先尝一尝,觉得合适才端给母亲。

16、此文出自元朝·郭居敬所作的《二十四孝图》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17、郭巨因此深感不安,觉得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18、取材:《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干宝的《搜神记》卷十一收录三则鲤鱼自动破冰弹跳的故事,主角有王祥、王延、楚僚等三人。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佛教变文《二十四孝押座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二十四孝”作品。南宋时期的画家赵子固有“二十四孝书画合璧”一图。元代学者谢应芳在《龟巢集·二十四孝赞》序中说的:“常州王达善所赞《二十四孝》,以《孝经》一章冠于编首。”清代吴正修作《二十四孝鼓词》:“论起这二十四孝,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19、孟宗听说妈妈想喝点汤,心中十分高兴,因为她几天没吃东西,身体已越来越衰弱了。不过他又想,现在正是严冬时分,而竹子要到春天才发芽,我到什么地方去找竹笋呢?"

20、袁术笑着说:“陆绩,你来别人家做客,怀里怎么还藏着橘子?”陆绩跪在地上,回答道:“橘子很甜,我留给母亲吃。”

21、  深山逢白虎,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离馋口中。

22、《卖身葬父》,人物:董永;性格特点:讲信用、善良、无能。

23、舜帝感天远古帝王舜年轻时,父亲、继母和异母之弟多次想害死他,但舜仍然对父母孝敬,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于是就有大象和小鸟帮他耕种,后来帝尧还把帝位让给了他。

24、卧冰求鲤   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25、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26、《二十四孝图》真正的作者是:元代郭居敬。主要内容是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

27、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

28、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29、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温顺善良。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父亲再娶。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母。

30、   闵损(前536一前487),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经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死得早;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继母给亲子用棉花做冬衣,却用芦花充当棉絮给他做衣穿。有一天,父亲出门,叫闵损牵车,闵损身上寒冷打颤,牵车的绳子不由得掉落地上,父亲斥责并鞭打他,结果衣服被鞭破,芦花飞了出来。父亲这才知道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下,请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后,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31、《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通过这两件事来说明愚昧的封建孝道只是骗人的把戏而已,绅士、将军者们不去实行,人们又何必要认真地去实行呢。在这里,作者把封建的孝道揭露批判得体无完肤。

32、相比之下,现代的“孝”无疑是珍贵的,可敬的。外婆的肺部要开刀,爸妈都很着急,做完手术后陪在外婆身边给她做这做那,我偶尔过去,眼前外婆的脸上除了病气,还挂满了幸福的微笑和欣慰。父母的言传身教,让我切实感受到真正的“孝”。

33、扇枕温衾   后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刘护表而异之。

34、戏彩娱亲   周老菜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35、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后来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知道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

36、  黑葚奉萱闱,啼饥泪满衣。赤眉知孝顺,牛米赠君归。

37、赏析:虚拟自己仿效“陆绩怀橘”“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的情况揭示道德家们的虚伪,他们故意捏造那种现实中不存在的道德高标来突显自己的价值。

38、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

39、郭巨之孝,恐怕世间罕见,其心之愚蠢,其心之残忍,其心之冷酷,实在是令人毛骨悚然。如此行孝,还是算了,听来都令人莫名恐惧。

40、《二十四孝故事》是中国元朝成书的一本宣扬传统儒家孝道的蒙养读物,其中选辑了为封建王朝所称颂的自上古至宋代的24个孝男孝女的事迹,叙之以文,咏之以诗,绘之以图,目的在于“用训童蒙”即培养儿童的封建孝德,并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旧社会,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41、啮指心痛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而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42、全文前后两部分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叙述和议论,主线分明;从封建复古主文者反对白话这个问题入手,联想古今的儿童读物,引起对童年的回忆,然后过渡到对《二十四孝图》的剖析。

43、孟宗的母亲,不管生活如何困苦,一心要让孩子读书,让他与读书人结识,以便将来成为大学令,出人头地。到了县试的时候(在县内举行的考试),各地的考生都到孟宗居住的地方来参加考试。

44、如“卧冰求鲤”,“恣蚊饱血”,“埋儿奉母”,“闻雷泣墓”等,所有这些都是不能吸收和提倡的,即使是“刻木事亲”虽然表现出丁兰的至诚之心,但是在今天看来,不免有些可笑,都应予以抛弃。今天我们提倡的孝应该是文明的、合乎理性的。

45、鲁迅告诉我们: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对于当下的国人,孝道该如何提倡,仍然是非常值得思索和探讨的问题。那些煞费苦心“修饰”出来的完美的、让人们去膜拜敬仰的神像,是不能打动人心的。

46、“郭巨埋儿”,为了孝顺母亲就要把儿子杀死,这不要说法律不允许,就是道德人伦也不允许啊!所以作者给故事设计了一个出乎意料之外也不在情理之中的很荒唐的结局——挖坑的时候挖出一罐子黄金,然后皆大欢喜了。问题是谁都能挖出黄金吗?如果挖不出咋办?

47、赏析:三个“最黑”充分表达出鲁迅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倾向的尖锐的抨击和仇恨。

48、涌泉跃鲤      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鱼脍(kuai),夫妇常作;又不能独食,召邻母共食。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取以供。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舍侧甘泉出,一朝双鲤鱼。子能事其母,妇更孝于姑。

49、        朱寿昌,宋朝天长(今安徽天长县)人,字康叔。七岁那年,他的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妒忌,只好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终于得到线索。于是决心弃官到陕西去寻找生母。他告别家人,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走到陕州(今河南陕县),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苏轼和王安石曾经用诗歌赞美朱寿昌的孝心。

50、亲涤溺器   宋黄庭坚,元符中为太史,性至孝。身虽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母涤溺器,未尝一刻不供子职。

51、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

52、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郭巨埋儿》的描述。这一段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会的腐朽。鲁迅先生在《旧事重提》中说:“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还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个性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状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不是让谁照著学,而是一点,让大家明白,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就应去爱自己的的父母,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对的,但要学习这种文化,而非是模仿是透过故事告诉大家孝敬父母。

53、吴猛恣蚊饱血晋朝时,吴猛家贫,买不起蚊帐。夏日蚊叮虫咬,父亲不能安睡,于是夜里吴猛就赤身坐在父亲床前,虽然蚊子将他咬得全身是包也不驱赶,生怕蚊子去咬父亲。

54、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55、丁兰刻木事亲图东汉丁兰的父母逝世后,他用木头刻了双亲像,每次吃饭都更先供养木像,然后自己才吃,仿佛父母在世一样。一次邻居用杖打坏了木像,丁兰大怒,将他痛打一顿。后来官人来抓丁兰时,木像竟潸然泪下。

56、然而在跌下来的中途,当还未到地之前,还要说一遍:——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

57、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58、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

59、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60、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61、盂宗哭竹生笋三国时盂宗的母亲得了重病,想吃竹笋煮羹,可是当时正是严冬,大雪纷飞,孟宗十分着急,就跑到竹林里痛哭。过了一会,他发现四周冰雪部化,草木变青,竟然长出了许多竹笋,原来是他的孝心感动了上苍。

62、汉朝的时候。有个姓郭名巨的人。表字文举。家里穷苦得很。他有个儿子还很幼小。郭巨的母亲常常把自己吃的东西分给孙儿吃。郭巨因为家里穷得不能够奉养母亲。儿子又要分母亲的食物,如何是好呢?于是总等着儿子走出的时候。

63、他一想到母亲正在病床上苦苦等待这笋尖汤,就鼓足勇气,自己对自己说:"我为何不试试挖一挖呢?我可以一寸一寸地挖土,到挖着笋尖为止。"

64、蔡顺拾葚供亲图汉代的蔡顺生活岔困,每日拾桑葚奉养母亲。一天遇到军士,问他为什么把红桑葚和黑桑葚分开装,他说黑桑葚让母亲吃,而红桑葚自己吃。军士们就送给他米和牛,让他孝敬母亲。

65、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但是在不断的点缀后,只会让人感到寒心,鲁迅先生认为:孝是应该的,盲从是可悲的。像现在的时代还需要鲁迅先生这样敢于说真话的人存在。

66、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67、弃官寻母      宋朱寿昌,年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决,誓不见母不复还。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七十余矣。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七岁生离母,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面,喜气动皇天。

68、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69、绅士赤条条的躺在冰上方”借用的是“卧冰求鲤”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他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借用的是“子路负米”的传说。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学生。他服侍父母时,自己只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鲁迅在前文已说过,学“子路负米”并不难,而“卧冰求鲤”则有点危险。那里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但却很少看见那些“绅士”、“将军”为老百姓做出类似“卧冰求鲤”、“子路负米”这样的善事来。

70、《二十四孝图》在艺术上的特点是层次清楚,详略得当。这篇散文主要是揭露封建孝道的反动本质,掊击北洋军阀政府及其御用文人复古倒退的反动行径。

71、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在今天看来,这些故事中有些“尽孝”的做法或许并不可取,但其倡导的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仍具有教育意义。

72、《二十四孝图》是一部讲述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的书籍,附有插图。内容主要是宣传封建社会的孝道.鲁迅先生根据童年读《二十四孝图》的体会,着重描述了他在读“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的过程中产生的强烈的反感,生动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忍,对封建复古主义的反叛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忍.《二十四孝图》则是对愚昧无知的封建孝道、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风气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73、       杨香,晋朝人。杨香十四岁的时候随父亲杨丰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拽走。当时杨香手无寸铁,只知道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危险,急忙奔跳上前,用尽全身之力扼住猛虎的咽喉不放。猛虎终于害怕,放下父亲跑掉了。

74、  孝敬崔家妇,乳姑晨盥洗。此恩无以报,愿得子孙如。

75、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

  发布日期:2023-09-30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