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简介(86句精选好句)

辜鸿铭简介

1、依照布朗的计划,辜鸿铭应该先在英国学文、史、哲学及社会学,然后再到德国学习科学,学成之后才可以回到中国修习常规文化。布朗当时确实没有看错。辜鸿铭十四岁时,学术造诣就已经非一般人所能比,他只用了短短四年的时间,不仅初步完成了布朗拟定的家庭学习计划,而且基本上修完了所在中学的各门主要课程。布朗不禁暗自为养子的聪明而感到自豪。辜鸿铭在学校里初步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腊文,其他的课程成绩也都很出色,已经可以申请毕业了。

2、“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在如今,其法仍然是三三得并不会三三得八。”

3、刚回国的时候,辜鸿铭的辫子还没有长起来,一小撮短发肆意地抛在脑后,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4、接着再说一种因缘。记得是40年代初,友人张君约我一同去访他的朋友某某。某某住北京东城,灯市口以南,与灯市口平行的一条街,名椿树胡同,东口内不远,路南的一个院落。我们进去,看到地大而空旷,南行东拐,北面是个小花园,花园尽处是一排平敞的北房,进屋,布局显得清冷而稀疏。我感到奇怪,问主人,他说原是辜鸿铭的住宅。介绍辜鸿铭的文章,有两篇说他住椿树胡同,其中一篇并注明门牌号数,是18号,只有林斯陶一篇说是住东城甘雨胡同。甘雨胡同是椿树胡同以南相邻的一条街,如果他所记不误,一种可能,是住宅面积大,前有堂室,通甘雨胡同,后有园,通椿树胡同吧?不管怎么样,我一度看到的总是这位怪人的流连之地,虽然其时已经是燕子楼空,能见到空锁楼中燕,也算是有缘了。

5、等了一会儿,领我进来的年轻人摆上一壶茶、两只茶杯和一包弗吉尼亚香烟。他刚出去,那位哲学家就进来了。

6、于是,最后一天的会议,便转到了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经过讨论,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并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7、怪还有更大的,是比性格更深重的“思想”。其中有些近于琐细,很落后,或说很腐朽,也可以说说。较大的一种是尊君,维护专制。他自己觉得,这也有理论根据,是只有这样才是走忠义一条路,才可以振兴中国的政教,保存中国的文明。这显然是闭眼不看历史、不看现实(包括西方议会制度的现实)的梦话。可是他坚守着,有时甚至荒唐到使人发笑的地步,如对于那位垂帘听政的既阴险又糊涂的老太太,他也是尽拥戴吹捧之能事;又如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北大感旧录》中所记,五四运动时期,北大教授在红楼一间教室里开临时会议,商讨的事件中有挽留蔡元培校长,辜鸿铭发言,也主张挽留,理由是,校长是学校的皇帝,所以非挽留不可。其次的一种到了家门之内,他娶妻,为本国的淑姑夫人;纳妾,为日本的蓉子如夫人。还为纳妾辩护,理由用王荆公的《字说》法,说“妾”是“立女”,供男子疲倦时靠一靠的。有外国女士驳他,说未尝不可以反过来,女的累了,用男的做手靠;手靠不只一个,所以也可以一妻多夫。他反驳,理由是,一个茶壶可以配四个茶杯,没见过一个茶杯配四个茶壶的。这就又是荒唐得可笑,应该归入怪一类。还可以说再其次的一种,有关妇女的脚的,因为欠雅驯,从略。

8、现时的大战引起全世界的最大注意。我想这战争一定会使有思想的人们转而注意文化的大问题。一切文化开始于制服自然,就是说,要克服、统辖自然界的可怕的物质力量,使它不伤人。我们要承认,现代的欧洲文化在制服自然方面已经取得成效,是其他文化没有做到的。但是在这个世界,还有一种比自然界的物质力量更为可怕的力量,即藏在人心里的情欲。自然界的物质力量给人类的伤害,是远远不能与人的情欲所造成的伤害相比的。因此,很明显,这可怕的力量——人的情欲——如果不能得到适当的调理和节制,那就不要说文化,就是人类的生存也将成为不可能。

9、想象不出这么大一座城市,会出现在如此偏远的地方。坐舢板从长江下游到这里,需要花五天。

10、胡适,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之学识渊博,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造诣。时与胡适的大名鼎鼎相比,还有一位十分了得的人物,他就是竭力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旧派教授辜鸿铭。辜鸿铭学贯中西,精通9种语言(一说13种),先后获得文、史、哲、理、工、神学科博士学位13个。辜鸿铭蔑视西学,而胡适却推崇西学,辜老作为维护旧传统的顽强的奋争者,自然就成了胡适等“西化”派的主要的论争对手。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多次交锋。此外,在妇女解放,中西文化的辩论中,辜鸿铭和胡适也是冲突不断。不过后来辜鸿铭去世后,胡适也多次写文提到他,对他念念不忘。  

11、TherealChinamanmaybecoarse,butthereisnogrossnessinhiscoarseness.TherealChinamanmaybeugly,butthereisnohideousnessinhisugliness.TherealChinamanmaybevulgar,butthereisnoaggressiveness,noblatancyinhisvulgarity.TherealChinamanmaybecunning,butthereisnoabsurdityinhisstupidityifhiscunning. 

12、而在翻译一系列中华经典的过程中,辜鸿铭自己也渐渐完成了一个转变:从相信东西方文明能够互补,到相信东方文明优于西方文明,甚至可以拯救西方文明。

13、  1928年4月30日,辜鴻銘因肺炎去世。盡管后人對辜鴻銘的評價褒貶不但他的學術成就及向西方傳播中國文化的貢獻是舉世公認的。當德國著名作家勃蘭特夫人聽到辜鴻銘逝世的消息時,惋惜地說:“辜鴻銘死了,能寫中國詩的歐洲人還沒出生!”此話表明,西方人已經高度認同他在歐洲文化史上的地位了。

14、正是因为心怀热爱,他才能不怕困难,从头学习中国文化;

15、伊藤博文故意问:“听说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于两千多年前,却不能行于二十世纪的今天吗?”

16、在这20年中,他是如何吸收中国文化的呢?当初的情形极为尴尬。中国传统的儒生根本瞧不起这个西装革履习夷学的“假洋鬼子”。他说:“时欲从乡党士人求通经史而不得,士人不与之游。谓其习夷学也,先生始乃独自奋志,讽诵诗书百家之言,虽不能尽解,亦得观其大略,数年间于道亦无所不见。”

17、大约在1872年的春季,辜鸿铭15岁正式入爱丁堡大学就读,辜鸿铭在爱丁堡大学修科为英国文学,同时兼修拉丁文、希腊文、数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自然哲学、修辞学等科目,辜鸿铭在学习拉丁文、希腊文时又不知暗自哭了多少次。他立志读遍爱丁堡大学图书馆所藏希腊,拉丁文的文、史、哲名著。刚开始时,读多少页便背诵多少页,还没觉得多么困难。后来随着阅读量的逐渐增大,渐渐感到吃不消了。他要自己坚持再坚持,一定要一路背诵下去,辜鸿铭晚年忆起此事时曾说;“说也奇怪,一通百通,像一条机器线,一拉开到头。”到后来,不仅希腊、拉丁文、即如法、俄、意各国的语言,文学,辜鸿铭也能做到一学就会,触类旁通,据说辜鸿铭回国后,除了本国语言外,尚能操九国文字与人交流。基础主要在爱丁堡大学读书时打下的。

18、林语堂赞他,英文超越出众,两百年来未见其右。

19、20世纪初,辜鸿铭先生代表北洋政府出席华府会议。某次酒会上,一个浅薄的美国女士坐在辜鸿铭旁边。望着这个形容古怪的中国老头,她一时找不到话题。在上场时终于忍不住学着唐人街腔的破碎英语,一字一字地问道:“likesoup?”(喜欢这汤吗?)辜鸿铭礼貌地点头微笑。

20、他在新加坡英属殖民政府找了一份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过上了小公务员的生活。

21、  作為中國文化的捍衛者,辜鴻銘對當時西方彌漫著的反華論調進行了堅決的斗爭。19世紀末,一陣“黃禍論”逆風突然吹襲到歐洲上空。德皇威廉二世專門畫了一幅《黃禍圖》,送給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誣蔑以中國人為代表的黃種人將給歐洲帶來威脅,歐洲白人應當聯合起來,抵制黃種人的入侵。面對這股反華逆流,義憤填膺的辜鴻銘用英文發表了《文明與混亂》一文,嚴正駁斥了強加在中華民族身上的這種無稽論調,並強烈抨擊了西方的霸道政治,因此他被人譽為駁斥“黃禍論”第一人。在以后的幾十年間,辜鴻銘不斷用自己的筆來捍衛中國的尊嚴,贏得了許多西方正義人士的敬佩。

22、这次会面后,辜鸿铭立即辞职,重新蓄发留辫,穿起马褂。

23、他的翻译和严复的翻译正好相反:严复是把西方的作品翻译成中文,而辜鸿铭是把中国的作品翻译成外文。

24、他是一位老人,个子很高,留着灰色的细长辨子,大而明亮的眼睛下面已长出很重的眼袋。他在观察我。他还没有搞清楚,应该用什么方式待我。看得出来,他保持一种警戒的态度。

25、当我想去拜会这位著名绅士时,我的朋友马上答应安排。

26、你知不知道,我们曾进行过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实验?我们曾寻求用智慧,而不是武力来治理这个伟大的国家。而且,在许多个世纪里我们成功了。可是你们白种人为什么瞧不起黄种人?需要我来告诉你吗?就是因为你们发明了机关枪。这是你们的优势。

27、然而辜鸿铭在遇到马建忠后,人生之路发生了巨大变化。

28、所以我根据我的旧日记,用记忆来补充它,写成这篇辜鸿铭的回忆。辜鸿铭向来是反对我的主张的,曾经用英文在杂志上驳我;有一次为了我在《每周评论》上写的一段短文,他竟对我说,要在法庭控告我。然而在见面时,他对我总很客气。

29、这篇文章发表在英文报刊《字林西报》上,自发表起就引起西方媒体的关注,很多知名报刊都发表了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30、“可是,英国也有对人类思想产生过影响的哲学家呀,”我提醒。

31、“中国人的温顺,不是伤心而柔弱的人的那种温顺。”

32、说起辜鸿铭这个人,不少人可能会立刻联想到两个词:「辫子」,以及「狂傲」。

33、此外,辅文随附两篇辜氏演讲及多篇胡适、李大钊、芥川龙之介、毛姆等人评述辜鸿铭的短篇文章,让读者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清末怪杰。

34、马建忠很欣赏辜鸿铭的才华,但同时对他离开中国感到可惜。在那三天里,马建忠向辜鸿铭详细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鼓励他回中国去,因为中国需要他这样的人才,「何必在这里做假洋鬼子」。

35、罗家伦在北大听过辜鸿铭讲英国诗的课,写《回忆辜鸿铭先生》,也说“在黑板上写中国字”,“常常会缺一笔多一笔”。我前面提到的《春秋大义》,扉页的题字正可以出来作证,十几个汉字,古怪丑陋且不说,笔画不对的竟多到五个。但是我想,这出于辜氏就再合适不过,因为,如果竟是赵董或馆阁,那就不是辜鸿铭了。

36、其实,他不是古怪,而是心怀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37、辜鸿铭卖票的故事确是很有风趣的。他说:“×××来运动我投他一票,我说:‘我的文凭早就丢了。’他说:‘谁不认得你老人家?只要你亲自来投票,用不着文凭。’我说:‘人家卖两百块钱一票,我老辜至少要卖五百块。’他说:‘别人两百,你老人家三百。’我说:‘四百块,少一毛钱不来,还得先付现款,不要支票。’他要还价,我叫他滚出去。他只好说:‘四百块钱依你老人家。可是投票时务必请你到场。’”选举的前一天,×××果然把四百元钞票和选举入场证都带来了,还再三叮嘱我明天务必到场。等他走了,我立刻出门,赶下午的快车到了天津,把四百块钱全报效在一个姑娘——你们都知道,她的名字叫一枝花——的身上了。两天工夫,钱花光了,我才回北京来。”

38、他们陷入自己的文化思维中,想当然地以为“中国人野蛮、未开化”,对中国文化有太多误读。

39、就这样,才10岁出头的辜鸿铭就随布朗夫妇到了英国。因为对文学很感兴趣,辜鸿铭考取了爱丁堡大学的文学系——他的老师是当时著名的苏格兰哲学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

40、因缘说完。言归本人的正传,想由外而内,或由小而大。先说说可以视为末节的“字”,我看也是因怪而坏。《辜鸿铭特辑》收陈昌华一篇《我所知道的辜鸿铭先生》,其中说:

41、汪曾祺说:“人总要呆在一种什么东西里,沉溺其中。苟有所得,才能证实自己的存在,切实地掂出自己的价值。”

42、各国的国王善待他们,或是邀请他们出将入相,或是任命他们主治一方。他学识渊博,话锋犀利,讲起他这个国家的历史事件来绘声绘色,娓娓动听。

43、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

44、这一点,在他1915年出版的《春秋大义》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本书的英译名,就是TheSpiritoftheChinesePeople(《中国人的精神》)。

45、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

46、但因此就说他的主张一无足取,似乎又不尽然。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他写《春秋大义》(英文名直译为《中国人民的精神》),导言的第一段说(原为英文):

47、一会儿,他对我说:“去年张少轩(张勋)过生日,我送了他一副对子,上联是‘荷尽已无擎雨盖’——下联是什么?”我当他是集句的对联,一时想不起好对句,只好问他,“想不出好对,你对的什么?”他说:“下联是‘菊残犹有傲霜枝’。”我也笑了。

48、在真正的中国式人性中,可以说,有着从容、冷静、练达的特点,就像你评价一块经过优良锻造的金属。

49、在拿到爱丁堡大学硕士学位后,辜鸿铭没有留在欧洲,而是立即返回出生地马来半岛。

50、怎么办?那就自己来翻译。辜鸿铭有他的优势:因为他不仅熟悉中国文化,也很熟悉西方的文化,所以他在翻译过程中能够经常引用西方人熟悉的说法和观念,来解释中国儒家的观点,让西方人一看就懂——这是当时绝大多数翻译家做不到的。

51、但他的保皇,和大多数为己谋利的保皇党,有着本质不同。

52、孔子学说所以能够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心中,不过是因为它解释、并表达了中国人的性情而已。而其它学派则没有做到这一点。

53、随着对中国文化了解得越多,他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日益增长。

54、1857年7月18日,辜鸿铭出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其父辜紫云会讲闽南语、马来语和英语,在一家英国人创办的橡胶园当到了总管。

55、经过多年的积淀,等沈曾植再次拜访张之洞时,辜鸿铭派手下将张之洞的藏书搬到客厅。

56、从小,辜鸿铭就处于多元的文化氛围中。这种成长环境的好处是,眼界宽广;坏处则是,难以有文化认同。

57、  1857年,辜鴻銘出生於馬來半島的檳榔嶼,他的父親當時在一家英資橡膠園工作。辜鴻銘自幼就對語言有著出奇的理解力和記憶力,橡膠園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歡他,將他收為義子。1867年布朗夫婦返回英國,把10歲的辜鴻銘帶到了歐洲。對中國抱有好感的布朗對辜鴻銘說:“你的祖國已被放在砧板上,惡狠狠的侵略者正揮起屠刀,准備分而食之。我希望你學通中西,擔起富國治國的責任,教化歐洲和美洲。”

58、辜鸿铭成为张之洞的幕僚,主要承担外文秘书的工作,而他在平时重点做的一件事,就是读书,这也是张之洞非常鼓励他做的事。辜鸿铭先背《康熙字典》,然后由《论语》入手,开始通读经史子集。张之洞幕府里能人辈出,辜鸿铭不懂就问,学问进益神速。

59、最早把《论语》翻译到西方世界的译者是著名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之后还有些译本,但都是由西方传教士完成的。辜鸿铭有一次偶然接触到了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翻译的《论语》。

60、辜鸿铭后来曾对晚清直隶布政使凌福彭说:“学习英文最好像英国人教孩子一样的学,他们从小都学会背诵儿歌,稍大一点就背诗,背圣经,像中国人教孩子背四书五经一样。”从辜鸿铭教他的女房东学希腊文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背诵《伊利亚特》的要旨在于创造了一种的读诵感受,如在希腊国土受希腊纯正的启蒙教育一般。此法乍看强度大,难度亦大,其实则不然。若由字母而单词,再简单拼句,则学习者在心理上就生成学外国语言的隔阂情绪了。辜鸿铭还以此法教会了他的女房东简易的拉丁文,也不过两三个月的功夫而已。

61、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粗糙的,但粗糙中没有粗劣。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的,但丑陋中没有丑恶。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庸俗的,但庸俗中没有侵略和喧哗。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愚蠢的,但愚蠢中没有荒谬。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狡猾的,但狡猾中没有狠毒。

62、“你知道我是在柏林拿的哲学博士,”他说,“后来又在牛津大学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但是英国人对哲学实在是没有很大的胃口,如果你不介意我这样说的话。”

63、总之是写英文,不只能够英国味儿,而且有了自己的风格。著文,用本土语,有自己的风格,使熟悉的人一眼便能看出,大不易,更不要说用外语了。专就这一点说,高鼻蓝睛之士出高价搜罗辜氏著作,也不为无因了。

64、辜鸿铭回国进张之洞文襄幕府之初,汉文水平还很低,张之洞得暇便亲自教他“读论语,查字典。”他用那个时代许多人学习西方语言的方法——读字典——来学中文。他把康熙字典作为初入中文的课本来读,从前到后一字一字地啃,因此他认识的汉字比一般人还要多,他凭着对语言文字的特别禀赋,努力自修,学问大进。同时刻苦钻研儒家经典,但有一件事对他刺激很大。促使他发愤读中国典籍20年。据他自述,他入文襄府之初。恰逢张之洞寿辰,许多名流前来祝寿,大儒沈曾植也来了。张之洞对辜鸿铭说:“沈公是当代泰山北斗,名儒大儒,他的聪明学力无人能及”。他对书画、宋辽金史、西北舆地和南洋贸迁无所不通,王国维对他也顶礼膜拜,被公认为同光间的“硕学通儒”。张之洞介绍辜鸿铭与沈曾植见面后,辜鸿铭便向沈曾植高谈阔论西学法,但很久沈曾植却一言不发。辜鸿铭问沈曾植为何不说话。沈曾植十分严肃的说“你说的我都懂,你要懂我的话,还须读20年中国书”。这件事对辜鸿铭的刺激非常大,他立志从此读20年中国书。自此,他“穷四书,五经之奥,兼涉群集”。经过20年刻苦学习,他对中国文化终于融会贯通了。

65、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祖籍福建省惠安县, 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66、辜之文,纯为维多利亚中期之文,其所口口声声引据亦MatthewArnold,Carlye,Ruskin诸人,而其文体与Arnold尤近。此由二事可见,好重叠。……好用Isay二字。(《辜鸿铭特辑·有不为斋随笔》)

67、周作人在《北大感旧录》中如此描述辜鸿铭:「他生得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相貌,头上一撮黄头毛,却编了一条小辫子,冬天穿枣红宁绸的大袖方马褂,上戴瓜皮小帽;不要说在民国十年前后的北京,就是在前清时代,马路上遇见这样一位小城市里的华装教士似的人物,大家也不免要张大了眼睛看得出神的吧。」

68、1877年4月,辜鸿铭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所有相关科目的考试。在英国文学方面的学位考试中又表现非凡,顺利独得了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这一年辜鸿铭20岁。

69、“我想她的出生预示了一个新时代春天的到来,”他说,“她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秋天里的最后一只花朵。” 

70、但因此就说他的主张一无足取,似乎又不尽然。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他写《春秋大义》(英文名直译为《中国人民的精神》),导言的第一段说(原为英文):

71、自称“四洋”(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说真正的中国人是有孩童般的精神世界的成熟理智的人。

72、  辜鴻銘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向西方介紹中國典籍,通過這種方法,他向世界大聲吶喊:中國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靈丹。辜鴻銘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西方對中國的看法。正如一些學者指出的那樣,辜鴻銘在西方對中國實行文明歧視和民族欺凌的時候,挺身而出,大義凜然地奮起譴責,捍衛了民族尊嚴﹔同時,他又大力向西方介紹和傳播中國文化,溝通中西文明,使西方進一步了解了中國文明的博大精深和中國歷史的悠久。

73、或许优秀的人天生就会遭人眷顾吧,这件事被张之洞知道后,张之洞决定亲自教他。

74、(5)张文襄学问有余而聪明不足,故其病在傲;端午桥(端方)聪明有余而学问不足,故其病在浮。文襄傲,故其门下幕僚多伪君子;午桥浮,故其门下幕僚多真小人。昔曾文正曰:“督抚考无良心,沈葆桢当考第一。”余曰:“近日督抚考无良心,端午桥应考第一。”(同上《翩翩佳公子》)

75、Infact,theoneword,itseemstome,whichwillsumuptheimpressionwhichtheChinesetypeofhumanitymakesuponyouistheEnglishword“gentle".BygentlenessIdonotmeansoftnessofnatureorweaksubmissiveness.

76、我想表示抗议。但是,我还没有弄明白这番话的意图。他靠在椅子里,用嘲弄的目光看着我。

77、辜鸿铭将《大学》、《中庸》、《论语》翻译为英文,他对比中西文化,认为中华文化同时具有博大、精深、淳朴和灵敏四大特征,是其他文化不能比拟的。他说“通过研究中国文明,中国典籍和文学,所有的欧美人民都将大获裨益。

78、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辜鸿铭的生活方式逐渐西化。

79、1917年,辜鸿铭在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六国饭店以英文讲演《中国人的精神》(其自译《春秋大义》),中国的学术讲座从来没有收门票的先例,辜鸿铭却要出售门票,且票价高过“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听梅的京戏一元二角,辜的讲演则要二元银洋,而当时洋人却把会场坐满了,由此,外国人对他的重视可见一斑。

80、一个老者缓缓走上讲台,只见他套着大马褂,顶着瓜皮帽,脑后拖着一条细细的辫子。

81、辜鸿铭,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

82、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访问中国,在武昌与张之洞会面。

83、在新加坡的英国殖民政府机构里,辜鸿铭找到了一份还算不错的工作。凭借他的文凭和留学经历,他可以享受一份很不错的薪水,在南洋度过惬意舒适的一生。

84、最后总而言之,辜鸿铭的特点是“怪”。怪的言行,有些有佯狂成分,那是大缺点。但有些来于愤世嫉俗,就间或可取,至少是还好玩。如:

85、硕士毕业后,辜鸿铭又去了德国莱比锡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等多所高等学府进修文学和哲学,不仅在学术上收获颇丰,也借此熟悉了多国语言,他的德语、法语不错,对拉丁语也有所涉猎。

  发布日期:2023-09-07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