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92句精选好句)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1、  这回明白了吧,小编给您提个醒,这场雪有可能是这个冬天的最后一场,晚上想出去走走的粉丝抓紧啦,毕竟咱东北还有个正月十五走百病的习俗。

2、意思是说八月十五这一天晚上,如果月亮被云彩遮住,那么到了来年的正月那天就会下大雪。而在北方元宵节那段时间,晚上会有赏花灯的风俗。如果刚好元宵节那天晚上下雪的话,老辈人就会高兴的说起这句:正月十五雪打灯,八月十五云遮月,润雪兆丰年,今年庄稼必丰收。庄稼丰产丰收一直是农民最高兴开心的事情了。

3、不过同学们也可以多观察观察,这个规律在你的家乡是不是同样也有呢?经常保持一颗观察和探索的心,是一个新世纪少年儿童最基本的科学素养哦~

4、古代农业生产是需要对于天气格外关注的,之所以会出现各种和天气有关的俗语主要就是因为一种对于好收成的期待。正是因为天气总是会出现变化,但是一些变化又是能够被证实是和好收成有关的,即便是这种逻辑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人们也是愿意接受这样的总结出来的规律。农村俗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是啥意思?(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5、中秋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人们常说,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银光洒向大地。在这气候宜人、幽静的夜色中,人们团聚在一起,观赏皎洁的月亮,老人们向孩子们讲述着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6、“云遮月”和“雪打灯”,表面看是云和雪的呼应现象,实质上是两次冷空气活动的呼应关系,也就是说,中秋节前后如果有冷空气活动,造成了“云遮月”的现象。那么,元宵节前后,又会有冷空气入侵,形成“雪打灯”的局面。

7、在古代以及近代,正月十五元宵节依然是居民朋友们游原欣赏灯会的日子,一般月光明亮风光明媚为欣赏月光和灯会提供了条件。可假如正月十五雪打灯,意味着下雪的天气不利于游原赏灯。

8、由于“云遮月”和“雪打灯”现象依附在八月十五和正月十五这两大特殊的日子上,就让人们形成了更深刻的印象,其实其它日子间的天气,也有这种规律性关系,只是未被人们普遍注意罢了。

9、原因恰恰是因为天气具有相应的节奏关系。节奏是指某种天气出现后一定天数所对应的天气。

10、“云遮月,雪打灯”表面上是云和雪的呼应关系,实质上是两次冷空气活动的呼应关系,也就是说,中秋节前后如果有冷空气活动,造成“云遮月”的现象。虽然反映了冷空气活动,但谁也不能保证就一定准时。有时的“八月十五云遮月”,不一定能换来“正月十五雪打灯”。

11、元宵节是正月的春节后的又一重要节日,同时也是一年中重要的一个节气时间节点。特别是今年的情况更为突出,由于前天2月4日正月十一是“立春”的节气,对于农民朋友进行农业生产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不过现如今,我们不再依赖这些传统的俗语生活,更多的居民朋友们更信赖于天气预报。

12、虽然,都反映了冷空气的活动,但是谁都不能保证就一定准时。况且下雪还需要水汽、或者说暖湿气流配合。因此,八月十五云遮月,未必换来正月十五雪打灯。

13、正月里下雪与俗语“瑞雪兆丰年”正好呼应,预示着又会是一个好收成,通过八月十五的月亮去预测来年正月十五的雪,从而推断出丰收与否,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14、农村老话:春打五九尾,花子直撇嘴,一天之差为何天壤之别?

15、秋天的天气往往都是干燥晴朗的,秋天大多数时间内天上是没有云彩的,而八月十五这个时间,多数地区的小麦已经开始播种,如果发生了云彩遮挡住月亮的天气,就将会预示着连续下雨的天气,这也是对于小麦发育很有利的一种环境。同时正月十五如果下雪的话,也预示着一个好收成,这两种环境结合在一起似乎就有了共同点,那就是都是意味着好收成。(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16、从字面上看,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八月十五这一天是阴天,或者是下雨,晚上的时候月亮被乌云遮住的话,正月十五就会下雪。要知道从八月十五到正月十五之间还有好几个月时间,难道从八月十五的天气状况真的能预测出几个月之后的天气变化?如果真是这样那也太神奇了吧?

17、因此,“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条谚语,正是入侵我国的冷空气存在5个月左右韵律活动的反映。不少气象台站根据这条谚语,研究了冷空气活动的5个月左右的韵律关系,把它用于长期天气预报,取得了良好结果;其它日子间的天气,也有这种韵律关系,只是未被人们普遍注意罢了。

18、  “云遮月”和“雪打灯”,表面看是云和雪的呼应现象,实质上是两次冷空气活动的呼应关系,也就是说,中秋节前后如果有冷空气活动,造成了“云遮月”的现象。那么,元宵节前后,又会有冷空气入侵,形成“雪打灯”的局面。因此,“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条谚语,正是入侵我国的冷空气存在5个月左右韵律活动的反映。不少气象台站根据这条谚语,研究了冷空气活动的5个月左右的韵律关系,把它用于长期天气预报,取得了良好结果。其它日子间的天气,也有这种韵律关系,只是未被人们普遍注意罢了。

19、古代的农业生产要非常关注天气情况,所以会产生各种天气的俗语以及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人们通过不断的观察总结,发现了“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两天的天气总是先后发生,所以产生这样的俗语。如果这两天的天气重复关联发生的次数足够多,即使没有直观的逻辑解释,人们也会相信这样的规律。

20、大家都知道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也是一年中月亮最圆的时候,这一天的晚上,也是赏月的时候。虽然现在人很少赏月了,不过在以前,人们也没有电视剧,而赏月就成为最重要的娱乐活动,如果这一天没有月亮的话,人们往往会特别的印象深刻。

21、这两个传统节日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早已为人们关注。久而久之,在许多地方,八月十五夜若乌云满天,往往正月十五日就会出现雪花飘飘的现象。

22、     “云遮月”和“雪打灯”,表面看是云和雪的呼应现象,实质上是两次冷空气活动的呼应关系,也就是说,中秋节前后如果有冷空气活动,造成了“云遮月”的现象。那么,元宵节前后,又会有冷空气入侵,形成“雪打灯”的局面。因此,“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条谚语,正是入侵中国的冷空气存在5个月左右韵律活动的反映。不少气象台站根据这条谚语,研究了冷空气活动的5个月左右的韵律关系,把它用于长期天气预报,取得了良好结果;其它日子间的天气,也有这种韵律关系,只是未被人们普遍注意罢了。

23、  相距150天的两个节日天气间,为什么会有相互关系呢?原来,这是大气韵律活动的一种表现。地球的大气,好比一个大型的乐队,风、云、雨、雪、雷、电、雾、霜,就好像这个乐队演奏出音色丰富的乐章。许多研究工作表明,在各种物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气演奏的这部大型乐章,也表现出有一定的“节奏感”。

24、小时候总是听老人在念叨这句话,但是却无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但是这种说法确实非常准确,

25、 中秋佳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银色的光洒向大地。在这气候宜人、幽静的夜色中,人们团聚在一起,观赏皎洁的月亮,向孩子们讲述那嫦娥奔月、桂树和玉兔的神话故事。 

26、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古人在对气候的观察过程中,发现所有的气象变化是有规律的,隔了多少天以后气候就会发生对应的变化,所以把这种有规律的变化称为韵律。韵律的变化时间一般是以30天或30天的倍数出现。所以在八月十五出现下雨的天气,那么对应的180天之后的正月十五就会出现相同的天气变化,但是因为正月十五的天气还比较冷,所以一般不会下雨而会下雪,所以称为“雪打灯”。

27、这话的意思直白点就是指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即中秋节这一天,如果是阴天(乌云布把月亮盖了)或者下雨,人们赏不了圆月,那么,第二年正月十五即元宵节这天就也会出阴雨甚至下雪的天气。从历年的天气资料显示,这种机率的确相对很大,有的年份甚至就像俗语所说的那般准确,多数都是验证了这句俗语谚的准确性。

28、  就是说,某种天气过程,某个时刻表现得比较明显,在一定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又重新明显起来,或因季节不同而以其它形式表现出来,就像乐曲里的节拍一样,表面上看不出它们之间直接的演变关系,实际上却是有一定的联系。气候学中把这种大气中存在的内在的联系就叫大气的韵律活动。

29、     现在,许多气象学家正在对大气的韵律活动和它的成因进行深入的研究,因为天气存在着前后对应的韵律关系。某种天气过程,某个时刻表现得比较明显,在一定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又重新明显起来,或因季节不同而以其它形式表现出来,就像乐曲里的节拍一样,表面上看不出它们之间直接的演变关系,实际上却是有一定的联系。气候学中把这种大气中存在的内在的联系就叫大气的韵律活动。

30、说到这,大家肯定会问,这究其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还因为节气天气存在着前后的规律关系。规律一般是指某一种天气状况出现之后,在下个相对应的节日里将出现与其相对应的天状况。这种现象又有一定的规律性,但这规律在时间上有些差异;据资料记述,相对公认的有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五个月,6个月。而“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按农历计算,正好是五个月的规律。

31、“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的意思是说,如果在一年中的八月十五的晚上,乌云遮盖月亮,那就证明是阴天或者正在下雨,那么到了来年的正月十五也就会阴天下雪。

32、我们不妨再做个实验:如果今天是雪打灯,或是云雨满天,今年的八月十五(2017年10月4日)会不会是云遮月呢?如果八月十五云遮月了,2018年3月2日(正月十五)会不会雪打灯呢?

33、资料显示,2006年农历中秋节当天北京等地区阴天转多云,中秋节晚上开始云遮月,后来多云转晴。来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凌晨大雪纷飞,中午后雪逐渐停止,但仍未阴天到多云天气,寒风呼啸,正好再次验证了这句农谚的准确性。

34、2月15日,哈尔滨、黑河、伊春地区体感温度小于-19℃,感觉较冷,适宜穿着厚棉衣、戴厚棉帽、穿雪地靴,应注意保暖;其它地区体感温度-15℃到-19℃,适宜穿着厚棉衣、戴帽子、穿棉鞋,注意保暖。

35、但是在我的印象中,至少有3次预测是准的!在北方如此干旱的天气里,有3年中秋节没有看到月亮,

36、正是因为天气存在着前后对应的韵律关系。韵律是指某一种天气出现之后,对应未来若干天以后将出现与之对应的天气。在现代的气象学中,把这种大气中存在的内在的联系叫做“大气的韵律活动”。

37、这样的俗语听起来似乎仅仅是一种对于月的描述,但其实仔细看的话,是对于气象的预测,按照多数老人的说法,如果在八月十五这天能够看到云彩遮挡住月亮,那么在明年的正月十五就是看到降雪,这是真的吗?

38、数据显示,在2006年农历中秋节,北京等地区在阴天转多云,中秋节晚上月亮开始覆盖月球,随后又转阴。

39、答:“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反映了两个节日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

40、农村俗语:“果树过房,家败人亡”,是何意?老祖宗说的在理吗?

41、资料显示,2006年农历中秋节当天北京等地区阴天转多云,中秋节晚上开始云遮月,后来多云转晴。2006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凌晨大雪纷飞,中午后雪逐渐停止,但仍为阴天到多云天气,寒风呼啸,正好再次验证了这句农谚的准确性。

42、“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根据历史资料证明,也是有科学依据的,有气象学家说,虽然天气变化莫测,但是都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因为天气之间也是存在着前后对应的韵律关系。这种韵律时间长短不一 ,一般是30天、60天、90天、120天、150天、180天和240天不等,。中秋节和元宵节整整跨越150天左右,并且就在这些韵律时间内。但是这种韵律活动形成的原因,现在还有迷。

43、    地球的大气,好比一个大型的乐队,风、云、雨、雪、雷、电、雾、霜,就好像这个乐队演奏出音色丰富的乐章。许多研究工作表明,在各种物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气演奏的这部大型乐章,确实有一定的“节奏感”。这种天气的韵律表现为某一种天气出现之后,对应未来若干天以后将出现与之对应的天气。这种韵律时间长短不比较公认的有30天、60天、90天、120天、150天、180天和240天不等。而“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按农历计算,正好是150天的韵律。历史资料验证,每当中秋节这天云幕遮蔽天空、阴天或下雨,来年正月十五这天很有可能将会出现阴天或下雪。

44、“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句俗语的科学与否,我们没法去判断,但可以确定的是里面都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渴望团圆,渴望丰收。各位看官,您说呢?

45、第二种心态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银色的月光洒向大地,人们团聚在一起,观景赏月是何等的惬意。

46、“八月十五云遮月‘未必换来’正月十五雪打灯”

47、母亲望着屋外滴水的屋檐,盼着这雨再大一些。儿子说,那岂不是正月十五送灯时路又难走了么?母亲笑了笑,说先不管来年正月十五路好不好走,这雨大一点下,就不用浇白菜了。因为小菜园的白菜苗己经长得老高了,这雨下透的话,就又省了浇水了嘛。

48、而“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按农历计算,正好是150天的韵律。历史资料验证,每当中秋节这天云幕遮蔽天空、阴天或下雨,来年正月十五这天将会出现阴天或下雪。

49、2022年元宵节黑龙江赏月指数地图(2022年2月15日20时-16日08时)

50、曾经有大连网友发布调查文章:从1951年以来的气象资料,历史上54个中秋夜出现“云遮月”天气现象共有9次,与之相对应,第二年元宵节里出现过6次“雪打灯”的天气;而头一年八月十五虽然没有“云遮月”,第二年元宵节也有“雪打灯”的天气出现,在54年里曾发生过2次。

51、而且随着对气象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了,很多的研究也表面了这句农谚的准确性是比较高的,并且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虽然气候是变化莫测的,但是大气的韵律活动还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52、初看到“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的时候,觉得毫无逻辑可言,但经过仔细推理分析以后,却觉得非常有道理。文字上特别好理解,八月十五的时候乌云遮住了月亮,就预示着正月十五的时候会有大雪。

53、中秋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银色的光洒向大地。在这气候宜人,幽静的夜色中,人们团聚在一起,观赏皎洁的月亮,向孩子们讲述那嫦娥奔月,桂树和玉兔的神话故事。

54、    资料显示,2006年农历中秋节当天北京等地区阴天转多云,中秋节晚上开始云遮月,后来多云转晴。2007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凌晨大雪纷飞,中午后雪逐渐停止,但仍为阴天到多云天气,寒风呼啸,正好再次验证了这句农谚的准确性。

55、如果这一天没有明月当空,而是乌云遮月,天色黯然,就令人失望了!此时人们会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人们期盼着元宵佳节,在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之时,雪花纷飞,看灯赏雪,以此美好之心冲淡十五无月的失望。

56、  这两个传统节日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早已为人们关注。久而久之,在许多地方,八月十五的夜晚若乌云满天,往往正月十五就会出现雪花飘飘的现象。于是人们总结出:“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的天气谚语,被广泛流传下来。

57、资料显示,2006年农历中秋节当天北京等地区阴天转多云,中秋节晚上开始云遮月,后来多云转晴。2006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凌晨大雪纷飞,中午后雪逐渐停止,但仍为阴天到多云天气,寒风呼啸,正好再次验证了这句农谚的准确性。

58、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一些地区也被称之为“上元节”,而据说在北京也叫“灯节”,顾名思义地方不同大同小异,其主指还是没有改变的。

59、而“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按农历计算,正好是150天的韵律。历史资料验证,每当中秋节这天云幕遮蔽天空、阴天或下雨,来年正月十五这天将会出现阴天或下雪。

60、    其实中秋节和元宵节这两个传统节日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早已为人们关注。久而久之,在许多地方,八月十五夜若乌云满天,往往正月十五日就会出现雪花飘飘的现象。于是人们总结出:“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的天气谚语,被广泛流传下来。

61、今天是2月7日正月十四日,很多地方正在抗yi中。明天就是正月根据今日的天气预报了解到,明天正月十五天气状况不佳,属于阴雨或者降雪天气出现。俗话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所指的大意就是:假如八月十五这一天晚上有有云朵遮住了明亮的月光,则意味着在明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天气状况不好,极有可能是飘雪的天气。其寓意这一切是源自农民根据节气总结的经验说法,虽然不能用农业科学技术解释不透,但这是在农业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总结的规律,有一定的的参考价值!

62、农村是我国俗语的发源地,很多俗语都是我们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智慧。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流传下来的俗语数不胜数。虽然进入新世纪,很多俗语我们已经遗忘,但是总有那么几个俗语会因为传统节日,而能够保留下来,让人们不时提起挂在嘴边!

63、长期以来,人们逐渐发现天气变化是存在着前后对应的韵律关系,意思是如果某一天下大雨或者阴天,那么在以后的某一天就会出现对应的天气,而且这种韵律的时间长短还不一样,不过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这种规律一般是30天的倍数。

64、准确的说,这句不是俗语是谚语,而且是一句气象谚语,是我们劳动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根据天气的变化而累积下来的经验。就像我们小时候学过的一篇课文,年龄大了已经忘记了课文的名字,不知道80后们有没有印象,能够记起来的就是里面有一段话,说的就是关于我们的天气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朝起红霞晚落雨,晚起红霞晒死鱼。今天要说的这句俗语也是同样的道理!

65、在这个过程中会让很多俗语不断产生,也会让一些本来没有什么道理的俗语被抛弃,最终留下来的就是得到认可的,因此留下来的俗语还是有着一定的道理的。从这句话中能够看到,似乎八月十五和正月十五被绑在了一起,那么这两天的预报真的会准确吗?但是就专业人士的说法,这样的情况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从前因和后果来看,确实没有什么能够解释得清楚的逻辑关系,在科学上是不能够进行解释的,那么这句话为什么能够广泛传播呢?其实有着以下两种原因。

66、具体原因我也不是很专业,网上的一种说法是,这是古人总结天气韵律的其中一种:

67、当然农民通过云的走向看下雨,最多也只能看出几天天之内的天气变化,但也不一定准确。如果说通过八月十五的天气变化,就能看出五个月以后的天气,或许很多人都不相信。不过这句话说得还是很有道理的,下面就来看看到底是为什么吧。

68、这种反映节日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其实表现的是人们的两种心态:

69、大量的气象学历史资料证实了,每当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出现“云遮月”这样的天气现象,那来年的正月十五则会“雪打灯”,即当天会是阴雨天,或者是降雪天气。

70、“云遮月”和“雪打灯”,表面看是云和雪的呼应现象,实质上是两次冷空气活动的呼应关系,也就是说,中秋节前后如果有冷空气活动,造成了“云遮月”的现象。

71、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日。

72、其实,也有人说正月元宵节(正月十五)雪打灯,有“瑞雪兆丰年”的说法,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下雪的天气,则农民朋友们从事农业活动种植的庄稼更容易实现大丰收。

73、大家都知道,“秋高气爽”代表着秋天往往是晴朗干燥的,秋天无云所以会感觉“天高”,空气湿度低会感觉“气爽”,而八月十五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小麦都已经播种的时候了,这时候如果发生“云遮月”,预示着阴雨天气,无疑对小麦发芽创造了很有利的条件;

74、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其实更多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一种期盼,毕竟追求美好是人们的天性。就让我们带着这美好的祝福与期盼,追寻下一个规律。

75、“云遮月”和“雪打灯”,表面看是云和雪的呼应现象,实质上是两次冷空气活动的呼应关系,也就是说,中秋节前后如果有冷空气活动,造成了“云遮月”的现象。那么,元宵节前后,又会有冷空气入侵,形成“雪打灯”的局面。因此,“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条谚语,正是入侵我国的冷空气存在5个月左右韵律活动的反映。

76、记得儿子3岁那年的中秋节,也是下了大雨。当时回老家的时候是骑的摩托车,虽说穿了雨衣,但里面的衣服也浸的半湿。而脚下的皮鞋,早已成了水靴,灌满了雨水。回到家时,那狼狈样儿,至今记忆犹新。

77、八月十五和正月十五相隔一百多天,这其中的时间跨度非常大,这句俗语说的内容其实并不是那么准确。这句俗语就好像是天气预报,在八月十五日这天预告了正月十五那日的天气,前后之间并没有什么逻辑性,也无法解释这其中的缘由,科学上也是很难说得通的,所以俗语并不能尽信。

78、“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是流传中国广大地区的一句农谚,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天气预报经验,反映了节日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

79、况且,学生时代的我在这中间是要经历一个期末考试的,期末考试之后几乎一学期的记忆都清零了。

80、农村人根本没有天气预报,但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天气的好坏又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夏季正在晒小麦,如果突然下起大雨,那可就损失惨重了。因此农村人一般都会通过云的走向来判断天气,那时候常听村民说:开始上云了,快要下雨了。意思是云朵迅速往上堆积,很快就会下雨的。

81、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天气存在着前后对应的韵律关系。韵律是指某一种天气出现之后,对应未来若干天以后将出现与之对应的天气。这种韵律时间长短不比较公认的有30天、60天、90天、120天、150天180天和240天不等。而“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按农历计算,正好是150天的韵律。历史资料验证,每当中秋节这天云幕遮蔽天空、阴天或下雨,来年正月十五这天将会出现阴天或下雪。

82、从整体上看这句俗语具有着很强的预示性,似乎是非常真实的一种说法,但是两个日期之间相隔了100多天,真的有这么大的关联性吗?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句俗语的环境。我们知道在国内漫长发战中,一些话具备着不小道理,同时也会得到广泛的流传,但是这些俗语并不一定具有很好的逻辑性,而是人们通过对于事物的观察形成的经验之谈。

83、八月十五日是秋天天气,这个季节的天气大多数都是比较晴朗而又干燥的。秋天很多地区都开始进行了小麦的播种,若是在这个季节看到天空中出现云彩遮挡住月亮,可能之后会连续下雨,这对于小麦的发育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因为秋天很多时候都看不到云彩,所以一旦天空出现云彩,那时候的人们就会特别敏感。之后如果再正月十五能够下雪的话,也就代表着是一个好的收成。所以当时人们就把这两种天气进行结合,也就出现了这句俗语,代表着庄稼好收成。

84、在古代,正月人们一般都会有游园观灯的习俗,所以就有了“正月十五雪打灯”的说法。这句俗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天气预报经验,反映了节日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

85、我国古代以农耕为主,天气变化对农事的影响非常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总结出了一大批类似于天气预报的农谚,“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就是其中之一。

86、中秋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银色的光洒向大地。在这气候宜人,幽静的夜色中,人们团聚在一起,观赏皎洁的月亮,向孩子们讲述那嫦娥奔月,桂树和玉兔的神话故事。

87、这两个传统节日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早已为人们关注。久而久之,在许多地方,八月十五夜若乌云满天,往往正月十五日就会出现雪花飘飘的现象。于是人们总结出:“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的天气谚语,被广泛流传下来。当然,大气的韵律活动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的成因、条件、表现等等许多方面。

88、“云遮月”和“雪打灯”,表面看是云和雪的呼应现象,实质上是天气变化的呼应关系,也就是说,中秋节前后如果有天气活动,造成了“云遮月”的现象。那么,元宵节前后,又会有相应的天气活动,形成“雪打灯”的局面。

89、那天,父亲说,看来正月十五的雪小不了。其实这种天气情况,是人们长期以来对天气规律的总结,是很有道理的。果不其然,第二年正月十五的时候,下了一场大雪。因为我们当地正月十五有去祖坟送灯的习俗,那年是深一脚浅一脚从雪窝里趟过去的。那也是送灯最艰难的一次,也是记忆犹新。

90、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

91、如果这一天乌云遮月,天色黯然,令人失望,就意味着在我国另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的之时,会雪花飞舞,又令人兴奋。这是古代人们对这两个传统节日天气之间产生的呼应关系总结,被人们所关注。久而久之,在许多地方,八月十五若乌云满天,往往正月十五就会出现雪花飞舞的现象。于是人们就总结出了“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的天气谚语,被人们广泛流传下来。

  发布日期:2023-08-11  投稿会员:admin